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民族英雄的典型代表。功绩固然无法掩盖,但其中有没有过誉的成分呢?郑成功又有没有被高估的地方呢?
众所周知,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其父郑芝龙是福建沿海及东南海域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郑氏武装海商集团的CEO,说白了就是海盗,后来接受朝廷招安并升至总兵;其母田川氏是日本人,郑成功6岁之前都是在日本生活,6岁之后才被接回福建,并送往南京求学,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地方军阀,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拥戴下,于1645年8月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而郑成功原名郑森,隆武帝见到后看其一表人才,也是为了讨好其父郑芝龙,收郑芝龙长子郑森为义子,赐国姓朱,赐名成功,并以驸马体统行事。
清军在平定江南后,将枪口对准了福建的隆武政权。郑芝龙早有投降之意,因而在入闽要塞仙霞关并未驻守,清军未经抵抗便跨过仙霞关,进入不设防的福州。在清军许愿让其任闽粤总督的条件下,郑芝龙不顾部下的反对,也不顾长子郑成功的泣谏,投降了清军,随后便被带往北京软禁起来。
敢向东南争半壁
1646年10月郑芝龙投降清军后,隆武政权也宣告覆灭。但郑氏武装海商集团并没有覆灭,依然能在福建沿海的泉州、漳州一带保有强大的势力,并在金门、厦门两岛建立根据地,还是海上霸主。但集团CEO的位置并没有当然的落在郑成功头上,此时郑氏集团内部并不稳定,共有三个接任者,年长的郑芝龙三弟郑鸿逵、族弟郑彩和仅22岁的郑成功。
郑成功年轻有干劲,果敢干练,有领袖魅力,以金、夏两岛为基地,收编郑芝龙旧部,在沿海招兵买马充实实力。起初仅有几百人,不久后从较大的南澳岛招募数千人,并以此为核心训练部队。1646年至1651年这五年间,是郑成功一步步壮大的阶段,期间虽然经历过几次兵败、根据地受袭导致母亲自尽等打击,但其整体军事实力是逐渐发展壮大的,其威望和号召力也在不断提高。
1651年春,郑成功率军援助广东的永历政权,而清军趁其空虚进攻厦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郑成功回军后,将其族叔郑芝莞斩首,逼迫三叔郑鸿逵交出兵权,并在次年收编了鲁王朱以海朝廷的残余部队。自此,郑成功完成了东南抗清力量的整合,也确立了郑氏集团的领导核心,从1651年到其死前,10年的时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此时,他才27岁。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意志坚强,机警聪慧,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不是简单的继承了其父郑芝龙的资产,而是有自己的奋斗和开拓,通过自己一步步的积蓄和锻炼,逐步将与其争权的叔父辈排除出权力核心,重组了郑氏集团。郑成功天生就是一个强者,性格上桀骜不驯,懂得如何统帅并培养下属,恩威并施,逐渐收拢沿海的独立军阀,成为清军统一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
郑成功在确立了对郑氏集团的绝对控制后,懂得如何保存实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训练部队和兵器制造上,海军、陆军人数越来越多,并多次主动出击攻取沿海州府,仅凭金厦和沿海部分据点维持了十余万军队,实属不易。
而清军毕竟是北军,擅长陆战,怯于海战,而海战恰恰是郑成功的优势。虽然在几年的南下战争中,清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河流、湖泊战斗经验,但面对茫茫大海还是束手无策。因此,此时清廷主要是通过郑芝龙来劝降郑成功,希望通过招降来招抚郑成功。到1655年,清廷与郑成功主要是和议谈判,处于谈谈打打的阶段,而郑成功主要是想通过谈判来拖延时间积蓄力量,扩充实力。
郑成功通过近十年的时间,已经发展壮大到带甲十万、战舰千艘的东南地方军阀。从1655年春开始,积蓄力量已久的郑成功开始北伐,一直到1659年长江之战兵败之后,这几年的时间郑成功一直试图北上匡扶中原,可均已失败告终。
被高估的郑成功
1659年6月至9月的长江之战,是南明最后的希望,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抗清战争。但长江之战最后却难逃失败,与郑成功有着直接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说郑成功被高估了。郑氏主要活动于福建沿海一带,对北面的浙江、长江口一代并非十分熟悉,而了解地形的原鲁王麾下主要将领不是病死、就是被杀,最具将才的海军将领张名振三年前也已死在舟山。此时,郑成功的主要搭档是张煌言。
