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用的?能够帮到你的不一定就是有用的
什么叫有用?
饿了知道吃东西,食物就是有用的,能够果腹。
知识能解决问题,知识就是有用的,丰富大脑。
我们经常说,这玩意没用,我们在说什么?是这玩意真没用,还是你并不知道他有用?
1
避免愚蠢的见识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因为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罗素《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如果他硬说2+2=5,那么说明数学对他没用。
你对一个对自己数学不关心的人,只能感到怜悯。
反之,如果自己一听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发怒,是对于自己想法的不自信,而且有可能恰恰是自己有知识盲区。
所以,当别人说你做的事情没用时,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自己有知识盲区,他看不到你做的事情的有用之处;二是你自己有知识盲区。
所以,如果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要么怜悯他,要么虚心请教之。
这就是罗素说的,《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避开别人那些愚蠢的见识,也不要让自己的见识变得愚蠢。
那么,我怎么能有智慧,能够区分是自己愚蠢还是别人愚蠢。
2
不会的知识
老喻讲过一个案例——
人们一直好奇,阿里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为什么可以在一名文科生的带领下,每每先人一步,上演出“板块轮动”的好戏。
原因也许有三:
a、指南针比地图更重要。正确的“妄想”,令公司避免陷入“过度拟合”的陷阱;
b、像下围棋那样运用大局观。尽管马云的围棋只是业余爱好,但他懂得围棋的要义--全盘思考,避免“追鹿者不见山”的短视;
c、基于以上两点,将一线指挥权交给专业的年轻人。
如果你都看不懂“过度拟合”这个词,看到这段文字很容易就划过去,觉得这人说的都是什么啊。
认知盲区会阻碍一个人的视野,最重要的,是阻碍一个人的进步空间。
如果每个人只是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范围内不断探索和前进,他的进步一定是非常缓慢的。
换句话说,你要去关注那些没有看懂的东西,那些东西是让你进步和成长的。就像是错题对于孩子学习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做错的题提醒你自己的知识盲区。
我们知道的那些有用的知识,只是我们目前知道的,而那些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是我们不会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对我们的用处更大。
有用不是现在对你是否有用,而是未来也能够对你有用,可悲的是人们只能看到眼前,极少数能够看到未来。
3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只有在碰到问题时,才会去寻找救急的药方。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率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我们很多人认为的有用,往往就是看到了动手术、大出血,动静越大感觉越有用。
那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都认为没啥用。
是真的没啥用,还是你自己水平不行,看不见?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却说“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
残酷的事实是,你不去做那些真正有用的、必须的、早就该做的事情,早晚你会碰到让你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你之前什么也不做得到的应有的结果。
你今天带孩子四处补习,可能都是你早年落下的课、欠下的债。
孩子现在厌学,没有学习热情,都是你本该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啥也没做。
临到高考面临选择,才临时抱佛脚,过去的十几年你干嘛了。
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没用?
不是你自己现在觉得有用的才是有用的,而是有多少人经历过成功过的经验才是有用的。
4
穿过身体的知识
现在很多人知道学习,刷知乎、听得到、听樊登读书,家长当然要来“未来春藤家长学院”啦(毕竟我是院长,要植入硬广嘛)。
但有时候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道理没用么?当然不是。
一是你可能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个道理。知道和理解是两个层次。
二是你可能根本没有按照道理去实践,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实践。
三是你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刻舟求剑照搬照抄。
北山投资,公众号:北山的人生算法海量信息,如何获取,如何应用,对我们有什么用?
书本上的知识,别人的知识,都不是你的知识。用老喻的话,那些穿过身体的知识,才是你的知识。
所以,别人的知识对你来说都是没用的,只有经过自己实践、总结、迭代、内化之后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有些知识,看个新鲜、听个热闹,最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知识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你把这么漂亮的剑当做摆设。
这些知识有用吗?当然有用,如果你把他们当做利器驰骋沙场。
有用,有用,用起来,才是有用。
小结
虚心以待,保持开放性。
闻过则喜,保持好奇心。
未雨绸缪,保持前瞻力。
身体力行,保持行动力。
马云说,任何一次机会都有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的机会都是没用的,只有来不及的才是有用的,但那个有用也只是对于先行者的有用了。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