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in Maher的中国“找北记”——澳大利亚主播在中国的十年探险

如果你在北京中关村附近,看到一个穿深灰色风衣的灰发外国老人,高高的鼻梁上托着眼镜,骑着一辆旧旧的自行车穿梭于车流,他很可能就是本文的主人公Edwin Maher,而常看CCTV英语新闻频道的观众,可能更熟悉他是谁——中国中央电视台首位外籍主播、在2012年拿到中国“绿卡”、来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老播音员。

Edwin Maher曾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担任播音员20余载。风华正茂的他,是80、90年代墨尔本观众追捧的气象主播,因为他即兴播报的天气真的很“不正经”。人们总是饶有兴致地等候他变着花样地用奇奇怪怪的指示棒指点着天气,胡萝卜、雨伞、权杖……

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Edwin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让他觉得新奇、有趣,甚至迷茫、不知所措。他每一次出门、每一次跟本地人对话都像是一次冒险。而这场冒险之旅,他一走,就走了十三年。

“在外国生活十多年,那是一生中挺长的一段时间。人生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我多年来一直坚信的观点在这十多年中有了改变。”这段话被Edwin写在自己最近一本新书《找的着北》的序言里。他的上一本关于中国之旅的书叫做《找不着北》,距今已经十年之久。

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中国在遥远的北方。而他只身前往这个陌生的国度,从一开始的“找不着北”到如今渐渐“找的着北”,这其中自然充满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有趣的故事。而蹉跎岁月数十载,经历过人生悲欢离合的Edwin,对于人生哲学的大命题,也因为在中国的这些日子,得到了新的答案。

去中国!

Edwin出生在新西兰宁静的小镇Levin。他在新西兰做播音记者多年。和妻子Robyn结婚后,开始到墨尔本生活。

他在墨尔本ABC安安稳稳地工作了20年,做电视广播的记者和播音员。ABC电视台天气预报解说员一职,让人们爱上了有他身影出现的时间段。Edwin希望把这一小段黄金时间搞得有声有色,所以他播气象从来不写稿子,永远是即兴发挥,气氛轻松而活泼。

一天,一个年轻的童子军成员来到ABC电台,把一根花花绿绿的指挥棒递到Edwin的手上,希望他能够在晚上的天气预报里面用这根指挥棒报天气,棒子上还有第二天晚上在St Kilda市政厅举行“军团演出”的广告。

Edwin是个不惧挑战的人,于是他大胆地决定在当晚的气象预报里面挑战一下传统——ABC作为国家出资的电视台,是不允许在节目中做任何广告性质的宣传。

“有个童子军,给了我个东西让你们瞧瞧。”Edwin一上来就说到。演播厅的其他工作人员耳朵已经竖了起来,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我跟那个童子军说过,我不能在电视上展示这东西,更别指望我在电视上帮他做广告,说什么明晚8点在St Kilda市政厅会举行盛大活动。”这时候,导演和摄像都已经笑了出来,而Edwin继续从容地用那个花花绿绿的棒子播着气象。

那天任性的播报结束后,Edwin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说喜欢这样的天气预报。“你的指示棒很火啊!”他的这一小举动,慢慢变成了大流行。无论是私人还是政府机构,开始纷纷给他寄来千奇百怪的指挥棒。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维州议会召开前夕,Edwin用了一根权杖的复制品做指示棒。

“从那时候开始,电视观众都不只是等着看天气预报了,他们都想看看我每天晚上会拿出什么样的指示棒。”Edwin说。现在他在北京的CCTV演播室,西装革履地坐在镜头前,大声地念着一条又一条有好多拗口的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时政新闻。不知道那些曾经看过Edwin手握指挥棒在电视上神侃的观众们,会不会觉得惊讶。

就这样,一家子其乐融融,和和睦睦地住在墨尔本,Edwin也收获着来自工作和家人的喜悦。然而,生活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踹你一脚。”

1998年,爱妻Robyn被检查出了脑瘤。在经历了几次手术和放疗之后,终于还是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们,不管Edwin怎样的一次次重拾希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从葬礼的那天开始,我发现我人生失去了方向。曾经上门帮助过我的医生们离开了,孩子们长大了,也有他们各自的生活。相濡以沫33年的妻子和自己永别了,留下我独自在那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更加煎熬。”Edwin说。

