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通道脑出血内镜手术1例

作者:曹玉福 鹤岗市人民医院神外三

声明:文章所有权归属作者,如需转载或引用图文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

脑出血系列专题(02)

本例患者使用了球囊导管扩张血肿穿刺通道后置入管状牵开器(鞘管),内镜下清除血肿,文末附有视频。厂家赠送的试用产品应用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

病情摘要

55岁女患,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服药不规律。因聊天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呕吐1小时入院。查体:BP:188/90mmHg,P:72次/分。嗜睡状态,唤醒可回答简单问话。左侧肢体刺痛不动,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01.  入院时CT如下,控制血压,镇痛镇静,暂不用甘露醇,观察病情变化。

02.  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血肿高密度部分为26ml(π/6×2.301×5.435×4)。

03. 放大图片可见血肿内侧的低密度(蓝箭头)和略高密度(黄箭头)分别为血浆成分及未完全凝固血液(液平),这部分同样具有占位效应。

04. 入院后6小时患者浅昏迷,复查头部CT,血肿量增多。

05. 图片放大可见血肿内侧和上方低密度影(蓝箭头),并非水肿,而是血肿液性成分(手术证实)。

06. 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加上液性成分为43ml(π/6×6.156×3.336×4)。

指 南 推 荐 意 见【1】
  • 发病72h内、血肿体积20~40 ml、GCS≥9分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应用微创手术联合或不联合溶栓药物清除血肿(II级推荐,C级证据)。

  • 40ml以上重症脑出血患者,血肿占位效应导致意识障碍恶化者,可考虑微创手术清除血肿(III级推荐,D级证据)。

  • 72小时内的幕上出血量≥30ml,幕下出血量≥10ml者,可考虑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II级推荐,B级证据)。

微创手术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手术方式

基底节出血量43ml,按照指南有手术指征,拟全麻下经额小骨窗内镜血肿清除术,之所以未选择微创引流术原因是时间偏短且血肿有扩大。

07. 根据CT片测量结果,标记头皮切口位置及穿刺路径。

08. 中线旁开3.0cm,发迹内纵形头皮切口长度5.5cm。

09. 切口下缘处颅骨钻一孔(便于留置引流管),铣下圆形骨瓣3.5cm。

10. 擎源脑造通球囊套件。

11. 球囊导管连接卡口注射器,进行冲洗、排气等操作,文末附教学视频。

12. 避开皮层血管切开皮层1.0cm并电凝止血,脑组织用球囊导管扩张,扩张前要预先测量好置入深度,按照设定好的穿刺路径扩张穿刺通道。

13. 球囊充盈后辅助置入管状牵开器。

14. 内镜下可见管状牵开器内血肿的液性成分(血浆),证实了CT片所见。

15. 内镜下用炮筒状3.5mm吸引器轻柔吸除血肿,通过侧孔调节吸引器负压,避免吸到脑组织。

16. 遇到出血责任血管(黄箭头),吸引器吸住提起,单极电凝(通过实验电凝值设定为16)碰触吸引器进行止血。

17. 血肿腔内少量渗血勿需电凝,氧化纤维素(速即纱)压迫即可止血。

18. 血肿腔置入F12硅胶引流管一根,皮层静脉保留完好。

19. 缝合硬脑膜并周边悬吊止血,缺损部分由骨膜及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开颅时保留)进行修补。

20. 骨瓣复位后应用钛连接片固定颅骨,可吸收3-0线缝合皮下组织。

21. 术后第1天头部CT复查情况,术后1周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2级。

22. 附内镜下清除血肿视频

23. 擎源脑造通球囊使用方法教学视频

产品优缺点(个人意见)

优  点

  1. 球囊长度可控,柔性牵开代替皮质造瘘。

  2. 冷切开替代热灼切开,脑损伤小。

  3. 球囊导管代替脑针进行穿刺,扩张通道时不易迷失方向。

  4. 弥补术者的技术和经验的不足,更适合初学者。

  5. 椎形管状牵开器设计合理,有手柄更便于固定及调整方向。

缺  点

  1. 试用球囊导管无刻度,插入深度需先测量好(目前已改进)。

  2. 球囊膨胀参数与盐水注入量的关系如果加进产品说明书就更好了。

  3. 价格偏贵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推广。

小 结

对于经额基底节血肿清除术而言,头皮切口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中线旁开大约3.0cm,发迹内的纵形直切口5~6cm。优点是平行于矢状面不易偏斜,也有选择额中回入路的,各有优缺点。血肿穿刺方向并非固定,需要进行定位血肿的颞部投影点。此患者因无数据光盘,故未应用到3D Slicer定位,而是通过CT图像进行定位,具体方法请继续关注脑出血系列专题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解读|ISS2017

文章链接:

手术治疗脑出血合并乳糜样成分1例

视频下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