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
原创 孔令伟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
——人际称呼用词
孔令伟
小孩子见到长辈都要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张家伯伯,李家姆妈,王家爷叔,赵家阿姨。若是当面称呼什么国强嘞爸爸,福根嘞姆妈,都会遭到自家父母的责骂,因为这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成人之间起初绝大多数还是照旧称为先生、师母或小姐,已婚女士之间初次交往还多以某太太相称,稍微熟悉了以后,就相互称呼某师母了。假如对方是有政府公职的,比如是户籍警或者各级机关的公务员,恰巧成了你家的邻居,那就会被尊称以某同志,显得时代有了变化。连带居委会的干部,也被称之为某某大姐了,这本来在南方的上海是很生僻的。后来,先生小姐的称呼就越是少见了。
当年即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也没有听到过以职业官衔相称的,除非是医生,而且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当了总经理,成了大律师,也只是被称为某先生。做了处长、局长,在邻里之间当面称呼也就是某同志。没有听说有人叫过张总、王局之类的称呼。倒是小店小铺的业主,甚至贩夫走卒,常有人老板长、老板短地呼来喊去的,当然也有带上姓氏的称呼的,同时夫荣妻贵,老板娘也成了上海小市民之间的常见称呼了,不过称呼老板娘的话,姓氏一定是要省去的。其实真正的开店开厂的老板,从五十年代初的三反五反开始以后,要是被陌生人叫一声老板,顿时会心惊肉跳,被熟人叫一声老板,就觉得你是在骂他。
对手工艺人使用职业作为称呼,那是相当地普遍。张木匠啊,王裁缝的,当了厨师以及其他行业的,就都被称为某师傅,如果是在店家商号里当白领伙计的,大多还是被称作先生的,尊敬的成分也是有一点的。再有一种上海人特有的称呼,没有歧视,但有调侃的,那就是不管什么职业级别,有没有职业的,都是叫夹里(上海话音同“蛤蜊”),而且一定要带上姓氏呼叫,张蛤蜊、王蛤蜊,哦,还有一点要记住,只限于男性。
邻里之间对大户人家的女佣,称张妈、王妈,一般的也就直呼其名,翠花、小凤、阿花、阿凤的, 反正跟着她们的东家叫。男仆已经是极少见了,偶而有的,也就是阿贵、阿福吧了。所以上海人对这一类的称呼,往往是很敏感的,一听到就先要估计一下,你是不是当我是下人。
弄堂里的上海人是越住越拥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越来越频繁与密切了。原来的家庭内部的称谓成了邻居和朋友之间的称呼,甚至更热情的小贩,为了热络、套近乎,阿哥、阿姐、阿弟、阿妹已经泛滥成片。对年长一些的,呼叫老爷叔、老伯伯、老阿姨啊,都有。不过也要小心,说“爷叔”时语气要是不对,就成了鄙视,厌恶。“爷叔啊,侬看看清爽好伐啦!”“小爷叔啊,侬帮帮忙来!”
小朋友之间互相称呼各自家里给的小名,往往是不能承受绰号相加的。如果有的话,必然是带有敌意仇情的,这常常会是一场打架的导火索。
原标题:《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作者:孔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