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代书法论著中的“神秘术语”
有一个笔意在里边,给你感觉是,这不是普通的三点,是“心”......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06集:“必读古典论著”与“思”字。
▼
主持人:今天我们和各位网友朋友来聊一聊有关书法,古代的这个书法论著和论述中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或者是字的一些含义好不好?
田蕴章:嗯,我知道你说的这个意思,我也做了一点准备,就是说在我们学习古代的书法论著或者一些个名家的论述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当中特别使人头疼的就是有很多的术语。
主持人:没错,田老师您知道吗?有一些这个喜欢书法的朋友,他们听过您的课之后,都在关注一些古代的书法论著和书法论述,但是他们在读这些论著和论述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大家同遇到的问题,就是它里面的一些比如说形容词,一些比喻很难理解。
因为本身是文言文,我们就读得不太懂,再加上有这些比喻,就更不知所云更难理解了,所以大家都在想请教一下您,就是现在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来提高阅读这个古代论述、论著的能力,有没有这种方法?请您指点一下。
田蕴章:对,我上一集就谈到了,学习古代的一些个书学论著,应该相对的能够粗通文言文。
主持人:粗通。
田蕴章:做到精通的话很不容易。
主持人:精读很不容易。
田蕴章:对了,精通不更好吗?但是起码的要求能够粗通,就是先泛泛地读。
读书是先博而后专,先用博的方法——这鲁迅的这么一个读书的一个办法,先博而后专。所以大家先广泛地读一些个书学论著,特别是些名著,读一读,先弄懂了。
但是在阅读过程当中,就是你说的,有很多费解的一些形容词、一些术语、一些比喻、一些形容词和夸张等等这些东西,让我们非常的费解,就这些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我也真的是拿不出好的办法来,但是,我有一个基本的一个想法,就是说你遇到特别晦涩的东西,特别是一家之见,一个人来谈这个问题,形容的也好,比喻的也好,你弄不懂。我的建议,你就不要钻死牛角尖,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你一定非要弄懂了它,有时候除了当时这位书家他自己清楚,恐怕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究竟所说的是什么,我们最后落一个不知所云,你究竟讲的什么我听不懂、看不懂,问问老师们吧,老师们张三说一个样,李四说一个样,最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去死钻牛角尖,我一定非得弄懂到底是个什么话,有时候真的是到最后你也弄不懂,耽误时间很多。就是我的看法是这样,有些东西这样。
比如说,这个梁武帝,梁武帝就是这个宋齐梁陈,南北朝时候梁武帝,他名字叫萧衍,他在论述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进行了这个形容和这个比喻。
他说“龙跳天门”,这句话也是书法界大家很熟知的这么两句话,“龙跳天门,虎卧”,有的这个版本写“虎卧凤阁”,有的版本写“虎卧凤阙”,“凤阙”。准确的应该读“阙”,可是因为它是个入声字,我们有时候就读成了去声。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或者是“虎卧凤阁”,这句话很多人就不懂,说王羲之的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是个什么话呢?
“书法入门”注:
此八字出自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阕,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后来到了宋朝时候,米芾就特别讨厌这句话,米芾说,“此何等语”,这是什么话呢?这不懂,他说像这样做话,也无异于学者。就是你说完之后,让学者看完,怎么理解王羲之的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龙在天门跳来跳去,跟书法有什么关系?老虎怎么会卧到凤阙里去?
“书法入门”注:
米芾句:“历观前贤论书,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愈远,无益学者。”
主持人:对呀。
田蕴章:这类似这种话,所以这个米芾就说,这是什么话,是任何人听不懂的话。你想一想,米芾都看不懂,你我能看得懂吗?
