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笔记:封龙山下最美的地方
梁东方
倒春寒的日子,人们会比较沮丧,刚刚欣欣然地以为春天就此来了,谁成想又回到了冬天。但是倒春寒的日子其实也是一种极好的机会,可以重返离开不久的冬天,重新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可贵。
倒春寒和冬天是不一样的:也冷,但是冷在表面,不深入骨髓,只要稍微穿厚点也就不冷。而且倒春寒的日子空气一般来说会好一些,清凉旷远,如果再下一点小雨,就更是负氧离子充分的感觉了。
当然,在这样的日子里向着封龙山走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一座雄伟的高山,临着平原的山腰上随着山形盘转而基本保持水平的大渠,就是一条审美的观赏大道。沿着渠水行走,一步一景,不论是山坡上的林木山体还是山坡下的山麓平原,上下都是可以观赏的景致。
水渠中的水始终在滚滚地流淌。据说从冬天开始上游水库就一直在向下游水库通过这条绕山转的水渠送水。水渠靠着山坡的一侧,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大量还没有发芽的灌木乔木和草木,让看惯了将树脚一律刷白的城里人觉着,这一定就是古代植被才会有的样子。即便还没有发芽长叶,密集的枝条也已经遮蔽了天空,缝隙已经很小很密。在粼粼的水波之侧,属于它们的即将到来的发芽长叶的春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而且这个时间绝对不会太长,可能就在几天之后,就会萌发一片蒙蒙的绿意。
水渠上的桥大多都已经是水泥桥,水泥桥架过去到了山的一侧,会刻意在桥面之上再垒砌一道“几”字形的墙来,为的是阻止有人过渠进到山里去。这几乎成了这道渠的一大特色。不过其间也还是有过去那种完全用石头片“圈”成的古朴的桥,桥对面只有一道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栅栏门,通过已经有了很大破洞的栅栏门,可以直接走进树木植被异常茂盛的山坡。
这种石头桥上栅栏门的古老格局,像是古画里的情景,在今天的视觉经验里已经非常罕见。让人爱不释眼,怎么看怎么喜欢。就连那些从未被剪过枝,也从来没有人将倒伏的树干砍掉或者扶起来的乱木横枝的自然植被状态,都让人百看不厌——尽管还没有发芽长叶,完全没有色彩,但是纵横的线条之间也是完全合乎审美原则的。
草木植被自然发育,时间将人类的建筑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在依然能达到人类建筑功用的情况下,也给原来的自然发育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没有赶尽杀绝,只符合人类的功利要求而不给自然留空间。这种农业时代里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在如今,在未来的人类生活里已经越来越少。
这是封龙山的北坡和东北坡,虽然距离封龙山的山顶还远,但是只要进到山坡的范围内就总之会走到山顶。这当然是过去的老黄历了,因为长期封山,山上原来的路径都已经被草木长死,即便是在冬春季节要想通过那些过去的路径上山,也已经谈何容易。
封山的效果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不被人打扰,山体阴面自然就会发育出蓊蓊郁郁的森林植被来,而且都是本地物种,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
从水渠上下来,回看巍峨雄壮占地面积非常大的封龙山,在走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上的时候,就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走了。因为这里回看整个大山,实在太美了。
一座宏伟的山,尤其是临着平原的高山,会在其周围形成一圈距离最合适的位置。所谓距离最合适的位置就是说站在那里看山,山最美。一般来说就是距离山根几百米到一公里的位置,这里的距离上,已经走进了山气的弥漫范围,不仅是视觉上可以将山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分明地感受到山体散发出来的阴凉而庞大的气息。
这种气息里的安静安然是由无数山石组成的大山亿万斯年以来一直向四周弥漫着的气场,你走进这气场里就会立刻为其所俘获,就会五体投地地在内心里拜倒在这样的山气里,一往情深,不可自拔。而且立刻就会后悔,后悔以前的人生里为什么没有一直在它的笼罩下;而以后所有不再其笼罩下的时间也都将是巨大的浪费——倒不是简单的时不我待的机不再来,而是所有不在其笼罩下的生活都将是无法弥补的人生缺憾。
这样的山居之美是古往今来无数人都已经总结出了一致的赞叹了的:悠然见南山、走在山阴道上,都是从一座山的北侧讲的与山在一起的栖居之惬意。都是这样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黛色的山峦横亘在自己举目可见的视觉享受里,不管是吃喝坐卧,永远相伴相随。恬静与安然从始至终都将永远伴随你生活中的全部时间,
每个人在生活中大约都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或者说是自己可以比较方便达到的最美的地方。我走遍了自己居住地的四面八方,也在别的地方发现过很多景色不错的地方,但是在封龙山的北面的这个位置上,沿着这条小路看向雄伟的封龙山的角度,应该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