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新书《价值》

这既不是一篇书摘,也不是书评,而是把我看到的最精彩有趣的一些点,提炼出来,以飨诸君。

1

张磊是谁?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高瓴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支持和参与了一批伟大企业的诞生和成长,如腾讯、京东、美团、百丽国际、格力、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等。

巴菲特、查理·芒格、索罗斯、霍华德、大卫·斯文森等著名投资者都来自于美国,所以一个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投资人,可能对于我们更有借鉴意义。


张磊1972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差点没考上初中,喜欢看闲书,早早地在火车站“摆地摊”卖小人书……

体育好、精力旺、兴趣广、头脑灵活、敢于实践,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当年能考上大学已属于天之骄子,更何况是人大。

张磊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在其他财经毕业生都扎堆去银行的时候,他选择去了五矿集团。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因为在五矿工作,可以接触很多国外客户,不断打开了他的视野。

看到身边也有很多朋友都出国留学,所以在1998年,张磊也决定出国留学,当时收到7个学校的offer,他选择了又一名校——耶鲁大学。

为什么是耶鲁?因为只有耶鲁给张磊提供了奖学金。

人生际遇也很偶然。

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张磊并不顺利,好多次与华尔街投行和管理咨询公司擦肩而过。

正好赶上上世纪末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张磊休学一年回国创业,半年后就开始盈利并拿到融资,当然之后也遭遇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2

张磊起家

回到耶鲁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磊获得了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结识了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

在创办高瓴之前,张磊先是在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工作,然后担任纽约证券交易所首任中国首席代表,创办了纽交所驻香港和北京办事处,通过为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不断讲解美国法律、公司治理原则等,让他获得了观察新兴市场国家的独特视角。

2005年6月11日,33岁的张磊创立了高瓴资本。

高瓴取自“高屋建瓴”。

一个今天如日中天的投资机构,最开始成立的时候,除了张磊是半路出家学投资之外,另外四位合伙人都不是科班出身。

当时办公室下午6点就会关掉空调,开窗通风使得蚊子很多,大家都互相比较谁被叮的包多……

英雄皆有草莽时。

“我们是创业者,恰巧也是投资人。”

如何募集第一笔资金?高瓴资本决定,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正在崛起,高速列车正在离站,请立即上车。”

讲好了么?并没有,没有童话故事。

2005年7月,张磊迎来了耶鲁捐献基金投资团队。结果也是令人振奋的,第一笔融资2000万美元,此后不久又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

截止2020年4月,高瓴已让耶鲁大学累计获得24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第一笔投资,就是押注腾讯。

当时QQ还是“三低”用户,许多人以用MSN为荣。但是一次去义乌小商品城的调研执行,让张磊他们大感意外。他们发现每一个摊主的名片上都有QQ,包括招商办的官员。

高瓴起家的背后,是一个高速奔跑的中国。

3

高瓴如何投资?

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

张磊常说“Think long,think big.

大局观,长期主义。

高瓴能够不断的创造长期价值,首先因为他选择的都是超长期的出资人,比如大学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这些基金富有远见和耐心,不只为了短期回报而患得患失。

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使得他能够坚持长期投资,做时间的朋友,寻找动态护城河,获得与别人不一样的价值投资能力。

通过长期研究做出的投资决策,不仅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本,关键是给创业者更多的耐心,让他们可以不用在意一时成败。……创业者不需要盲目尝试,而是要回归自己做这个生意的初心,思考这个生意是不是在解决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高瓴坚持的是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什么是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就是相对于周期性思维和机会主义而言的,核心是反套利、反投机、反零和游戏、反博弈思维。

高瓴只专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为被投公司赋能,提供解决方案,和被投资公司一同成长。

高瓴坚守三个投资哲学:一是守正用奇;二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三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满满的东方禅味。

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克洛德·贝尔纳有句名言:“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未知的东西。”