我们也看不懂,所以你一定要在这样寻真,有的人就非常的认真,当然这认真是可爱的,但在认真当中得不出结论来,还一定要自己加强理解,龙是怎么跳?跟书法有什么关系,虎是怎么卧?虎卧到凤阙是什么样子,这就牵强附会了。所以过去的古代的书学理论当中,有很多都是这种语言。
比如说梁武帝还有说什么“群鸿戏海”,类似这种语言,你真的也不知道,什么叫(00:06:13,此处不明),什么叫群鸿戏海等等,这些语言就是给我们只可能就是有一点意识上的感觉,而不能够带着具体上的指导作用,像这些语言,大可不必过分的去追究。
“书法入门”注:
语出《古今书人优劣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也有句:“王羲之书如群鸿戏海。”
但是有些个技法性的东西,但是提技法,就是这个笔画怎么写,结构怎么去做,大部分古人说的都是一致的,在这个时候你必须深钻,要弄懂一家之言,就一个人这样讲过,别人也有过辅助性的论述,但是大家说法都不一致,在这个时候,不必死钻牛角尖,就这样。
主持人:好,田老师,有一些那个书法爱好者,他们在读这个古代论著和论述的时候,对一些术语不是很理解,您给大家来指导一下好吗?
田蕴章:比如说哪些呢?
主持人:比如说“锥划沙”。
田蕴章:锥划沙。
主持人:我先把这个字来写一下,好吧。
田蕴章:好,写一下,“锥划沙”,这是这个是书法术语,也是在书法界广为人知的一句话。
主持人:“锥”,“锥子”的“锥”。
田蕴章:对对,“锥”。
主持人:“划”。
田蕴章:“锥划沙”,这句应该说一般的不难理解,但是也确确实实有些人不太清楚,锥画沙就是说一片比较平的沙土,用一个铁锥直立起来,在沙土上划一下,结果就出现一个沙沟,两边拢起来,沙拢。
你看它中锋运笔以后拿笔划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用锥子划在沙土上一样,深入而有力,而且笔画取在正中,两边的这个沙拢告诉你是对称的,那么等于是中锋运笔,这笔下来之后应该非常的取中,强调中锋用笔如同锥画沙土,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术语基本上解释大同小异,就是强调中锋的作用,如果锥子它是横着划的话,或者斜坡着这么滑,那个沙拢肯定两边不对称。
主持人:凹凸不平。
田蕴章:对的,它不对称,不对称就说明你没用中锋,如果是锥子直立划过来的话,两边的沙拢一定是这个相等的,是平均的,所以这样话就强调中锋运笔。比如说我们写这种竖笔,像这种笔画。
主持人:就叫中锋运笔。
田蕴章:当然就叫做锥画沙的意思。如果你这样划过的话,就可能不行,当然也没有人这样划。但是现在有些人,这个因为无知,所以就又有这么这个某种程度要标新立异,于是怎么用笔都有,包括像这样用笔也有了,甚至这样用笔或者这样用笔。
所谓的笔有八面风,曲解了古人的意思。
但是书法一定要以中锋为主,所以中峰为主才能使得力,这个力度能够力透纸背,能够表现出来书法笔画的那种生动性,那种弹力,那种深入感。所以锥画沙基本是指这个意思。
主持人:这是一个,还有我们来说第二个,“折钗股”。
田蕴章:嗯,“折钗股”,这也是一句这个书法术语,“折钗股”,“折”,“钗”,“折钗股”。先说这个“拆股”,它就是过人,过去这个古代头上的一种装饰,叫拆股。
主持人:女人头上的一个装饰。
田蕴章:对,一种装饰,拆股,有的是金属的,有的是其他的这个材料制成的。把这个拆股,把它折弯,不是折断,折弯以后,就像比如说一根竹竿,把它弄弯以后没有折,一看这个拆股因为它是这个圆形的,所以出现的时候感觉既有弹力,还是一个带有棍状,所以就是圆的一个立体的,写了一个简化字,立体的。
这么一个非常圆浑的而且富有弹力的东西,把它折弯以后,就感觉到它有弹力,非常的这个生动,这个东西。
笔画出来要有这种,比如说我们写一个,写一个“尚”字,比如说这种点画,这种点画出来之后,让它有力,而不是这个扁片。为什么说是棍状,棍状它才有立体感,如果是片的,一个薄片,这东西这个笔画出来就浅薄了,它就不能深入进去了。
所以折钗股是把拆股折弯以后,你看它,它绷上那个劲儿以后,那种生动感,点画要出现这种,特别是横折的这种笔画,要出现这种感觉,这才有力度,是指的这么个比喻。但是我说的这也是一家之言,是不是准确,我听老师们讲过,多数人是这么认为的。
主持人:田老师,刚才我们说了其一、其二的这个术语,还有一个叫做“印印泥”,有这样一个吗?