失去爱妻的打击对于Edwin是刻骨铭心的。无论同事们怎么挽留,他还是辞去了ABC的工作,他说,他再也无法面对生活都还是一成不变的同事们,也再也没办法在电视上对着镜头幽默观众。人生像是在没有出口的立交桥上游走,去无方向。然而,一个隐约的岔路,慢慢来到Edwin的面前。

一个平淡无奇的雨天,在墨尔本Morington的家里,Edwin百无聊赖的拨弄着短波收音机打发时光。他还不知道,从收音机里出现的一个陌生的声音,将给他人生接下来的十多年,带来巨大的转折。

“这里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Edwin做了一辈子播音记者,这个从未听过的电台抓住了他的好奇心。上网搜索了一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页,然后就“脑子一热”给他们发了封邮件,问他们需不需自己给他们的播音员做培训。在他自己还没来得及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中国那边回信了。答复不仅是肯定的,还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

于是,2003年,非典还没结束,Edwin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孩子们都来送我,一是因为他们舍不得让我走,二是为了确认我不会在最后一刻变卦。”他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别亡妻,Edwin踏上了新的旅程。也许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来自中国的波段给予了这个男人新的人生方向。就像那句话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初来乍到,“找不着北”

对于这个人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大洋洲的人,中国的一切都陌生而新奇。首先扑面而来的障碍就是语言。“在中国,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残疾人——面对汉语,又聋又哑。”Edwin这样形容自己的境遇。

Edwin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天安门广场。来到中国的第二天,他便兴致勃勃地在友谊宾馆附近搭了一辆公交车,用英语跟人家说他要去天安门。他觉得,这个赫赫有名的“Tiananmen Square”在英语里和中文里不都应该是“天安门广场”嘛。他觉得自己可能没说清楚,又掏出他从墨尔本带来的地图,可这上面全都是英语,售票员根本不明白这个外国人在说什么。最后终于有一个稍微明白的乘客,跟他指了指对面。Edwin就穿过马路,又上了一辆车,这一次,一个能听懂他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没有奥运会,没有加入WTO,新东方英语还没有在美国上市,中国人对于英语的熟悉度远不如今天这么高。完全不会说中文的Edwin在北京可谓步履维艰。但是,他并没那么容易打退堂鼓。他终于坐对了车,一个老人听到他买票时说的地名,让他在正确的站下了车。“老人不怎么会说英语,但是却一直陪着我,给我指了去那个著名广场的方向。广场上的旗帜远远地映入了我的眼帘。”Edwin说。

Edwin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冒险精神。北京的每一处街道对于他来说,都像是未知的神秘花园,蕴藏着巨大的宝藏,等着他去探险。许多中国人到北京,都不一定能顺利地坐地铁,更别说复杂的公交车网络了。可Edwin就放着国际广播电台的班车不坐,偏要去骑自行车、挤地铁,坐公交,前往一个又一个他没去过的地方。银行、餐厅、火车站、商店、机场,这些地方就是Edwin冒险的关卡。十多年过去了,Edwin总是完成一次任务,又开启另一项任务。

难以想象在今天用移动设备网上支付如此流行的中国,没有手机的人是怎么生存的,然而Edwin在来中国之前,他的手从来没有碰过手机这个东西。“在墨尔本工作的时候,人们习惯把电话打到我家的座机上来。到了北京之后,我也不知道怎么用手机,连跟别人打电话,我都需要同事们教我。”Edwin说。终于,在北京经历过几次找不着别人、别人也找不着自己的麻烦后,他终于接受了同事送给他的一部旧手机。

“我用上智能手机也就一年的时间。今天我和我书中提到的一个中国家庭的儿子一起吃饭,我还用微信付了款。要是几年前,我想都不会想。”现在的Edwin连坐出租车,都会用手机付款了。

Edwin非常喜欢“找不着北”这个地道的中国方言,但是他觉得,他越来越能“找到北”了,尽管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常常在北京迷路。

“北京扩建地太快了,所有东西每天都在变,对于我来说,‘找不着北’太容易了,但每一次都充满冒险和惊喜。”Edwin说。

与中国“齐步走”

