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笔记:安州李村北的河湾
梁东方
进入到白洋淀区域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大地上出现了芦苇,在秋末冬初碧绿的麦田边缘上,甚至是麦田中间的地方,会出现一溜芦苇,顽固地站在路边,不惧任何除草剂和化肥农药的威胁,顽强地显示着自己的存在。有的芦苇甚至直接就在田地中间,那一定是那一片地方地势低洼,容易积水。这种芦苇景观和田地中间或可一见的一棵两棵的大杨树大柳树景观呼应着,让人依稀想起这里过去的原始地貌来。
那些大树下面一般都是坟地,都是在这块土地耕耘收获了一辈子以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他们被埋在自家的田地里,坟边上种上树,树会以自己的逐渐高大,来标志出亲人已经离开了的久远程度。而这样的树尽管也会遮挡庄稼生长,但是因为有了亲情的因素,也就不再被后人计较产量上的损失。
这一天,白洋淀大道边上的李村正在过集。村中间的所有四个方向的道路本来就不宽,摆上摊位也就彻底断交了。人们聚集在这个可以直观地看到水果点心油炸食品蔬菜粮食农具鲜花百货的场合里,一时好像忘了如今已经将实体店打败了的电商的存在,习惯性地流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在电商那里买东西吃东西就只是买东西吃东西,只有在集上才是既买东西吃东西还能与人打交道,还能互相看见。这种互相看见的功能已经日渐稀疏,即便是在一个村子里,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人们也是各忙各的,各自开车离开开车回来,比之以前的见面机会少了不少。尤其是集上这种几乎能看见所有的人,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所有人的场合,好像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个机会了。
这是稍显偏僻的地方集市依然热闹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李村说不上偏僻啊。的确,紧邻新开通的白洋淀大道,去安州、安新去保定都是一会儿便到的路途和距离。但是这种偏僻感恰恰就是弥漫在整个白洋淀水区的一种基本氛围,当然有的地方更强烈一些,有的地方则弱很多。其原因,大抵是因为水系发达,水道纵横,这样陆地上的道路就经常需要绕来绕去;加之土地珍稀,建筑密集,所以一般道路都比较窄,与别的地方的地面交通也就不是很畅达。
这样的特点,已经成为一种地域的传统,如今大路修通,外人骤然进来,还能体会到这样的气质:虽然未免比一般平原上的村庄在硬件设施上稍显落后一些,但是却有难得的安静,安详,没有外面的世界的喧嚣,也没有外面的世界的浮躁。
穿过集市以后立刻就安静下来的村庄里,这种被偶然稍微撕开了一个口子的气息就重新弥合了,重新回到了淀区特有的寂静之中。果然,村北直接就是芦苇立在河边的水区景象了。
上游的河流进入地势低洼的淀区以后,会分出很出河汊,这些河汊既有自然的流势也有人工的导引。不过现在河岸上树木杂草灌木植被纷然杂陈之状,已经完全像是自然而然的河渠了。
没有人工的水泥岸,更没有先在河底铺设什么防渗层,这在干旱的华北平原上,在无河不干、无渠有水的平原上,实在是一种让人觉着很新鲜的状态。这里终于有了过去那种自然流淌的河,虽然水质直观看上去不是很清澈,颜色黄绿,但是从河岸边的芦苇丛中多有垂钓之人的架势上看,至少鱼还是可以在这种水质里生存的。
河边的道路是没有硬化的泥路,雨天留下的车辙凝固成不断的沟坎,脚步走上去却也有一种平整的马路上所没有的弹性。即使初冬时节了,也还有湿润的气息。一侧是绿色的麦田,一侧是树木掩映着的河水,茅草萋萋,植被衰败以后的枯黄的、灰白的叶子茎蔓果实,都自有它们在这个时候独特的美妙。
这是乍冷之后回暖的小阳春,是依稀像是春天又要回来的某种明媚笼罩下的田园。白洋淀淀区的田园,因为远离了过分宽大的马路和过分纵横交叉的交通,而使自己依然沉浸在农作时代里的那种田园。走在这样的和暖的冬日里,遥望更深处的白洋淀浩荡的芦苇和平展的洼地景观,是可以让人有一种踏到了人生的乐曲与节奏上的愉悦的。这种愉悦不是任何景点所能给予我们的,它必然是就在生活之中的场景,带着生活本身的缺陷,但是也展现着最为可贵的生活本身的自然质地;它必然是我们在生活的既有场景里所置身的、所发现的美之中。
村北的河道,河道里的芦苇,岸边的杨柳树,杨柳树外大地上的麦田。在李村这白洋淀边缘上的大地景观中,在这样的愉悦鼓舞下,一直走下去,走多远都好,都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