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知道吴川这个地方的人或许不多,但在湛江人和茂名人的圈子,甚至整个粤西人的圈子里,谈到吴川都不会否认吴川“土豪多”“有钱人多”,早些年吴川包工头借着房地产热起家,在珠三角和粤西地产圈占得一席之地,其中深圳京基集团的陈华便是吴川商人的代表,陈华在吴川乃至整个粤西商界的地位就好比李嘉诚、马化腾、谢国民在潮商中的地位;包玉刚、马云、宗庆后在浙商中的地位;曹德旺、许荣茂、张一鸣在闽商中的地位,知道陈华的人不多,但相信很多人都对他一手建起的京基100很有印象,这座大厦曾是深圳第一高楼和标志性建筑。即便网络上一直存在两种声音:很多吴川网民自我炒作“全国最富”的帖子vs其它地区网友讥讽“井底之蛙”的声浪,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吴川商人团体之于粤西的地位大致相当于顺德人之于广府商帮,潮商和浙商之于华商,可谓“粤西犹太人”,当然,对于上述粤西商界最强称号,粤西人文经济“五虎”(雷州、高州、廉江、电白和化州)很多网友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论地产商的数量,吴川人确实是粤西商人里最多的,加之前些年房地产风头远胜其它行业、吴川籍地产乡贤又都普遍有在家乡投资建房的热情、吴川拥有风头不亚于高雷的人文底蕴(林召棠是唯一科举状元,也是唯一曾登粤西进士及第的科举名人,相当一部分吴川人和林召棠一样祖籍福建莆田,莆田乃是我国科举第一县,由此看来,吴川人的文化自信应不是当代形成的),这一切都给了吴川网民肉眼可见的自豪感,换其它地区网民也很可能会有类似心理迹象,所以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还是要持客观理性和同理心看待。
接下来直入正题吧,说到吴川的地理与历史,想必连很多粤西童鞋也不是特别了解:
南朝宋的元嘉年间(424年-443年)置高凉郡平定(县),为吴川县前身。
隋开皇九年(589年)春,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吴川之名始见于《隋书》。
唐代武德五年(622年)属罗州。
宋代开宝五年(972年)改隶辩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辩州为化州。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化州路改为化州府,吴川属化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年)化县复改为化州,吴川与化州同属高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吴川属广东省高雷道。
民国34年(1945年)1950年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
1983年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县属湛江市。
1994年5月撤吴川县,设立县级吴川市,由湛江市代管。
近年来,有不少人建议把吴川并入茂名,认为那样更有助于吴川发展,这是为何呢?
从地理单位上看,吴川与茂名地区的主体茂名市区、高州、化州同属鉴江流域;从文化特色上看,吴川与茂名同为土白话流行区,与历史上同属高州府管辖的化州更是白话吴化片的双核,而湛江市却以雷州文化为主体;从地理位置上看,吴川与茂名近在咫尺,发展趋于一体;从沿海经济上看,湛江海岸线非常长,而茂名的海岸线则非常短,茂名仅有的“海岸县”电白区主要流行着闽方言,整个茂名地区内部区域文化习俗差异较大,电白在融合发展方面不如吴川,为促进“湛茂同城化圈”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提级增速,不少网民建议吴川划归茂名管辖,并将吴川作为茂湛两市经济走廊。
吴川跟其它粤西市县一样,在秦以前都是原住部落密集的地区,到了秦朝则属“象郡”,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后属于高凉郡或高凉县。高凉郡最大的时候,辖高凉、阳春、海安、杜原、连江、电白、石龙、吴川、茂名9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又设置了一个平定县,这个县就是吴川的前身了,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吴川县自此才真正在历史上出现。唐代的时候,吴川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7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众所周知,高州府、化州等名词都与现在的茂名地区有关,而从历史上看,吴川的与茂名的渊源从宋朝起就比较深了。顺便说一下,吴川一些姓氏的族谱都明文写着“高州府吴川县”。到了清朝末年,吴川的辖区成为史上最大:东临南海,西连遂溪、廉江,北接化州,东北至梅菉与茂名交界。全县管17个都、8个寄都(相当于辖区)。其中南部四个都:南一都(麻斜)、南二都(坡头)、南三都(南三)、南四都(硇洲岛),包括“广州湾、北颜窖、调神(顺)岛”等地。湛江有句老话:“南三南二都是云人”。这句话就是针对清末以来吴川的管辖范围来说的。南三南二的人如果在他乡遇到,就会套近乎:“南三南二都是云人!”云,是吴川方言''我''的意思,现在很多老人都说''云'',''云果里''就是''我们那边'',''云人''大概就是自己人,自家人,或是我们这边的人,如果在外地也有老乡的意思。