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魏晋南北朝(24):兄子桓以文治国,弟子建怀才不遇(上)

第二章  文豪天子

第八节 兄子桓以文治国  弟子建怀才不遇

“三曹”和“三苏”一样,都是我国文学史上注明的父子三人行,介绍完了曹操,今天泽然君就带大家了解下曹丕和曹植的诗文作品和文学成就。

前文我们陆陆续续讲到了曹丕的文章《典论》,此书是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原有22篇,后都亡佚,仅存《自叙》《论文》《论方术》3篇。之前咱们讲的主要是《典论·自叙》中的内容,今天咱们就重点说说《论文》

《论文》一开篇就抛出了一个让天下读书人都觉得羞羞的话题: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有句俗语叫“同行是冤家”,大抵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无论三教九流的同行如何是冤家,读书人也不能免俗就让曹丕很是不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人怎能沾染贩夫走卒的习气,在曹丕心里,文章是经国大业,是不朽的盛事(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荣华富贵总有一天会随着肉体的毁灭而消散,只有震古烁今的文章是不朽的。伟大的作者把身体寄于翰墨之中,把思想托于文籍之内,如此方能流名万古(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是第一个将文章提升到经国伟业高度的帝王,在此之前文章不过是文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所为,例如汉代大文豪扬雄就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刘禹锡《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主人。

直到曹丕提出以文治国的方略,文章才迎来真正的春天。曹丕在后来的《与王朗书》中,更是提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人生最大的成就除了立德扬名,其次就是著书立说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既然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大业,那么他的诗文中一定会透露出他治国理政的方略和人生态度,下面泽然君就选取两首曹丕的诗,从对内民生对外动武两个部分和大家一同赏析。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的这首《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诗中描写女子思念自己出征丈夫的情景,那种牵肠挂肚被曹丕描写的丝丝入扣,更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

我们透过曹丕的诗仿佛看到了他的父亲曹操,看到了曹操《蒿里行》中的情绪,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心。曹丕何尝不像曹操一样,想尽快统一神州,让百姓休养生息。

于是他多次对东吴起刀兵,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再次发兵攻打吴国,这次水陆两路并进。曹丕兵至广陵,在马上作下一首诗《至广陵于马上作》。

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

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

量宜运权略,六军成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历史如我们所知,曹丕在有生之年虽多次对东吴起兵衅,但都无功而返,这可能与他过于理想化有关,“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谈何容易。故而要先“充国务耕殖”“兴农淮泗间”,等人民富足了,国家强盛了,敌虏自会破亡,到那时神州一统,海晏河清,可他却没等到那一天。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