节气故事︱大雪三候之谜:寒号鸟居然不是鸟?

小童/播讲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要说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姐妹俩都挺“小透明”的。论重要性,“大雪”不能和“四立”“两分”“两至”相比——顺便考考你们,这“四立”“两分”“两至”都分别是啥,还记得吗?

要说词语本身,它又常常会和大雪天气混在一起。节气的大雪其实更多是一个气候概念,描述这个节气前后的气候特征。古人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到了这个节气,雪开始下得多、范围广,倒不一定特指雪下得大的意思。而气象学上的大雪天气,也不是随便定的呦~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在5.0~9.9毫米之间,这样程度的降雪,才会被称为大雪。

大雪节气一般在每年12月的7号或8号。这个时候,东北西北地区的温度已经低到-10℃左右了,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的温度则在0℃或以下,而到了南方地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还仍然是草木葱茏。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旦(hé dàn)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这个鹖旦(又写作“鶡鴠”)的故事。

关于鹖旦的真实身份,可是一个有争议的谜。有一种比较广为流传的说法,说鹖旦就是寒号鸟。晋代郭璞在《方言》一书里曾写道:“鹖旦,夜鸣求旦之鸟。夏月毛盛,冬月裸体,昼夜鸣叫,故名寒号。”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句寒号鸟的“口头禅”大家可都太熟悉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寒号鸟其实不是鸟,而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作复齿鼯鼠,又被称为飞鼠。它一般栖息在高大的乔木树上,或者悬崖峭壁的石缝里。它长得也不像鸟,反倒有点像憨萌可爱的小松鼠,还自带“蝙蝠袖”,就是在前后肢体间长着宽大多毛的翼膜。遇到危险时,翼膜就会像滑翔翼一样展开。它从高树上一跳,就能一下子滑翔出很远。小童曾在一篇介绍文章里看到中科院的研究数据说,复齿鼯鼠张开翼膜一跳,可以滑翔出100多米远,甚至能达到200米!很厉害吧?!

复齿鼯鼠, 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郭璞的说法,寒号鸟因为冬天日夜不停号叫才得名“寒号”。那么对比一下大雪时节“鹖旦不鸣”的说法,不就有点矛盾了吗?所以也有人提出,大雪三候里提到的“鹖旦”并不是寒号鸟,而是“旦鸟”,一种真正的鸟。理由也很充分:首先是历史文献《逸周书》里说:“大雪之日,旦鸟不鸣。”可见也有旦鸟这个说法。其次,“鹖旦”的“鹖”《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一种像雉鸟一样的鸟,今天叫作褐马鸡。这可是咱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它全身褐色,有漂亮的尾羽和粗壮的腿,特别勇猛善斗。古代历朝君王都常用褐马鸡的尾羽来装饰武将的帽盔,用以激励将士在战场上要勇猛无前。而且,“鹖”跟褐色的“褐”部首一样,也是指向它褐色鸟类的身份。

怎么样,你听了,觉得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大雪三候中的第二候是“虎始交”。由于大雪节气后面就是冬至了,此时可以说是阴气最盛,而阳气已有所萌动的时期,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第三候“荔挺出”中的“荔”则是一种草,叫作马薤(mǎ xiè)。它长得有点像蒲草,但比蒲草要小,根部可以作刷子,民间又有个俗称叫“铁扫帚”。“荔挺出”,意思是这个时候连这种草也感到阳气的萌动,开始要破土而出,萌发新芽了。

大雪节气一过,也就迎来了冬至,要开始 “隆冬数九”的日子了。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梁实秋先生的眼里,北京的冬天则是“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不同的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冬天风景。相同的,则是我们在“大雪小雪又一年”的时序轮回中,对新春永远不变的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