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

1、投鞭断流 典故: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

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

」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

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

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

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2、草木皆兵 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

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3、风声鹤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

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

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4、踉踉跄跄 典故: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

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

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

关于淝水之战的成语

投鞭断流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

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围棋赌墅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风声鹤唳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

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淝水之战》文言知识,一词多义1.其 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

)2.去 ①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走,离开)②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距离)3.信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②今陛下信而用之(信任,相信)4.兵 ①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兵器)②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士兵) ③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军队)5.而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关系)②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③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表修饰)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1、投鞭断流典故: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

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

」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

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

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

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2、草木皆兵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

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3、风声鹤唳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

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

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

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

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

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4、踉踉跄跄典故: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

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

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

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成语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

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

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授鞭断流”、“围棋赌墅”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

秦晋两军隔淝水为阵,谢玄采用激将法,派人对苻融说:要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两军决战。

当时秦军诸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

但苻坚却认为可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近而杀之。

苻融按照苻坚的命令,号令三军后退,不料命令一下,全军立即骚动,人心惶惶,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于是,苻坚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自溃。

谢玄指挥八千晋军乘机渡河,挥刀砍杀,秦军争相逃命,苻融企图稳住阵脚,但混乱中马被绊倒,被晋军杀死。

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侥幸不死者,“弃甲宵遁”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晋军追到。

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苻坚也身中流矢,舍弃了乘坐,单骑逃回淮北,搜集残部,溃退洛阳,百万大军,只剩十余万残兵了。

至此,苻坚南侵的美梦彻底破灭,回到长安,不久也就国灭身亡。

而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则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为后人所传颂。

淝水之战古文通假字

太元年八月初二日,符坚派遣阳平公符融统率张蚝、慕容垂等步骑兵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统率益、梁州诸多军事。

符坚对姚苌说:“昔日我以龙骧将军建立帝业,未曾轻易地把它授给别人,你要好好努力啊!”左将军窦冲说:“王者无戏言,这是不祥的征兆!”符坚默然。

慕容楷、慕容绍(两人都是慕容垂的侄子)对慕容垂说:“符坚骄傲自大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叔父恢复鲜卑族建立的前燕政权(中兴:一度衰落而又恢复),在此次行动了!”慕容垂说:“是的,除了你们,能有谁与我完成(复兴燕国的)大事业呢?” 甲子日,符坚自长安发兵,士兵(这里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旗帜战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符坚到达项城,凉州的军队刚达到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翼的军队达到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运粮船上万艘。

阳平公符融等军队三十万,先达到颖口。

(晋武帝)下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人共领八万将士抵挡前秦军;派遣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谢琰,谢安的儿子。

这时前秦军队强盛,京城建康震动恐惧。

谢玄入室,向谢安询问计策,安坦然无事,一点也不著急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命令。

”随后就一言不发了,于是命令张玄再一次请示。

谢安接著命令预备车马出游城外的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与谢玄把别墅作为赛棋的赌注。

谢安的棋术通常劣于谢玄,这日,谢玄畏惧,谢玄和谢安成了不相上下的敌手(谢玄不能胜谢安)。

谢安接著登山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

桓冲深深地为京城建康感到担忧,派遣精锐军队三千人进入京师守卫;谢安坚决不接受,说:“朝廷安排已确定,将士没有缺少,荆州(在建康的西面)适合留下来作为防守。

”桓冲对僚属叹气道:“谢安石有庙堂的才干,不熟悉军事谋略。

如今大敌就要到来,正游玩清谈不停,派遣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年轻人(即谢玄、谢琰等人)抵挡他们,军队又少弱,天下事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穿外族的服装了!”…… 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符融等攻打守阳。

当年十月十八日,攻克它,捉获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

符融任名他的参军(官名,参预军中军事谋划)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

慕容垂攻取郧城。

胡彬听说寿阳陷落,退兵坚守硖石,符容进攻它。

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众兵五万驻扎在洛涧,在淮河上设置栅栏作为障碍物,用以阻拦从东面来增援的晋军。