每当Edwin在中国遇到困难,总会有一个人——不管会不会说英文——出现来帮助他度过难关。Edwin称他们是“守护神”。

他对于中国最初的印象,还停留在“人多”、“上海和北京这两座最大的城市看上去灰蒙蒙的,和人们的衣服颜色一样”这个阶段。他说:“在来中国之前,我不知道如果我遇到困难了应该怎么做,更没想过会有这么多热心的中国人来帮助我。我不过是听到一段广播,发了一封邮件,然后几天后就被邀请到中国工作了。然后,也就几周的时间,我就出发了。我从来没有认真计划过到中国,我也没有琢磨过我到中国会遇到些什么。”

是中国人的耐心,让Edwin的一次次冒险之旅圆满结束。帮他指路、带他去某个地方、帮他打电话、帮他填写单子等等,这些“守护神”总会在他最需要的时刻降临。

从不用手机到学会用手机付款,这个来自澳洲的“老外”不知不觉中,和中国这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融为了一体。

Edwin说,他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北京大街上还满是自行车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我迫不及待的去淘了一辆旧自行车,义无反顾地冲向了那些陌生的街道,加入了自行车大部队,去看看这个城市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现在情况大不同了,你可以在北京的地铁站附近自助租辆自行车,下载个软件,然后可以把它停在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很便宜。还有很多人骑自行车只是出于健身的目的了,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们都骑电动车送货,只是行人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这些自行车会骑到人行道上来,突然出现在你的身后。”Edwin说。

“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出台了限购、限号的政策。道路还是非常非常繁忙,但是好处是,车祸越来越少了,因为谁也甭想跑的太快,何况到处都是测速摄像头。”

有两件在中国收获的“纪念品”被他一直留到现在。一个是亚洲杯的假球票,一个是《师奶杀手》的盗版盘。提到这两样东西,Edwin爽朗地笑了起来。“尽管很多人跟我说那些都是垃圾,但它们还是能给我带来数不尽的回忆和乐趣,以及那些发生在我身上荒诞的事情。”

Edwin赶上了中国发生巨大变迁的十年。飞速发展的物欲甩开了道德观念的追赶,其中一个体现就是人们对于版权意识的模糊,不同程度的山寨物品层出不穷。而现在,无论是看视频还是下载歌曲,人们都需要付款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也让盗版光盘这种东西,变成了稀有品种。Edwin的纪念品,恰好记录了那个略显幼稚的年代和其中值得回味的变迁。

“不过,因为我还是从来不网上购物,这可能是我这么长时间唯一没跟上节奏的事情了。”Edwin说。

好奇不止,冒险不止

很多人觉得,下雨天,在家什么也不做,打开短波收音机,寻找陌生的调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多么无聊的事情。中国人似乎更习惯每天忙忙碌碌的,应酬这个,照顾那个,盘算着今天,思索着明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者“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追逐一切,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着什么。

对于不得不一个人去面对世界的Edwin,他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永远不要停止做一个好奇的人。你将每天都会发现让你感到新奇的事物,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给你新的享受。”Edwin说。

“我觉得我真的好奇心太强了。骑着我08年的老自行车,可以买菜,也可以去香山。我可以去任何一个我想去的地方,在路上的几个小时,我能伴着陌生的空气,体验探索的乐趣,逃离北京的钢筋水泥丛林,去往草木之间。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坐在电脑前——可能我也应该多花些时间探索一下电脑世界。”

现在,这位“洋主播”有了新的打发时间的东西,那就是微博。@EdwinMaherCCTVNews,是他的微博名。虽然只有4500多个关注者,但都是实打实的Edwin的粉丝,无论是看他节目学英文的学生,还是读他书受到启迪的读者。他说,他很享受在微博上跟朋友们互动。“每天都有新的朋友关注我,尽管我不怎么习惯每天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发东西,但是我的确会回复在我微博下面的评论。我希望对每一个关注我的人负责。”Edwin说。在采访结束的当天,他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来记录《商圈》的采访。

2007年,Edwin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2012年,他被中国授予拥有永久居住权的绿卡。现在,他还是会时常摆弄他在北京淘到的仿制德国根德公司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款老式收音机,收听着那个写满人生几十年回忆的熟悉的声音——ABC新闻广播。

“刚来中国,我一直跟我的孩子们讲,我可能有一天早晨一起床,就对自己说,我不干了,我在这呆够了。因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但是,13年过去了,这一天从来没有来到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