田蕴章:印印泥,对,有有有,这也是书法用语,印印泥这前面这两个“印”字,第一字当动词讲,第二字是名词,印印泥就是把印章印在泥上,顾名思义就是这么个意思。
主持人:那这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
田蕴章:你想,如果是这个印在泥上边,那个印章按下去之后,字迹非常的清楚,而且非常的深入。
主持人:深入泥中。
田蕴章:深入泥中,那就是说我们在写字的时候,那个笔是不可轻下的,一定要重,要有力量,我们写出的笔画要如同印章盖在印泥里面去,要深入进去。
过去说这个王献之曾经有入木三分的这个典故——入木三分,这单是夸张,也是个传说,但是我们只能理解这个道理,说得对。就是他上一个朋友家去之后,这个桌上有水,有水,他就蘸这个水在桌子上写了几个字,这是经常有的事情。我有时也有这个习惯,一看桌上有几滴水,拿手指蘸着水在桌上划两下,因为写字人都有这个习惯。
王献之写完之后他走了,走了以后水干了,结果入木三分,就看到那个木头,桌子是木头做的,上面已经有了这个划进去三分深的那个印,那个字痕,就这样,所以说入木三分。
孙过庭《书谱》当中也说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有乖入木之术”就是我还没有做到,就像王献之写字那么样的入木三分的那种,那种笔的力量还没有,但这是夸张,谁写文字如果用手指写完之后就可以入木三分的话,这不是拿手写,电钻写,是不是,这不可能,但是它说明这个道理,要入木。
那么印印泥也是深入进去,让又清晰又深刻,写字要有这个效果。
主持人:还有一个叫做“屋漏痕”吧,我说的对吗?
田蕴章:屋漏痕,你知道还真是不少,这些术语也都是在书法界的普遍大家有迷惑的地方。
主持人:有一些也是我们网友在这个帖子中提到,想请教一下田老师。
田蕴章:这个屋漏痕,这是一个非常费解的这么一句话,屋漏痕。对于屋漏痕,我就是开始说的,在我劝一些个朋友们不要钻牛角尖,这句话从唐朝流传到现在,这是谁?这个怀素和这个颜真卿他们的对话当中的一句话,屋漏痕。
“书法入门”注: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那么这个屋漏痕到底说什么呢?顾名思义,就屋子漏雨留下来的痕迹,是不是屋子漏雨留下痕迹叫屋漏痕,但是屋漏痕跟书法有什么关系?跟写字的笔法上究竟哪方面有联系,指的是什么,却是众口纷纭、其说不一。
一般的是有这么几种说法,比如说屋里漏雨,屋里漏雨究竟是哪漏雨,还得说清楚了,是顺着墙壁往下流这个叫漏雨,还是从房顶上往下漏雨。我们小时候生活都很困难,家里漏雨情况谁家都有,而且外边大下,就是雨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还下,这种情况都有。经常我们那个住那个房子很旧的时候,就没办法屋里弄一盆搁在地上之后,那个漏雨下来之后滴在盆上,防止这屋里都被淹湿。
主持人:但是现在很少看到,因为现在都是楼房。
田蕴章:现在都住的楼房,现在这情况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过去都有过这种经历,还有时候雨下得很大,屋里边没有直接漏下来,在房顶上洇湿了一片,洇湿了,渗的,渗下来洇湿了一片。洇湿一片之后,等到雨过天晴以后,慢慢这个房顶也干了,结果就洇湿了一片,感觉这是这个留下来的痕迹,雨流过的痕迹。
这种痕迹有人解释成什么呢?比如说用纸写字,我们用宣纸写字,假如说我们蘸一点水,这一笔下来,比如说这样写,结果这边上逐渐逐渐就渗出了很多的,就扩散开的一些个虚的这种痕迹,中间是黑色的,越来变越浅,变成浅灰色,就像漏雨那种痕迹两边洇湿的那种效果差不多。
但这种解释不准,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宣纸,可能是还没有,因为没有这样的宣纸,写出字来它不可能有洇湿一大片的这种感觉,所以屋漏痕显然不是指的这种效果,就是说洇湿的效果不会有。
于是又有人解释,这个墙壁边上漏雨,漏雨顺着墙边往下流淌,流下来的时候它不会直线的往下走,因为它是漏进来的雨,所以它就一点一点的蜿蜒的这么往下流,于是有人理解的笔法写的时候,一定是一点一点地往下走;于是有一种这个另一种解释,有人说这个写字的笔法时候,像屋漏痕一点一点往下渗透,一点点的往下流,蜿蜒而下,那么就说他写字时候,写竖划都是这样写,用这种笔法。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错误的吧。
田蕴章:但是这也是很多人这么认为。
主持人:那我们写字的时候不能这样一点一点的来啊?
