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心理刻画:战场上的厮杀与战场后面的智斗

  • 《三国演义》并不是单纯地描写战争,战场上的厮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战场后面的智斗才是作品着重表现的内容,所以小说常常描写相互揣摩、猜测、试探对方心理的情景,而这又常常是最能攫住读者的心的。
  • 在小说的第四十六回中,孔明之所以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敢于“草船借箭”,除了他早已料到三日后江上必有垂江大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猜透了曹操多疑狡诈的心理。孔明令兵士将草船一字摆开,在船上擂鼓呐喊,并与鲁肃举杯酌酒取乐。果然曹操闻报,便认为“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且不可轻动”,于是下令“弓弩手乱箭射之”,从而成就了孔明的大事。如果孔明不是料到对方的多狡诈的心理,他也不会去“草船借箭”的。
  • 对敌是这样,盟友间也是这样。周瑜心胸褊狭,目光短浅,对孔明一再试探,而孔明才智远远超出周瑜,对周瑜的良苦用心了如指掌,什么“蒋干中计”,什么“苦肉计”,等等,没有一件事能瞒得孔明。正因为孔明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所以当东吴降战未决之际,他分别智激孙权和周瑜,坚定了他们与曹操决战的信心。而第四十九回中的“孔明瞧病”一节更是极其精彩的片段。赤壁大战即将开始,孙刘联军前敌总指挥周瑜突然病倒,东吴众将官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鲁肃只好求助于孔明,于是胸有成竹的孔明便自愿为周瑜“治病”。当周瑜说出:“‘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时,孔明便立即以“‘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忽”来巧妙反诘。正因为孔明猜中了周瑜的心理,所以当周瑜说“愿先生赐教”后,孔明便写下了“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话,揭出了周瑜的真正“病源”。于是周瑜只得“以实情告之”,并再次祈求孔明赐教,孔明便说出“借东风”的“妙方”,治好了周瑜的心病,使他“闻言大喜,矍然而起”。
  • 同一个集团内部,也有这种相互猜测心理的情形。比如第七十二回中的“曹操忌杀杨修”一节。曹操军队驻扎在斜谷,他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 随口以“鸡肋”为夜间口令。主簿杨修听后,“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因为他从这“鸡肋”的口令中,猜透了曹操的心理:“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然而聪明过人的杨修万料到他因为“朕知魏王肺腑”而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了,真是一幕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