张磊的价值投资实践为什么值得关注?就是因为他没有照搬照抄巴菲特或者大卫·斯文森的投资原则和模式,避免了机械式的价值投资,用一种更适合中国的方式投资中国。

具体的细节不多赘述了,只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4

做时间的朋友

1、正确理解时间的跨度。

张磊说:“有的时候,研究判断的过程很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其实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环境生态中判定结果。”

真正有效的研究往往是长期的,需要时间沉淀的。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

研究历史是为了看见未来。

只有看的足够深足够远的人,才能够穿越周期迷雾,洞见价值未来。

2、时间创造复利的价值。

巴菲特说,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坏公司的敌人。

我对于这点也深有感触。那些看起来便宜的公司,往往也是由于管理层很不负责任,即使买价足够低,他们也能成功的消耗掉价值。“雪茄烟蒂”不好抽。

就像张磊说的:“能随时间流逝加深护城河的,才是资产,时间越久对生意越不利的,则是费用。”

贝佐斯问巴菲特:“既然赚钱真像你说的那么简单,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赚不到钱呢?”

“因为人们不愿慢慢变富。”巴菲特说。

3、把时间作为选择

把时间分配给能够带来价值的事情,复利才会发生作用。

投资中最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把时间投入到怎样的问题和怎样的人身上,是决定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价值投资的研究学到的新东西会随着时间不断积累,也会产生知识的复利。

4、时间是最好的复盘

张磊说,复盘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深度和边界,努力知道自己多么无知,而不是展示自己多么聪明。

如果在投资企业5年、10年之后不退出,看起来似乎是“长期投资”,但如果不去复盘和迭代,“长期投资”就成了思维和行动懒惰的借口,变得毫无意义。

就像很多人,赚了就是投机者,股票跌了就舍不得卖出,就变成“长期投资”。

5

动态的护城河

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特别喜欢不变的,比如口香糖、喜诗糖果。

但是中国快速变化,如何在中国进行价值投资?张磊有一套独门心法。

张磊理解的护城河是动态的、变化的,传统的品牌、渠道、技术规模、知识产权等都不足以构成护城河。

他认为真正的护城河只有一条:企业家们不断创造价值,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用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持续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理解动态的护城河需要三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要理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

政府保护型企业的护城河是非常脆弱的,可能随时崩溃,而根据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护城河才是完美应对。

第二个视角,要在不同领域之间创造联系,形成全新的思维角度

当麦当劳和肯德基交战正酣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便利店,人们在便利店几块钱就可以吃早餐。

第三个视角,是开放性

腾讯之前是封闭系统,自己做的电商不温不火,在高瓴的撮合下,战略投资京东。

6

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则虽远亦至;格局小,则虽近亦阻。

张磊认为,伟大的创始人都具备以下特征:坚持初心、保持进化、没有终局,这些人能够洞察趋势和变化,有专注的执行力,拥有超强的同理心……

在创业九死一生的过程中,前途难料,所以,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张磊说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高瓴保持创业状态,不断进化,不断追求更好。

保持进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竞争对手会消失,而你自己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

保持进化意味着不怕犯错,张磊也会鼓励创业者积极的试错。用最快的时间、最低的代价把该犯的错都犯了,就能实现“打怪升级涨经验”。

创业活动本身最大的风险就是保持不变、不敢去冒险,如果创业者不去冒险,投资人就是在冒最大的险。

尾声

投惯了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高瓴,私有化百丽国际,让人看不懂。

私有化之后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优化店面布局、开发社交媒体平台、打造新零售模式,提升店铺销售额。

2019年旗下滔搏体育单独上市,市值570亿港币,已经超过两年前百丽国际私有化的价格。

张磊认为,世界上没有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分野,优秀的企业总会及时、有效地利用一切先进生产要素来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增长。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美国花了一个世纪才实现的,在中国短短40年内,“三化合一”,这在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是传统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分野,而是未来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企业的必选项。

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创造的能力,这样的企业才具备长期价值。

通过张磊的新书《价值》,也让我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投资价值,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