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该学什么乐器,将来才能成功泡到男神,女神?
因为,在我们印象中
男神是这样的
然后,就有了悲剧
你问今天DrBing是给驴踢了,写那么无厘头的Topic?NO,我觉得非常“有厘头”,且听我细说。
之前《中国养娃成本是怎样抬高到变态程度的》说过,中国家庭习惯了用自家经济的上限去养娃,择校那些躲不开的大头外,剩下的最大一项开支,就是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
对于城市中产,刷才艺已经成了娃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娃没几个培训项目加身,跟裸奔无异。家长嘛,除了金钱投入,精力投入也不小:
“我一个朋友,每周末夫妇两开一个小时车送孩子去上培训,然后夫妻俩在附近逛一个小时,再用一个小时把孩子接回来,全家一个周六下午就都没了——这恐怕只有在中国才不被认为是发神经!
这么折腾的事儿,以后有啥回报?
好吧,DrBing其实想说的是,如果你要现在的家长认真回答,每个才艺项有什么真正的作用,好像家长也真的答不上,只好说:随大流嘛,可能就发现天赋点了呢。。。
英语、运动类的我也就不说了,前者是硬指标;后者嘛,毛爷爷说了:革命是身体的本钱(不太顺耳??),都是必须项。性价比怎样最大化,DrBing关于“英语启蒙”、“体育启蒙”说了很多,不赘述。
艺术类就值得讨论了。。。
首选当然要说乐器咯!我们80后,好点的家庭都是逢娃必学。当年爸妈不惜下狠手逼学,很多娃也自愿。这是一个90后的童年回忆:
“90年代掀起了“当好孩子就要学乐器”的热潮。第一首选就是钢琴。我楼上楼下的小姐姐大姐姐,都在万众瞩目下学起了钢琴。每天吃完饭,我都坐在窗前,听她们练琴,好听极了!我当时穿着花裙子,剪着妹妹头,是个可爱的小姑娘。要是再学钢琴,我就可以当上白富美,出席演奏会,走上人生巅峰。想想,就醉了!
“白富美,出席演奏会,走上人生巅峰?”这娃打小就实在啊!我该夸她吗?
当年练琴基本靠打。我家大院当年是琴声交杂哭声。知乎一条关于练琴挨打体验的帖子有两百条回答,全是花式打娃技巧经验交流。
这些劫后余生的娃今天上天了吗?
看过一问卷,调查90后当年学琴娃近况,只有不到5%的人成年后还弹琴(我认识的几个老师,都承认坚持下去不足10%); 有10%左右在完成了父母愿望过十级后,再也没碰过琴,回忆太痛苦;5%当中,部分参加艺考读了艺术类,有些毕业后兼职或全职教孩子钢琴;其他进入了其他无关行业,都是普通人,没谁飞黄腾达。
钢琴业余十级对中位资质的娃,需5~6年, 共2250~2500小时,即连续6年,每周8小时。按教师每小时100元一周4课时共5年的花费约10W,加上钢琴5W共15W,买来95%娃一片大大的心灵阴影,和5%也没咋地的未来。。。。
真没搞懂这些家长算盘咋打的。
到了今天,乐器类才艺在各种升学的加分优势越来越一(垃)般(圾),很多乐器都烂了大街。有一重点中学校长朋友跟我说,今年招生特长生测试,钢琴十级的就有100多人,简直审美疲劳。于是,那些扬琴、笙、中阮一下吸引了她眼球。
在职场嘛,普通职业基本没帮助。至于艺术或艺术相关吧——这是风险很高的行业,除非家里有几百上千万家产和行业人脉,还是别去鼓捣为妙,想娃以后睡天桥呢?
说“显高大上”吧,拿最豪的钢琴说:在90年代高潮期。一个会钢琴的女孩会被贴上优雅,高贵的标签。现在经过20年大面积推广,钢琴已经大众化,完全失去当年的独特价值,跟iPhone,LV包包差不多。
按理说,功利的中国家长应该一窝蜂抛弃乐器才对。
并~没~有~
很多年前,李云迪还是朗朗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学钢琴。我当时想:你一定是小时候练琴时给揍得不行,现在找全国的娃垫背。
我那时太幼稚了!——这话后来成了现实。
以前的家长还能说些鸡汤糊弄娃学琴:有气质(能加分),能静下心(能加分),懂坚持(能加分)
现在的家长诚实了,网上终于看到了他们羞耻于提多年的问题:
为了我家妞将来泡男神 / 为了我家儿砸将来泡女神,
Ta应该学什么乐器。
Excuse me?我没搞懂乐器和泡女神男神有什么关系?
有人回答:有的。乐器会让人欲罢不能,热血沸腾!
例如这个:
这个:
这个:
还有这个:
喂喂!醒醒啊!
是不是脑残剧看多了啊?
决定性的不是乐器!
是颜值啊!
不信你看这个:
看这个:
颜值高,弹棉花也像弹钢琴
颜值低,弹钢琴也像弹棉花!
把学乐器和泡男女神搭上关系,真是认知结构断层啊!
DrBing作为一只有态度的,有理性的功利狗,还是必须从技术角度具体分析,弹琴泡妞的不可行性。
1 展示机会分析
首先,弹琴泡妞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能在弹奏时被男女神看到。否则光用颜值谈吐能摆平的话,2500小时15W岂不白烧?
这时你会发现,无论娃学的是一个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乐器,展示机会都是极小的:
难不成一天到晚到哪儿都背着个琴箱?
看到酒店大堂的钢琴冲开保安重围冲上去弹奏一曲?
最后还有个大招:把人家约回家弹给丫听,强制弹琴泡妞。骗炮吧?!
2 目标客户市场分析
首先来定义下男神/女神的精确概念
男神=高富帅+人品端+双商高+受教育
女神=白富美+人品端+双商高+受教育
既然是这样一个群体,“会弹琴”注定不能让他们稀罕,并“一点钟情”,不然也太没见过世面了,女神男神?村花村炮吧?!
不提民乐光说西洋乐器,主要曲目都是古典音乐。古典是什么人听的?高富帅白富美么?但是社会文化群体研究告诉我们,听古典的群体是——宅男;在欧美则是:50岁以上老年人。跟咱的目标客户——男神女神,没什么关系。
所以不分析具体执行流程,都不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疑点。
乐器,其实是整个“艺术类”都是注定属于某个特定的小众群体的——天赋型娃。普通人能赏就行。
运动啊,读绘本(同时是美术鉴赏)读书啊,音乐欣赏啊,艺术鉴赏啊,烹饪啊,家政啊,电工啊,缝纫啊,博物馆啊,旅游啊,疯玩啊,——太多因不够“高大上”或没有“对应培训项目”而被忽视的好东西了。
教育回归理性是未来二十年的必然趋势。
然并卵,在现在这个阶段,学乐器和去罗浮宫很像:不去终生后悔,去了后悔终生。还是要等娃弃学,家长才会发现自家不幸地属于那95%。
继续折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