张煌言在张名振麾下参谋军机多年,曾为鲁王的定策之臣,一直奋斗在抗清第一线。尤其是张名振曾三次攻入长江口,张煌言都曾参与,所以长江之战做向导的便是他。虽然为一介书生,但丰富的斗争经验使张煌言对长江之战的多次判断均较为准确,倘若郑成功能够虚心纳谏,听从张煌言的建议,长江之战也许会是另一个结果。
郑成功率大军北上,先是攻占崇明岛,张煌言进言宜先定营于此,以此处为据点,进退都有稳定的后方,郑成功没有听从。郑军与张煌言会师后,一路势如破竹,进逼长江口,击退长江沿岸的清朝守军,先后攻占瓜州和镇江,而镇江距离南京仅百余里。
南京是原明朝的开国都城,也是南明弘光政权的都城,既具有战略价值也有精神属性。此时,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剪去发辫脱去旗袍并哭声言道:“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如果能够攻下南京,江南半壁江山将尽入郑氏,抗清结果也将大不一样。
但郑成功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8月10日,郑成功攻占镇江,而后遇到逆风,海军难以前行,毕竟江面与海面不同,只能让纤夫在岸上拖着军舰前行,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兵贵神速,战争中的一切战法都是以快制胜。张煌言赶忙建言抛下船只,军队上岸走陆路,直取南京。镇江距离南京仅百余里,急行军一日,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两日也可抵达,趁清军立足未稳可一战而下。
郑成功再次没有听从,而是慢悠悠的往南京挪,等到达南京城外时已是8月24日,整整用了两周时间。此时多名部下主张立刻攻城,以免清军援军赶到,郑成功还是没有听从,认为可以用劝降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而拿下南京,从而避免损失巨大的攻城战。直到清军反击前,郑军居然没有发起一次进攻,郑成功还有闲情雅致去拜谒明太祖陵,与诸将摆席置酒,大将甘辉屡次劝谏不听。
结果可想而知,清朝援军赶到,郑军溃败,包括甘辉在内的多名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想取崇明以作为复振的阵地,可惜之前没有听张煌言之言,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
郑成功的弱点
郑成功性格坚强,有雄心壮志,是天生的强者,只能制人而不甘受制于人。但他也有诸多显而易见的弱点。
郑成功性格狂妄,且刚愎自用。随着郑氏集团的规模、实力增长,郑成功的狂妄也与日俱增,很难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在长江之战中,无论张煌言还是其他部下,多次劝谏均毫无效果,而在前期胜利的迷惑下,郑成功没有兵贵神速直捣黄龙,而是慢腾腾的从镇江爬到南京,两日的行程用了两周,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郑成功性格坚强,但怯于硬仗。虽然郑军慢慢悠悠来到南京城下,但此时如能立即攻城,结果也将不同。郑成功虽然久经行伍,但可能是海战打多了,怯于陆上的硬仗,尤其是代价巨大的攻城战,生怕实力受损。包括后来攻取台湾,在与荷兰人兵力相差百倍的优势下,依然没有攻城,而是用围困的方法历时九个月才迫使荷兰人投降。
郑成功性格酷烈,而驭下过严。郑成功早期能够恩威并施,有领导能力,善于收拢人心。但终其一生,驭下过于严苛,甚至到不近情理的地步,违法者不论官阶多高功劳多大,哪怕是小罪也不可赦免,须知在乱世这种要求实在无可必要。而到达台湾后,郑成功的酷烈的程度更加疯狂,杀人如麻。在得知其长子郑经与幼子的乳母私通并产下一子后,当即下令要将长子、乳母和孩子甚至长子的正室妻子(责其治家不严)一并处死。部下诸将考虑到长子接位的重要性,建议将乳母和孩子杀了了事,郑经免于死罪,郑成功更加恼怒,甚至下令要将所有不遵命的人全部处死。其部下企图举兵抗命,拥戴郑经接位。郑成功听闻后狂怒到咬断了自己的手指。
可以说大限前的郑成功处于精神极度紧张暴虐的状态下,因而才有其死于精神疾病的说法。1662年6月,郑成功死于台湾,仅39岁。
尾声
雄心万里埋鲲岛,千古孤忠一庙存。
郑成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从少时潜心文教、无忧无虑的大少爷,到盛时埋头苦干、干事创业的抗清斗士,他没有妥协过也没有放弃过,一直以明臣自居,大举不克后退而自保,确保台岛入汉图,为民族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有弱点,也有失利的一面,也有被高估的一面,终其一生也未有在大型战役中取胜的案例,长江之战也是先盛后衰,打败收场。部下劫掠成风,对沿岸汉民屠杀奸淫、抓壮丁烧房屋也时有发生,壮年病死,人无完人。
康熙帝题诗云: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