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笔记:立水桥过街桥下的小广场
梁东方
立水桥过街桥下的小广场,其实不是原创意义上的广场,只是商店门前的一小片空地。这片空地因为距离马路已经很近,身后又有店铺,已经不适合再做任何他用,只能作为一个“广场”存在着了。
在寸土寸金每一寸土地都有其用场的城市里,这个近于自然形成的小广场显得格外珍贵。在小广场之上纵横的交通隔离柱顶端,甚至在线杆的固定斜线上,都贴着一张张小小的纸片广告,内容多是租房的信息。
那些与早晨鱼贯而上天桥的方向相反地鱼贯而下的人们,好像是从飞机的舷梯上走下来一般,一边向前看,一边向下看,向下看着又忍不住会向前看。其实夜色已经降临,前面一片昏黑,路灯和店家的灯光似乎远不如五环里面的灯光明亮。尽管,这只是刚刚出了五环的位置。
下班时间的过街天桥下的场景,总有一点车站码头兼广场文化聚集地的意思。人们走到这里已经很接近于家,于是脚步不再匆忙,到店里买点东西,在门口站一站,整理一下东西,和熟人说上几句话。这个熟人往往是同事,是也刚刚回来的租客,或者店主。
这是大多数年轻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唯一的一个可以站站脚,观望一下周围的人和事的时刻。从早晨挤地铁到公司,一天都在办公室,晚上回来,如果再不在这下了天桥下的商店门前站一站,直接回家,实际上就和这个城市没有什么面对面的关系。这一整天时间里,关于这座城市,能记住的便只是地铁里各自都在看手机的沉默。这是一个大城市安排给上班族的生活模式,并非自己故意的选择,但是你只要选择了在这里,就会必然有这样一个生活模式的结果。
前筐里带着菜的女人,到厕所隔壁的小店吃一碗十块钱的粉的职场女孩儿,在明亮的水果店里买上一袋水果出来的妈妈;男男女女的几个年轻人,在惊蛰的寒风中围在一起说着话,同时看着往来的人们。
过街桥上的人流还在不断地涌下来,即便没有从飞机舷梯下来的那种惬意与释然,也有一种又一个工作日终于又熬到了可以有小小的休止符的位置上的时候的舒缓。
一个妈妈一边走一边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非得让她给自己当下就学,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了一天的奔波。孩子有点嗫喏,但是妈妈不依不饶,她们之间的近于纠缠的对话随着人流在广场上经过,走向光影深处的小区。
桥下又关了些门脸,过于破烂的以及露天的小店。露天炒菜的夫妻已经搬到了厕所边上的临时棚里做炒粉,总是满满的饺子馆也变成了面馆了,但是依旧总是满满的。价钱是决定性因素,十块钱吃饱的诱惑对上班族才有吸引力。相对于不远处的某某综合体的顶楼的饮食一条街来说,这里才是实惠而真实的生活流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小广场和那个某某商业综合体之间的马路边上,还有很多装修成了长方形的玻璃盒子、玻璃盒子上用大大的字写着自己的擅长的快餐小车,煎饼果子手抓饼灌饼之类的速食是其基本特色。
在这些餐饮小车旁边还有一挂拉着水果的驴车,一头驴静静地站在车前,虽然车早就停住了,但是它也还是被套在车上,保持着随时可以拉着走的姿态。它的大眼睛在暗暗的夜里仿佛不能聚焦地看着每一个来往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作为一种古董式的存在在北京的街头出现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一个牲口,祖祖辈辈都很相像,它们貌似没有内容的目光,只有易感的人才会懂。
所有的繁华和光亮都是由这样行走在小广场上的人,和站在里暗夜的街道边的快餐小车,甚至是拉着蔬菜水果的驴车来支撑着的。可以示人与不便示人,都是一座城市当下不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