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1.1【2017-3-29】
#每日学论语#11.1【2017-3-29】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yuè),野人也;后进于礼乐(yuè),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是在野的普通百姓;先当官后入门学习礼乐的,是在朝堂的贵族或者世家的子弟。但要让我选用人才,我还是赞同选用先学习过礼乐的人。”
【微言微感】
曾经,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唐尧没有把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虞尧,虞尧没有把首领位置传给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舜。
这种把首领位置,按照德才至上的标准传承的,我们称之为“禅让制”。
可惜,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大禹的儿子启,在禹去世的时候,毫不客气接了父亲的班做了首领,“禅让制”从此寿终正寝,家天下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华夏文明从此进入阶级社会,按血统推恩分封应运而生。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是当官的,子承父业,儿子也自然是当官的。推而广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子有功劳,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那些贵族家的孩子,是衔着金钥匙投胎来世的,呱呱坠地,就可能有不小的功名,天生就是可以做官的。
孔子说的“后进于礼乐”,大概就是指的这些人。当官前根本不需要学习如何为政,一句“我爸是李刚!”,就牛哄哄做了官,什么是礼乐?怎样造福百姓?怎样外交斡旋?嘛事不懂,不知所措。
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因为血统高贵,世袭罔替,不用奋斗,接了老爸的班,就做了鲁国外交部部长。可惜,他又不是天纵之才,无法生而知之,没学习过就是没学习过,不懂就是不懂。历史上传说,他陪着鲁昭公出访楚国和郑国,在礼尚往来上,应对失措,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孟僖子知耻后勇,临死时候,让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屁股决定脑袋。在这个世界上,位置决定了说什么,做什么。在其位,谋其政,这叫做责任担当。在其位,不谋其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唐后主李煜,如果不做皇帝,仅仅作为文人而言,那可是光耀千古的人物。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虞美人》堪称千古绝唱。但是,诗词歌赋再厉害,正业没做好,皇帝没有当好,面对如狼似虎的宋兵手足无措,国破家亡,空遗千古恨。
无独有偶,宋徽宗赵佶如果不做皇帝,应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书法家,他创下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的花鸟画自成“院体”。可惜不务正业,做皇帝很失败,民怨沸腾,内忧外患,自己做了敌国俘虏,留下了“靖康之耻”,做了千古笑话。
有人问美国总统杜鲁门,做总统的感觉是怎样的。杜鲁门说;“做总统等于骑上虎背,必须很小心翼翼地策骑,否则,就会跌下。”
不是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人最难受的事情,是有机会升官,有机会发财,却因为能力不够,水平不足,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或者,坐拥财富,无力保护,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搞不好再招灾惹贼,把自己命给弄丢了。如果做了官,却没有能力掌控权力,威望不足没人听招呼,能力不够每天捉襟见肘,什么事情都搞不定,那不就难受了。
一个将军说,真爱士兵,为他们好,就在训练场上好好折腾他。训练场上越苛刻,到了战场上伤亡就越少。慈不带兵。一味溺爱士兵,不好好训练他们,战场上又不能出奇制胜,那就是拿士兵的命在开玩笑。
同理,我们做教师的,只知道心疼学生,只知道迁就孩子,让他们当下快乐,没有给他们明天做好准备,没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没形成该形成的能力,那就是在误人子弟。
同理,做老板的,第一要务就是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言商,赚钱就是商道。好老板逼员工成长,让员工多多赚钱,给公司多赚钱,给自己多挣工资。一味惯着员工,宠着员工,让员工舒服,让公司歇菜,这不是为员工好。
孔子究其一生,四处奔走,都在宣讲恢复周公之礼,倡导”仁义“”忠诚“。孔子重视阶级等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安天命,最忌讳擅权、越位、失礼、乱法。孔子是保护既得利益者的。孔子也重视”循序渐进“,”和平演变“。他为什么一生致力于教育,开创民办教育先河,倡导”有教无类“?在孔子的眼里,国泰民安是最大的事情。而决定国家命运的,不是在百姓手里,而是君王和首领。领导无思路,群众无出路。上位者昏庸,臣下手足无措,百姓非福是祸。
所以,本章孔子提出”先进“”后进“的问题。“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在孔子眼里,当官一定是要经过培训的。
培训什么?最起码要学习”礼乐“。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这种情况是老百姓、平民、甚至于奴隶通过学习礼乐,接受教育,掌握当官牧民的技巧,然后”学而优则仕“。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这种情况是哪些贵族特权子弟,一生下来就可以世袭或者恩赐做官,先上岗后培训的。
孔子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很明确:孔子喜欢用那些“学而优则仕”的。
当然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还有一种说也非常有市场:先进于礼的,是最先跟从孔子的弟子,比如曾参、子路、子贡等,孔门学说还在摸索阶段,所以在礼乐方面并不完善,显得质朴,所以称为“野人”;后入门的弟子,比如颜回、子夏、冉求等,直接学到了比较完善的礼乐,看上去就如同君子一般,文质彬彬,所以称为“君子”。孔子说,如果要任用人才,选用质朴的人更好,因为质朴的人不会夸夸其谈,也不会重视外在的文采装饰,更实干些。
其实,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孔子自己尽管出身贵族,但是3岁丧父,17岁丧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很欣慰自己靠努力成长起来,所以也特别欣赏那些出身虽然贫贱,但是自强不息的人,比如颜回、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喜欢穷人家的孩子,所以倡导平民教育,所以倡导给这些”穷儒生“优先集会。
古往今来,大抵如此:”太子党“在朝,出身高贵,随随便便就可以身居高位,如同养尊处优的猫;”乡下人“在野,或者跻身朝堂,常常孤立无援,唯有实干、苦干、玩命干,如同不辞辛劳的牛马,方可有一席之地。
君子是享受的,野人是干活的。孔子主张用野人,给社会底层奋斗者以机会,吐故纳新,这何尝不是在和平演变推动社会发展?
革命和改良,孔子是反对革命暴动的,社会发展还是要一步一步完善。治国之道,在于中庸,在于平和,在于不断优化,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