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已成年

语文已成年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真、透彻的读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内心感觉很通透。第一时间,或者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两个词语就跃入我心间。一个是语文已成年,一个是文明的层级。

无论现实如何,这现实包括教育的现实和我的现实。新的课程标准都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因为我感到自己多年苦苦钻研的这些终于可以和现实更接近一点了,即使未来的现实中仅仅是接近,我也感到欣喜。这种欣喜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为我欣喜,还在于从本质上说,这种改变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一代代人,太容易坠入因循守旧、沿袭过往的圈子里了。看似这个论断很空泛,其实在我们的实际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说话的方式、语气、内容多年来都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可以根据他的上一句猜出下一句是什么。当然,这里的说话也是讲课,讲课则更危险。我们会解释这是因为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活就是不变的,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每一天都可以不一样,而且应该是不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心,或者发现每一天的不一样,或者把我们变得不一样。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改变了,因此,我觉得课程改革是正确的,而且应该常态化。

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大标准,可能也是最隐形的标志,就是文明层级的提升。这很困难,但每一个时代的领跑者都在不自觉或自觉的去做。其实,用对比的眼光看,这很简单。比如当代人会说当代人的话、穿当代人的衣服、吃当代人的食物,而不会说几十年前那样的话、穿几十年前那样的衣服、吃几十年前那样的食物。我们认为这是在赶时髦,几十年前的太土了,可是几十年前的人也是在赶时髦,那时的话,那时的衣,那时的食是他们时代最先进的。因此,赶时髦只是一个表层的说法,更深刻、更本质的是社会文明进步了。

当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语文的进步,因为语文不仅是语言,还是思维,还是方法,还是审美,还是文化。它们既是平行的,又是垂直的。从存在的角度说,它们是平行的,从理解的角度说他,它们是垂直的。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辩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国家对语文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境界。然而,要达到这个认识是不容易的,要普适应性的追求这个境界更是不易。

因为,从本质上说,理解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如果反推,既然有了这个认知与理解,那么就一定存在先前的实践。哲学解释学创始人伽答默儿说理解就是从你中发现我,更是深刻的印证了这一点,因为没有相似的实践,就不会高纯度的理解。

语文已成年这句话是我在阅读中突然间想到的,仔细品味,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甚至认为初中乃至小学的语文也已成年。当然,这种成年不是指具体的内容,而是对人、对孩子的认知、关怀达到了成年的境界。从课标的表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完整、具体的人,而不是破碎的、抽象的人。更直接的解释是语文已成年的含义是语文课标已经融入了标准化理论,这一理论最直接的体现是每一个事物都有度量的尺度,有了这个尺度,我们才知道它是一,而不是二,它是二,而不是一。在我们社会中,这种严格的辨识度是时时处处需要的。

具体到语文教育中,就是要让孩子把握清楚文化(文学)类型的辨识度,不能不伦不类,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我就很明显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孩子写的文章辨识度低,不知道写的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或者一个孩子的文章既有记叙的部分,又有议论的部分,等等。这看似不符合语文课堂的标准,其实最根本的是不符合社会的标准。一个毕业生,他擅长写诗,可以成才,他擅长写散文,可以成才,擅长写小说,可以成才,擅长写戏剧,可以成才,但如果他写什么不像什么,则有可能在写作上待不下去。这只是用写作来说明标准化理论,以此来理解语文已成年这句话。其实,在我的写作课堂中,我也是很强调写什么像什么,不能四不像。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部分。在前面,我已经说到这一点,即这表明我们已经意识到语文不仅是语言,还是思维,还是方法,还是审美,还是文化。要理解到这一层次,我们需要扎实、具体、指向性强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解只是记忆。

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他们分别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研讨。这些任务群是课标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即存在。这个存在我认为是对中外古今优秀文化考察后制定的,内容全面,而且具有层次感。因为它们分属于三种教材,即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要求是逐级提升的,到了选修这一级,则可以和高校、社会对接了。

研读新课标,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触,或许这是今后语文教育的根本,那就是对自我的教育。在讲台上,我是给孩子讲课的,同时我也要认识到这也是给自己讲课的。回首自己的教师生涯,十分惭愧,我觉得给孩子讲课真的是一事无成,幸好在给自己讲课上,还是取得一点成果的。我会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继续给孩子讲课,同时也给自己讲课。

囿于篇幅,新课标给我的启示不能尽述,也不必尽述,重要的是在方向的指引下继续学习、创新理念、开发课程,我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在新学期实行新举措,展示新气象,创造新境界!

榷山

戊戌榴月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