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9个:长城叫紫塞、草鞋叫不借
01
阙,原本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来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叫“宫阙”。
“阙”字有缺点、过失、缺失、错误等等意思,可不是什么好字,那么,帝王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要叫“阙”呢?
原来在古代,大臣们去上班,经过这里都要停一停,至少要望一望帝王的住所,然后想想自己的缺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叫“阙”。
02
秦始皇三十二年,得谶书说“亡秦者胡也”,便以为那个胡是胡人的意思。
秦始皇怕胡人来打他,就想了个防御胡人的办法,于是叫大将蒙恬去筑长城。
他做梦也没想到,亡秦者虽然确实是“胡”,但却不是什么胡人,而是他自己的儿子胡亥。
秦朝所筑长城,都是紫色土,汉朝修的也一样,所以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叫“紫塞”。
03
长安有条御沟叫“杨沟”,大概得名于在上面种了不少杨树。
但也有说不是叫“杨沟”,而是叫“羊沟”,源于羊喜欢用角去抵城墙,久而久之城墙就会受不了,人们便挖了条沟,把羊和城墙隔开,所以叫“羊沟”。
又因为引终南山水从宫内流过,所以又叫“禁沟”。
04
宗庙,天子或者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为何叫“宗庙”?
“宗”者,祀也,和“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祭”是天祭,“祀”是地祭。
“庙”者,“貌”也,意思是仿照先人的容貌。
按照封建等级制度,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有庙的,天子则可以有七庙,诸侯可以有五庙,大夫可以有三庙,士可以有二庙,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供奉。
就为了有座庙,屌丝们也得努力奋斗不是!
05
汉朝世传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剑有七尺长,这是不对的。
根据刘邦自称,他是提三尺剑而取天下,也就是说,他自己都说他那把剑只有三尺,后人为何要给它“增加”四尺呢?
原来他当泗水亭长时,押送犯人去郦山,所提之剑确实只有三尺,后来造反成功,坐了天下,得了一把七尺宝剑,就舍旧迎新,不佩三尺剑而佩七尺剑了。
刘邦的后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为他“以所佩之剑斩蛇”的那把剑,是他后来经常佩戴的那把七尺剑,便有了这样的误会。
06
供人临时雇佣、多按里程或时间收费的汽车,中国大陆叫出租车,中国台湾叫计程车。
有人一定以为,计程车是现代才有的玩意儿,其实不然,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叫“记里车”。
连名字都与“计程车”仅差一个字,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据记载,这种车有两层,每层都有一个木头人,每行驶一里,下层那个木头人就击一下鼓,每行驶十里,上层那个木头人就击一下钟。
这不就是现代计程车的翻版嘛!
记里车又叫大章车,据说是三国魏晋时期的发明家马钧发明的。
除了这种计程车,马钧还有包括指南车在内的诸多发明。
07
两汉时期的京兆尹和河南尹、执金吾、司隶校尉,出门时排场都很大,要叫人导引传呼,叫行走的人停下来,叫坐着的人站起来。
负责导引传呼的有四个人,他们都手持弓箭,如果行走的人不停招呼继续走,就一箭射死他,如果有人在高处窥视,也一箭把他射下来。
08
上阵、阵地、对阵的阵,指的是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所以有人把它用来形容打仗。
唐高宗曾在策问时问大臣贠半千,兵书上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到底是啥玩意儿?
贠半千回答说:
天阵者是星辰孤虚,地阵者是山川向背,人阵者是偏裨弥缝。以臣所见则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战且耕,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师和睦此人阵也。
唐高宗很是欣赏,说他回答得最好。
09
古人管草鞋叫不借。
不知这个叫法诞生于何时,但至少汉朝就有了。
据记载,汉文帝就曾穿不借去上班,因此还被后世誉为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为什么叫不借呢,因为其轻贱易得,人人都穿得起,也就没有必要去借了,所以叫不借。
也是,有借米借油借钱的,哪位见过借草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