其实吴川与湛江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算起应该是从广洲湾开始。法国佬最早登陆的就是吴川辖区的广州湾,后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借条约》,把吴川南四都作为了广州湾的腹地,连同遂溪管辖的海头、赤坎、东头山及东海岛一起借给法国。法国把租借的陆地和附近海湾统称“广州湾”。条约原文对租界的定义是——“东海全岛。硇州全岛,该岛与东海岛中间水面,系中国船舶往来要道,嗣后仍由中国船舶任便往来租界之内停泊,勿得阻滞,并毋庸纳钞、征税等事。其租界定在遂溪县属南,由通明港登岸向北至新墟,沿官路作界限,直至志满墟转向东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为赤坎、志满、新墟归入租界;黄略、麻章、新埠、福建各村均归中国管辖。复由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出海水面,横过调神岛(现调顺岛)北边水面,至兜离窝登岸向东,至吴川县属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三海里为界(即中国十里),黄坡仍归中国管辖。又由吴川县海口外三海里水面起,沿岸边至遂溪县属之南通明港,向北三海里转入通明港内,分中登岸,沿官路为界。”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中国。或许是当时的政府急着想摆脱殖民统治的屈辱,急于有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急需一个新的名字。于是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仅仅只用了几天时间,广州湾便改名为“湛江”。就这样,吴川县的南四都随着广州湾易名湛江自然而然地成了湛江的一部分!不过这个时候的湛江确实很小,比不上一个县大。法租界辖地之所以如此有限,也跟遂溪县(包括现遂溪、麻章、霞山、赤坎等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有关,法国佬被湛江人民抗击退回到寸金桥,无法再扩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湛江的经济发展,把坡头附近吴川县属地的龙头(含官渡)、乾塘再次划入湛江。后来陆续将海康、吴川、遂溪的很多地方都划给湛江市。现在部分的赤坎和霞山曾经都属于遂溪,母语本是雷州话(黎话,一种福建话与粤西古俚话融合后的方言),因为抗战时期大批珠三角的人到广州湾避难,逐渐形成了市区语言以白话为主。195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吴川县第九区的南三岛划归雷东县管辖;1954年1月,又将西营区(现霞山区)的特呈岛划归雷东县管辖。当时湛江市郊区只有新鹿(现湖光)、潮满两区。1958年撤销雷东县,并将雷东县并入湛江市郊区管辖。就这样,湛江市由一个小小的广州湾扩充得越来越大,到了现在成为了一个有卫星县区围绕的中心城市。由于湛江的战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上广州湾在抗战时期畸形的经济繁荣,使其在周边影响力很大。解放后,广西东部曾一再并入粤西区或湛江地区。1958年的“湛江大专区”包括阳江、阳春、茂名、信宜、电白、吴川、化县、廉江、遂溪、海康、徐闻、雷东、东兴、钦县、合浦、灵山、北海、湛江等地。这段时间,湛江地区的管辖范围西起广西东兴,东至珠三角,管辖范围达到史上最大。这个时候,湛江就像一个巨无霸,面积排名广东老二,经济总量和教育水平仅次于广州和汕头,而兼有雷州文化和高凉文化的湛江文化影响力亦仅次于广府和潮汕,毫不逊色于后来崛起的以梅县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文化,粤西板块实现了跨越式融合发展,大湛江不仅吞没了吴川,更是吞没了现在的茂名和阳江,期间湛江市区资源高度集聚,飞速发展,也因此至今大部分粤西人都有大粤西或大湛江情节。说起来,吴川和化州就像两兄弟,距离最近,语言民风最接近,在历史上分分合合多次,仅是解放后就有这些分合史:1958年10月,吴川县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坡头、龙头两区又从吴川县划归湛江市;覃巴区划给电白县。同时,从茂名县划出兰石、龙首、双塘等乡归入吴川。1961年4月5日,吴川县从化州县分出,恢复吴川县,属湛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同饮鉴江水的吴川化州两兄弟,两地的人既亲密,又互相调侃,民间搞笑地互称“猫和狗”,狗我不知是怎么回事,猫应该是指化州的白话发音,“冇冇冇”的音比较多。吴川这边还流传“化州佬买椰子”、“化州佬买鞋”的民间故事,用方言讲起来很有趣。化州这边应该也有调侃吴川人的故事,大家可在评论中补充。其实,茂名对吴川,吴川对茂名,感情很深,彼此之间很不舍。直到现在,很多吴川人都觉得跟茂名人,尤其是化州人,更像是老乡,语言、民俗和民风都更一致。反而湛江这边讲雷州话的人太多,语言不是很通,民风民俗也有差异,上一辈之间总觉得有些隔阂。不过,由于粤西白话地区土壤肥沃,区位相对雷州半岛要好得多,宜工宜农宜商,湛江市的雷州话趋于弱势,湛江市区已是以白话为主,只是和吴川话有点差别。吴川归湛或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