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字画珍品首亮相
唐伯虎于明成化六年出生于苏州,父亲唐广德,靠做小生意养活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少年唐伯虎记忆力超群,过目成诵,读书速度奇快,“每夜尽一卷”。唐广德认识到儿子超凡的天资,不惜重金延请名师教导唐伯虎。几年之后便超过了老师,在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唐伯虎在画史上是一位风格多样、技法较为全面的画家,他把对人生、社会的理解与他个人的文化修养、诗情书法、高超的绘画表现技艺相融合,形成了具备个人鲜明风格的绘画作品,不拘一格,充满意趣,雅俗共赏。
唐伯虎在诗词中有其独 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如《把酒对月歌》中:“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又如诗云:“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反映出消极宿命论的情绪。
唐伯虎作品中有不少歌妓图,包括历史题材的《孟蜀宫伎图》、《李端端落籍图》(画扬州名妓李端端与诗人崔涯的故事)、感叹身世的《秋风纨扇图》等。他的艳诗《题花阵图》八首应该是写在一套春宫画上的,内容很直露。
繁华的江南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娼妓越来越盛。在苏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此业就显得尤为兴盛。唐伯虎作为一个命运曲折而又多情重义的文人,面对那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女性,自有惺惺相惜之意,于是便以这种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性情。同时,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的这种题材源于当时绘画商品化及自己卖画的需要。唐伯虎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此时的商人和地主大都喜交名士,吸收了众多的文人和画家与之交往,而这些富豪往往把自己装扮成好文知画的风雅人士。面对特殊的消费群体,唐伯虎在创作人物画作品时,就不能不考虑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
唐伯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54岁。唐伯虎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经济十分困难,最 后还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在《唐伯虎点秋香》中,9527那样对待祝枝山,确实有些不够厚道了)。至于唐伯虎的那些珍品字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并不值什么钱,“上好良田无人买,谁肯购我画中山?”(语出唐伯虎自嘲诗)正是他生活窘境的真实写照。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