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的“雨巷”

做评委一回生二回熟,这回像模像样了。

和堂主老沈受茶人张露晨之邀,再次来到桃花源,为她的中级茶艺师培训课程学员泡茶部分的实操做评定,重新找到了气定神闲的感觉。

坐在桃花源湖边的厅堂里,闲空间观赏着周遭的景色,对茶艺考评所在的环境场地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此前走进过这片住宅小区的别墅院落,尽管看到了它室内外的雅致与漂亮,但基本无感。

第一次做评委的实操考评是在一栋别墅里的场厅进行的,在我眼里它也就是一处有钱人住的地方。

这种地方和它所代表的追求、情趣与世界观,与我无干。

第二回的考评放到“桃花源书院”却让我大开眼界。

亭台楼阁水榭回廊,莲花娇艳的水面,加上一群身着汉服、面目姣好的茶娃,环境、景致与人声、人气交互,由此生出的风雅便不是虚饰。

由高层与别墅区组成的桃花源位置绝佳,就在小城的风景名片之一南湖公园的路对面。

可它决不是简单的靠着临湖的地理优越性做房产文章,而是别开洞天,以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江南眉眼,亭台楼阁水榭与小桥流水的精致园林,去与南湖交相辉映。

听项目部的刘总一席谈,随他走一遍园子,便感觉我耳目一新。

蓝城集团与市建投合作在淮北新建的桃花源,是蓝城在全国各地打造的第十七座。这个项目当初能在小城落地,对标的就是淮北曾经提出的“皖北江南”的梦想。

“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古代诗人,用文学的意象构建的唯美的理想的家园;而“皖北江南”看起来就像是小城无法实现的梦幻之一,在人们的常识里,这方水土无论你如何的描画、打扮、美容美体,它胎里带来的皖北气息,都会在骨子里存着,弄不好便会不伦不类。

但桃花源的设计与建造功力让人刮目相看。

它不是以“像江南”的面目来标榜,而是一开端,即以打造骨子里的江南风雅,倡导一种鸟语花香、岁月静好的恬淡生活方式,来支撑一种居所文化。

不管是大框还是每个细节,满满的洋溢着“江南风”。

行于此,恍如江南庭院。

它成了“皖北江南”最完美的诠释。

你会去想,当年那些走南闯北的徽商,在家乡西递、宏村打造出的皖南气派;或是藏于江南乡野的官绅、富商,再造出的周庄、同里那样的宅院。

公共休闲区的园林造设堪称妙笔,有可供休憩的高处亭阁,亦伸展在水面的小戏台。

随处是不经意的着笔,却处处可见江南庭院里才有的那种诗情画意。

小处的江南味道的塑造,是居所内部的景观设计的立足点,小院里的亭台,微缩版的小桥流水,面门的照壁,一处一处都刻意营造出它的传统的江南属性。

最妙的是它的雅致风格与居所紧紧的勾连在一起,它既是观赏的,也是日常的。

堂主老沈慨叹,若是手里有钱,买它两栋别墅,不用装修就可以直接做民宿。

给摄影师杜鹏、写手马尔、茶人张露晨各留一间,大伙常聚在一起玩。

刘总见状乘势邀请堂主做桃花源书院院长,只要沈老师能把文化声息铺展开,园区的明堂、水榭亭台由着你玩。

说得老沈两眼灼灼发光。

真动心的是茶人张露晨,这环境和她主创的茶语清心文化氛围极为契合。

她想贷款买下一套,做工作室与培训讲堂。

几个闺蜜激动的设想着如何在这里大展拳脚。

我则在脑子里生出小城的“雨巷”景象,想象着这帮茶娃打着油纸伞,在这里行走的样子。

温婉、含蓄的“雨巷”意象,是江南之魂,东方神韵的极致;若它落了地,“皖北江南”便扎下了根。

(本文部分照片由摄影师杜鹏提供,特表谢意)

作者相关文章

茶人的路途

似茶的年华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