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笔记:初二的早晨
梁东方
回家过年,蓦然发现,楼下的车少了很多,不仅比平时不是过年的时候回来少,比往年过年的时候也少。以至于什么时候都不难找到停车位,让在自己工作的城市已经习惯了的那种找停车位的苦恼完全无影无踪。这在每年的汽车保有量都在大幅度提升的城市里,堪称罕见。说明这楼上住的老人已经比过去少了,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年轻人,已经不能再回来了。他们彻底结束了原来自己年复一年似乎永远都会重复下去且没有尽头的过年格式,不再有属于自己的家,自己作为“孩子”意义上的家。以后他们将在自己的家里等候并且迎接自己的孩子回家过年了,由此开启了一个个崭新的家的模式。除了记忆,既往的家就这么烟消云散了,像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般。以往从不怀疑的永恒,一下子就成了隔世的恍惚。
这样的情形提醒了所有还在旧日的生活中的人,使大家更加珍惜,珍惜每一个年,每一次合家重聚的机会。其实只要仔细感受,每一年的重复里已经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孩子越来越长大,老人越来越向着孩子回归。年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中,每次也都有了与以往的不同。
因为禁炮,只能听到远远的郊外的炮声,三环之外的炮声在此起彼伏隐隐约约地鸣响,像是一种庞大的地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持续地起伏。因为没有了以往放炮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安全之虞,所以就成了一种绝对放心的观赏,“听赏”。这是城市禁炮而郊区不禁炮之后一种意想不到的别人放炮你来听,甚至是别人为你放炮,为你的春节助兴的意外效果。
当有了这样截然分明的对比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更能发现放炮这件事的本质。放炮包括放烟花,其实主要是放给别人看的。尽管自己也能看到能听到,但是因为距离过近,还有放炮的安全问题时时绷紧,所以并不能安闲地欣赏。
对于成年人来说,放炮是只有有了一定的距离以后,安全距离以后,才会成为一门艺术,而不再是一种不无盲目的寄托。况且,有距离地聆听和观赏,还省了我们买炮的钱。奇特的是,每到供暖季都有蹭暖的议论,就是楼上楼下都开通了暖气,自己就不必开通了,用它们的温度也就可以了。但是放炮却还没有产生蹭炮的说法,人们总还是认定,认定自己放自己的炮才是正宗。这大约不仅是商家的销售策略,更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这样炮声隐隐的早晨,开车走在路上,收音机里响起的是一首舒缓流畅的慢板音乐,显得那么恰如其分。这是大年初二的早晨,未明的晨色之中,大街小巷车辆行人还都不多。因为是过年,所以即便是开车出来的人,也似乎还都保持着一份好心情,普遍开得不快,开得很温和,甚至很文明;能礼让的都礼让,即便不是在明确地画着“车让人”标志的人行横道的地方。过年,使人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可以将绷紧的神经缓和一下了。
因为过年工厂企业大多停工,所以即使汽车不限号也没有了雾霾,在早晨阴阴的天空下,没有树叶只有树杈的树木所所指向的天空中,也都是纹理清晰透彻的阴郁,这是本地罕见的可以称为美好的阴天。
这样的人口密度好像不高,人们都很礼貌,天空还是澄澈的景象,包括早晨迟迟才会到来的时光漫长而行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状态,都很像是当年在德国瑞士边界上的小镇巴特赛京根见过的景象。这种奇特的在类似景象类似气氛里让人重温的状态,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也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基于自己经历对比的类同感,一种使眼前的愉悦有了根据一般的兴奋之上的兴奋。
那时候站在路边上看车辆从巴塞尔大街上驶过,车灯随着拐弯儿而扫射过来又扫射回去的状态,尤其是在下过雪而雪又正在融化的时候的那种沙沙沙的声响,再配上绝对纯净的好空气,带着莱茵河的阴凉,带着周围黑森林的负氧离子的味道的好空气,让那一幅画面成为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永恒。
也许一会儿天再亮一些,这层会被误以为是因为湿润而来的幽暗消失以后,我们土地和天空中的干旱的漠然就会重新淹没这刚刚有了一点美好的幻象。能生活在一个自然保持着原始状态,而社会秩序还是现代社会的地方,是现代人多么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啊。那样的人生,当然是更值得一过的。这也就是我们年复一年做着各自的努力的,动力源泉。
初二的早晨结束之后将是中午回娘家的热闹,这一波热闹结束,年的核心也就基本过去了。此后的破五或者十五,则属于意犹未尽的回顾和流连而已。农业时代之后,那些过年无限向后延耽的享乐主义倾向,已经为人们越没有时间的现实给逐渐裁短;短到初二之后便就在很多人心里结束了的程度。
假期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无聊感已经重重地袭来。或许还要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练,他们才会终于明白,只有如常地看待包括过年在内的每一天,按部就班地将自己的人生分配到这样逐一到来的每一天里,才会始终津津有味,从无枯燥无聊。
每天都是过年,过年也和每一天一样无需格外期待。至少在心里,我们当有此珍重之念、平常之念。这样也许就能更接近那种随时看见美好,便是最大的享乐的人生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