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懂得隐藏智慧,《道德经》劝人远离小聪明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抛弃聪明才智,靠耍小聪明的人,就可以得到比平时百倍还多的福利;抛弃仁义,背信弃义,就能重新变得孝顺又慈爱;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会会销声匿迹。
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都是用来粉饰的,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想要天下太平,还是应当让百姓的思想,都有一个归属,人人都能保持纯洁朴实的天性,减少人们的杂念和贪欲,摒弃仁义和圣智的束缚,才能免于忧患,生活安定。
小聪明不等于智慧
老子说:智慧出自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在他看来,很多智慧属于耍小聪明。他主张抛弃这种小聪明的心智。上位者所制定的规则,是与中国古代传统阶级文化背道而驰的,还认为那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
上层的统治者,之所以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其实是淳朴的人们,激发了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欲望。
绝学无忧是让大家抛弃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以免受到权欲的诱惑,这样才能做到无忧无患。
学问越高的人越爱钻牛角尖,很多时候,他们不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遇到一点小事,整日里多愁善感,郁郁寡欢。
不仅如此,他们还擅长愤世嫉俗,看到一些不顺眼,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总喜欢发牢骚。
反过来看,那些淳朴善良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没有读多少书,也不认识多少字,甚至没有高深的学问。但他们知道该干活的时候就干活,到了休息的时候就休息,吃饱喝足便心满意足,生活安宁,家庭其乐融融,是多么潇洒快活的日子。
拒绝耍小聪明,时刻感悟人生。
老子认为这些所谓“聪明人”,他们建立的各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很容易滋生出虚妄的文化,淳朴善良的百姓,很容易刺激了他们的物欲。
那些喜欢耍小聪明,玩弄小手段、小伎俩的人,偶尔能成功,但最终肯定会自讨没趣,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叫杨修,年轻时的他,为人恭敬、好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随着权利的增长,他逐渐喜欢耍个小聪明,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本以为可以靠自己的才学和聪慧,获得曹操的长期宠信,但他哪里能想到,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也因此命丧黄泉。
一日,曹操的新房子建好了,下属请他去参观顺便指点修正。
曹操参观之后,大笔一挥,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大家都不明白曹操此意何为。
这时,杨修站出来说道:这就是就是阔字,丞相的意思是,嫌这门太宽,过于阔气了。众人恍然大悟,立即召集工匠进行翻修。
曹操本以为没人能明白,自己在门上写下“活”字的意思,没想到杨修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一时对杨修心生厌恶。
曹操本是生性多疑之人,尤其是在他睡觉的时候。
他曾对侍卫说:自己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在梦中杀人,这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习惯。
一天晚上,她的被子掉了,一个侍卫走过去,刚为他盖上,曹操一下子惊醒,跳下床拔出剑就杀了侍卫。
曹操本以为没人看出他的计谋,哪知就在这时,爱耍小聪明的杨修对身边人说:丞相没在梦中,梦中之人是我们。言外之意就是好大家就当这是一场梦好了。
曹操精心设计的伪装,就这样被杨修一语点破了,能不厌恶他吗?
曹操的这些诡计,他身边的那些谋士,真的会看不出来吗?其他人之所以不当场揭穿,不正说明他们的大智若愚。
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后来,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决战期间,双方的军队进退两难。
曹操正为此事所心烦,这时厨师端来鸡汤,曹操看着汤下的鸡肋,心有所感。
这时有人入内,询问曹操夜里该启用什么号令,曹操随口便说:鸡肋!
杨修听到这个号令,便命军队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众人不解,他便说道: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不舍,继续进攻不能取胜,退兵又恐怕会被人笑话,在此继续耗着无意,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大家都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纷纷打点行装,准备撤退。曹操闻讯大怒,治了杨修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最后,下令将杨修给杀了。
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爱耍小聪明,爱出风头的人,虽然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但也容易引起他人的厌恶和记恨。
聪明才智本是一个人的长处,但有时聪明也会让人得意忘形,丧失本心。
但如果一个人本身不聪明,却装作聪明,这更是大愚若智,自欺欺人。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隐藏自己的才智,懂得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类人往往会把自己装扮的很淳厚,以此来消减别人的嫉妒和眼红。而那些时常卖弄小聪明,爱耍小伎俩,则实在是愚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