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生活的本质,然后依然热爱它

文丨张是之
读大学那会儿,有门课只考了 60 分,大概好像是《数字信号处理》,授课老师人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课。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大概率是没及格,好在平时作业还算认真,最后给了个勉强及格。
课程有多难吗?倒也不是,主要还是不是特别喜欢,也没真下功夫,平时还忙些乱七八糟、无关紧要的事情。
大学里的课程,平时稍微认真一点,每门课都拿 A+ 很难,但期末考试及格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同学里边,既有平时努力学习,考试前还认真复习的。也有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也抱得住、考的过的。
相比前一种,考前抱佛脚的同学,心理更强大一些。排除作弊行为,那些考试的知识点,平时不学,最后考试突击也还是要些耐心和毅力的。
如果期末考试通不过,再补考的话,未必好过。
因为一方面,考试不过说明平时没努力,考前突击能力也不行。
另一方面,中间隔一个假期,考试没通过,假期还学习的应该是很少。
当然,努努力,补考通过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对于作弊的态度,我们学校当时态度非常明确,处罚力度非常大。
自己学院老师的专业课还好,但是英语、数学这样的统考、合堂大考,如果被抓住的话,轻则通报全校,重则开除。
抛开学习的那些内容,对考试作弊要求是否严格,跟一个学校的学风有一定关系。
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不太涉及那些意识形态的内容,要求是否严格直接影响学风,然后就会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继而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能力。
不以成绩论高下,一个学校的治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会影响他们将来对待工作的态度。
未必绝对,但大部分情况下,两者是正相关的。
虽然这个反馈周期看上去比较长,但学校学生工作处和各个学院的学生部门会注意这些信息的反馈。
其实这就是一个学校的口碑,口碑好了,学生就业前景好,考生也愿意报考,生源也就会更好。良性循环。
所以,虽然看上去大学是严进宽出,没有毕不了业的本科。
但好的学校,学风正的话,还是希望严格要求学生,希望严进严出的。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
而且,今天来看,如果没有上级对就业率和其他的指标要求的话,大学教育完全可以更灵活、更自主,也有可能更严格。
这个严格,未必是单纯的应试考试意义上的严格,而是对于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素质的全方位的严格。
不过这样估计会有很多人毕不了业,毕业率、就业率都会下来,但培养出来的、过关的,可能更适应社会和岗位,更有创造力。
我那次 60 分的惊险通关,适逢寒假前的期末考试。考完我就知道考的不行,哪些题会做哪些题不会清清楚楚,靠多少分心里也有数。
所以在成绩出来前,整个人都不太好。没有人给我压力,但是平时我算是乖学生那种,如果在这一门课上栽了跟头,总觉得无法面对老父亲。
更何况,这门课不及格,不仅仅是补考的问题,会面临后面不能参评奖学金、不能参加保研,都感觉不好给家里人交代。
这种压力很多时候都是脑补的各种危害,各种最坏的情况,对一个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的学生来说,自己吓自己的压力其实是很难受很压抑的。
好在,成绩公布,60 分,让我过了一个安稳的春节。
所以今天看到那个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却选择走了极端跳楼自杀的事情,我特别能想象他当时内心的崩溃和挣扎。
试卷被收走后,他在考场里边又待了 20 多分钟,抓耳朵、哭泣、趴桌子,走的时候头发特别乱。
其实这个时候,他正在无助地挣扎。
作弊当场被抓,还是补考,所以他面对的校方处罚,很有可能就是无法正常毕业。
他生前的这最后的一点时间,他想的应该不是那些曾经的、和父母一起的美好回忆,而是一直挣扎着在思考如何面对父母,如何跟他们解释自己的错误,解释自己的「无能」。
所以他最后给妈妈发微信:「妈,对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他钻进了自己构建的「小黑屋」,想遍了所有结果中最坏的那些,却没有想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坠入彻底的黑暗。
学校本身应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唯一应该没有想到的是,人有些时候的确是很脆弱的,有些时候人钻进自己的牛角尖很难钻出来。
这个时候也许的确需要老师或者同学朋友的一句话,就能把他拽出无边的黑暗。
很可惜,应该是没有人注意到他内心的无助和挣扎,也就没有人拉住他。
应该说,很多事情回头看,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身体属于自己,但生命的精神意义,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不要忘了,还有爱你的人,将来还会有你爱的人和孩子。
某种意义上,生死之外,都是小事。
我真希望他能早点懂得这些道理,也许就不会把自己逼得走上绝路。
逝者安息,愿他的父母能早日渡过难关。
真的勇士,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它。
我们都要做真的勇士。

2020年6月8日

————————
题图:Vincent van Gogh,Roses
上一篇:经济学发展的偶然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