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3.12什么是祭如在?


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原文】
祭如在①,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②祭,如不祭。”
【注释】
① 如在:如同被祭祀的祖先在场享受一样。
② 与(yù):参与,亲自参加。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在眼前享祭一样;祭神时,就好像神真在眼前享祭一样。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而让人代祭,就如同不曾举行祭祀一样。”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在”的意思,是如同真的在一样。祭祀的是天地圣贤,或者是祖先亡灵,面前那些牌位,那些画像,不是一个木牌子,或者一张纸,而真的是能够复活的神灵。他们就端坐在那里。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一目了然。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也一清二楚。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最讲究的是虔诚,是实心实意,诚心诚意。
孔子说,“我不与祭,如不祭。”我承诺要参加的祭祀,但是不能亲自到位,亲自供奉,亲自哀悼,亲自叩拜,那就不能表达我们的诚心,和不参加祭祀又有什么区别呢?
能不能参加,关键是想不想参加。想参加有很多种办法,不想参加有很多种理由。在为死者送行的这件事情上,在定时定点的祭祀这件事情上,除非身体原因,其他都是可以让路的。
我们在宣讲榜样的时候,都喜欢用他为了工作,连父母去世都不能奔丧来衬托他敬业。我不以为然。工作很重要,但是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然而见亲人最后一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这却是无法弥补的。
陈毅元帅去世的时候,毛泽东主席身体也不好,但是他硬挺着抱病参加。这一年11月下旬,毛泽东又患了一次重病,经医生全力抢救方才脱离危险。一个半月来,他的身体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双脚严重浮肿,原先的布鞋、拖鞋一双都穿不上了。但是,听说老战友陈毅去世了,他坚持非要亲自参加追悼会。
我初中毕业那一年,不满四十岁的大姐,刚刚三十岁的二哥,相隔不过半年突然去世。家里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怕影响我考学,还是路途远不好通知,总之,我没有参加大姐和二哥的葬礼。事后得知这一消息,我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很多年无法走出这个阴影。
后来,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得知有一种“坑洞理论”,童年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已经渐渐愈合,但其实它一直还存在。被压抑的情绪没有释放,就依然存在。身体里这种负面情绪无法疏导出来,就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反复梦中出现,突然悲伤起来,所谓的莫名其妙,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从这个角度说,生离死别时候的眼泪,恰恰是对悲伤情绪的冲洗。该哭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哭出来,释放过后才是放下和轻松。所以,我认为,亲自参加祭祀不仅仅是对神灵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情感交代。
也有一些人,虽然参加了祭礼,但是人在心不在,不停打电话,不停和别人聊天,把参加追悼会当成了社交聚会,不顾及死者家属的感受,不注意周围的庄重氛围,极不和谐地高谈阔论者,谈笑风生,这是很没有素质的表现。
《论语》有这么一句话:“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说的是孔子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人正在办丧事,他会感同身受,陪着人家悲伤,饭都吃不下。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是有每天唱歌习惯的,但是如果那一天参加人家葬礼,痛哭过,回家就不再唱歌。为什么呢?既是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也是自己情绪不能马上变那么快。
古时候的庄周是一个怪人。庄周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他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鼓盆而歌?这是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也很孤独,很悲伤。后来想想,生和死不就是一个自自然然的过程吗?和花开花落,日出日落不是一样的吗?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不悲伤为什么要假装悲伤?这是在糊弄谁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或许庄周和他夫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方式,他鼓盆而歌送夫人离去,方式不一样,真诚是一样的。
在祭祀的问题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风土人情,还有人情冷暖,社会价值取向。
在对天地神灵祭祀的仪式中,我们看到的虔诚和敬畏;在对祖先亲人祭祀的仪式中,我们看到的感恩和亲情;在一个人的丧葬仪式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价值和人情的冷暖。每次送走一个人,参加祭祀活动,表面看是人情世故,其实是我们在审视自己,重塑自己,净化自己。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