谢石、谢玄等离开洛涧二十五里而驻扎,畏惧梁成不敢前进。

胡彬粮食耗尽,秘密地遣派信使报告谢石等说:“如今敌军(气势)旺盛,(我们)粮食耗尽,恐怕不能够见到大军!”前秦军人获得它,送交给阳平公符融。

符融派人飞马前去报告秦王符坚说:“敌军人少容易擒获,但恐怕逃走,应当快速赶来攻打!”符坚就留大军在项城,带领装备轻便的骑兵八千人,以加倍的速度赶路靠近符融于寿阳。

派遣尚书朱序来劝降谢石等,因以说道:“强弱不同势,不如快些投降。

”朱序私下对谢石等人说:“如果前秦百万大军都到了,谁也难与之为敌。

今趁著各路兵马没有集结,应当快速攻击它;如果挫败它的前锋,那么对方就丧气了,可以随即打败了。

” 谢石听说符坚在寿阳,很害怕,想不战使秦军丧失锐气。

谢琰劝说谢石听从朱序的话。

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相(封国在广陵的地方长官)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前往洛涧,没有到十里,梁成以涧为阻列阵以等待他。

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成功,大破对方,斩梁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截断他们归途中必经的渡口,前秦的步骑崩溃,争著赶往淮水,士兵死去一万五千人,捉获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全部收缴对方军用器械及粮草之类。

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

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前秦军队紧靠肥水(也作“淝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

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逼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作法。

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秦国的众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不如阻止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来,可万分安全。

”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逼迫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

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

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

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

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

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感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起初,前秦军队...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0)

相关推荐

  • 淝水之战

    历史故事新编-27 淝水之战 文/墨吟 夏天 极度的政治腐败,导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陷入割据分裂的的局面.在北方,由氐(di)族人建立前秦,先后消灭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在南方,司马 ...

  • 淝水之战,苻坚如果不犯低级错误,能不能平定东晋、统一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都没有淝水之战这样充满玄机和突变,甚至还为我们贡献了四个成语:投鞭断流.围棋赌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大家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段短暂而黑暗的&q ...

  • 历史的命运:淝水之战惨败,苻坚失去一统华夏的机遇

    2020-11-18 16:14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65,<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08,欢迎收看. 前秦帝国宰相王猛于375年逝世,这对苻坚的影响,犹如纪元前七世纪管仲逝世,对齐桓公姜小 ...

  • 《资治通鉴》课程节选:关于“淝水之战”的那些成语

    文章共计 2500 余字 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通过课程<资治通鉴>(节选)及文章,您将收获: 1.粗浅了解淝水之战: 2.成语故事:投梭折齿.东山再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

  • 一场“淝水之战”,竟然产生那么多的成语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发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公元383年.当时,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出兵侵犯南方东晋,双方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 ...

  • 教科书不会告诉你,淝水之战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例如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秦末的巨鹿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本文将叙述的前秦与东晋的肥水之战. 火烧赤壁 在淝水之战中,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 ...

  •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内部叛乱四起,苻坚为何掌控不了局势?

    公元383年(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军队在苻坚的统率下,于"淝水之战"中大败. 随后的第二年,先有鲜卑慕容氏诸将叛乱,后有羌族姚苌反秦自立,前秦政权逐步分崩离析. & ...

  • 淝水之战苻坚有绝对优势兵力,却为何大败而归?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认为时机成熟,率80多万大军发动对东晋的总攻之战---淝水之战,拥有绝对优势的苻坚结果却一败涂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各种势力崛 ...

  • 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并不是幸运,看完两国对比就能发现,东晋必胜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带着80多万大军进攻东晋.这是前秦所有的军队,苻坚此举可以说是要灭了东晋,一统天下.不过苻坚却被谢玄.谢安等人率领的8万人打败了.这一战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经过 ...

  • 淝水之战最后结局如何?淝水之战简介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 ...

  • 历史知识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坚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强大起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383年,苻坚率军南下,声势浩大,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公元3 ...

  • 中国古代经典战役 淝水之战(上)王井绘

    ·王井,浙江省余姚人,生于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早年就读于私塾,曾当过教师,业务时间开始创作连环画,而且是自学成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了处女作<血手印>,得到普遍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