田蕴章:但是我确实见到很多人这么写,写横划时也有这样写的,也有这样写,这么一点一点的,也叫衂挫什么的,但我蘸水太多,中间湿了,我们不管,就是这种笔法有这么一说,说这是屋漏痕的一种写法。
主持人:一部分人这样理解。
田蕴章:这么理解,还有部分认为就是屋漏痕,它这个雨进到屋中之后,它蔓延的时候,它是左摇右摆的,它不是直线往下走,于是有人写这个竖划的时候,就这样写,这一竖笔写了它不直接这样下来,他这样写,用这种方法,就是左右摇摆一点一点一点地往下走。
主持人:我觉得这像画字。
田蕴章:不管怎么说,确实大家理解都不一致。我最近有看了一些个报刊杂志上专题讨论这个屋漏痕,结果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推翻我的我否认你的,大家就争论不休。
主持人:那田老师我想问问,您怎么理解这个屋漏痕?
田蕴章:对这一点也是一家之见,甚至我连一家之见都说不清楚,我只能说什么整体的理解屋漏痕,就说我们下笔的时候不要轻率的,不要是非常简单的就这样下一笔,这样下一笔,这样是好的,应该是什么呢?
这个笔画一定是很凝重,下笔不虚,一定要扎实有力。因为直接的瓢泼大雨下来就是直接的就冲下来,这就没有什么意味,那么屋漏痕是一点一点地渗透,一点点渗透就说明我们的墨和笔在纸上一定是要渗透进去,一定要渗透到纸里去,就是每次我说的这个,一定要把墨写到纸里去,叫入纸。经常过去前辈们说这句话,入纸,刚才我说的入木三分。
主持人:有点像入木三分的那种感觉。
田蕴章:都是一个道理,要入纸,不是轻浮在纸上。当然,入纸并不是蘸的墨多,它是笔的那个力量和纸发生最大的一种摩擦力量,所以在只能去这么一个宏观上理解。你越细微的去深入地去说究竟怎么叫屋漏痕,具体笔法怎么样,我想得不出结论来,也只能是一家之见,个人的理解。
何况只是颜真卿讲过这种话,也许只有他最清楚这笔画怎么样,于是我们知道颜真卿讲的话,不妨去看颜真卿的字帖、碑帖,我们看一看它究竟哪一笔是屋漏痕,是或者是笔笔都是屋漏痕。那么我们学会他的字之后,只要学像了,大概屋漏痕就掌握了。
如果还觉得没有对上号,我想不要钻牛角尖,那就理解多少算多少,我们所以对很多的术语问题,不能够特别的较真,对这方面的东西求之愈深,失之愈远。
【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示范“于”字楷行草技法 】
回顾相关内容:
用笔千古不易——你真懂用笔大法吗 011
注意:再谈重要的“中锋”笔法问题 038
“力透纸背”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046
书法必修课:古典论著《书谱》 106
(链接可点击;回复红色数字,即可阅读当集详文。)
讲座视频
文字编辑/彭澎
动图制作/大彬
系统讲述,正统书法
“书法入门”(微信号:shufarumen):
独家刊发田蕴章老师系列书法讲座图文版。
書法愛好者
入門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