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人,只不过是中了迷魂计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真正恋爱过的人都知道,在热恋的时候,人会满怀激情,时时刻刻想着对方,即使和对方天天厮守也不觉得腻歪,一旦不得不分开,就相思不已,甚至魂不守舍。

因此,梁山伯因祝英台郁郁而终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体现的不过是一个人陷入相思之苦的极致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恋爱中人虽未必有梁祝情爱的舍生忘死,但常有丢了魂儿一般的如痴如醉。

据科学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脑在人恋爱时会分泌出多巴胺,导致大脑反应与平日不同,从而促成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幻象出现,让人痴迷其中,不能自拔,误以为全天下只有对方才称得上是最好的人。

当恋人步入婚姻,变成熟得不能再熟的熟人,人的激素水平回归正常指标,大脑随之冷静下来,这才发现曾经一度令自己神魂颠倒的那个爱人也是凡人,一个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凡人,不由不惊讶当初仿佛中了迷魂计,不知理性去了哪里,实在想不通骗了自己的并非对方,而是自己的大脑——它在特殊情况下分泌的特殊物质,蒙蔽了自己的心智。

古今中外,骗子可谓无孔不入,有些人就充分利用了这个生物学原理,精心设计出恋爱剧本,吸引某个目标人物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自己,在对方产生了恋爱的迷幻感觉后,趁虚而入,或骗财骗色,或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如今一些精神空虚的婚姻中人,会因在网络上与异性聊天而出轨,甚至没能真的出轨也被对方敲诈一番,就是典型的例证。假如这些被诈骗的人懂得恋爱时的生物学原理,能够脚踏实地地珍惜自己的枕边人,就不会让骗子得逞。

不得不说,在缺乏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的人那里,所谓爱情,就是一场利用荷尔蒙分泌玩新鲜感的游戏、闹剧,甚至骗局。毕竟,男女一旦产生情感甚至肉体的纠缠,就会如喝了迷魂汤一般,只能在凌乱不堪的关系中深深沦陷。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自律地生活,首先就得战胜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己。

著名悬疑片导演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迷魂》既备受推崇又经久不衰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部电影非常深刻地展示了“爱上一个人,只不过是中了迷魂计”的爱情迷局。

在普通人心中,警官是勇敢理性的人,并且应该比常人善于识破人心,然而《迷魂》中因患了恐高症而不得不提前退休的警官斯考蒂显然令人失望,他居然被一个大学老同学设计引入恋爱圈套。这个老同学请斯考蒂做自己的私人侦探,去跟踪自己似乎被鬼魂附身的妻子以弄清原委,斯考蒂在跟踪的过程中,爱上了冒充老同学妻子玛伦的朱迪,颇有干柴遇烈火的狂热。

有一天斯考蒂亲眼目睹了玛伦的死亡,这还没完,后来他居然遇见了和玛伦长得很像的一个女孩,实际上这个女孩就是当初假扮玛伦的朱迪。朱迪本想一走了之,却抱着让斯考蒂爱上原本自己的幻想,去配合斯考蒂把自己的外表包装成玛伦模样的种种自私要求,结果却让她彻底绝望——斯考蒂一直爱的是自己曾经假扮的玛伦,绝非原本的自己。

如果说真的玛伦的死与斯考蒂没有直接的关系,他只是被人利用了,但是朱迪的死则与他直接相关,朱迪死于他极端的自私,死于他导致的绝望。

这部著名的电影早已吸引诸多作者写了诸多影评,已经没有很大的新的评论空间。在此只是不由不感慨人在恋爱中像吃了迷魂药般,会失去理性与判断,会不顾一切地执迷不悟下去。

在影片中,前警官斯考蒂并没有直接接触过真的玛伦,他一直跟踪并爱上的本是假冒玛伦的朱迪,然而,当后来朱迪以真实身分出现,斯考蒂却根本不爱她,依然爱着朱迪假扮的玛伦形象。明明斯考蒂前后面对的是同一个人,却有爱与不爱之分,皆因他已在假象中迷魂。

斯考蒂的经历和表现,堪称一个经典的关于爱情的寓言故事,即你爱上的人,可能只是自己误以为完美的虚幻形象,当你面对真实的对方时,却无法接受,只能自欺欺人地想把对方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化的情人模样。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被翻译成中文名《迷魂》而非《迷魂计》更佳的根本原因所在,导演看重和着重展现的不是剧中的阴谋,而是剧中人在精神上的迷失状态。

多少经过恋爱而步入婚姻的人,都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坚持爱着幻影的人,婚姻肯定难以持续,即使持续了也不幸福;能够接受现实的人,多半能够调整心态,懂得与其改造对方不如提升自己,反而可以让婚姻在真实的面对中焕发活力。

爱情永远是深刻的话题,正如有人所强调的那样,如果爱请真爱,其实还可以把“真爱”这样阐释:爱一个人,就要真实地去爱真实的对方,而非去爱在自己心中虚构的完美形象,更不要为了这个欲望的幻象而另结新欢误入歧途。那碗恋爱中的迷魂汤,结婚后不喝也罢。

高英写于2020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四,周三巳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