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府一品菜
注重'民以食为天’的在中国五千年漫长历史发展中,逐渐的将人们的日常饮食做出了艺术和文化价值,其中以国宴常客的淮扬菜以及海外扬名的粤菜为主,是中国几大分类菜系中最为出名的那一类。
而要说起淮扬菜,可能大多数人会下意识的和国宴挂上钩,甚至还会有这国宴就等于淮扬菜这一说法的出现,其实不然,淮扬菜在国宴上的露面仅仅只是近些年的事情,而在淮扬菜之前作为正宗官方菜的却是曾经鼎鼎有名,现在已经少有听闻的孔府菜。
孔府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宋朝兴盛在清朝,乾隆皇帝就曾经因为宫里面的御厨做不出来自己尝过的孔府菜而大发雷霆的将两个御厨赶出了宫,甚至连慈禧太后都因为尝到了孔府居住的豆腐户制作的臭豆腐,而将臭豆腐带入了北京地界,甚至就连清朝最有名的满汉全席都是孔府菜制作的。
可见孔府菜在当时的地位,而孔府菜之所以得此名则是因为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于是孔府的孔氏子孙便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身,最后诞生出来的孔府菜作为中国最出名宫廷菜系而闻名一方。
而今天要说的孔府一品锅正是属于孔府菜的一种,虽然属于孔府菜,不过发展到现在孔府一品锅却也被归类为了鲁菜的一种,被认为是能够代表着山东的十大菜品之一。
皇帝钦点的孔府一品锅
作为将中国吃货属性发展的最淋漓尽致的一个朝代,清朝的许多达官贵人都在日常宴饮上会选择孔府菜,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例外。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品官等级制,一品最高九品则是最低,而能够给一道菜命名为一品锅,这种权利只有当时的皇帝才能够拥有。
据说清朝历代的皇帝常到孔府用餐,就连每到重要宴会的时候皇帝也会让孔府的厨师进攻制作菜肴,而孔府一品锅刚出现的时候孔府菜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体系,作为新菜推出来的时候皇帝刚刚用餐结束,一品锅作为一餐结束后的汤品呈上了帝王面前,原本因为今日来的劳累而有些食不下咽的皇帝在皇太后的劝慰下尝了一口。
竟觉得自己忽然的全身清爽起来,就连原本感觉到不适的胃部也得到了缓解。自觉品尝到绝味的皇帝让制作一品锅的厨师过来问话,在了解到一品锅的制作材料都是何等珍贵的顶级材料后,皇帝便将这道菜称为一品的绝味,此后孔府一品锅的名字便就这样的闻名,成为了皇室专享的美味。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孔府一品锅其实并不是当初那道被皇帝盛赞的菜,而是一款被皇帝赐名的孔府名菜不断演变而来的创新菜系,虽然对于这种说法有许多人表示质疑,但是却有一切专业的历史研究学家表示这种说法有据可依,因此也是颇富争议的一道菜。
传统与现在的碰撞创新
八珍特指的是八种稀有而且珍贵的食材,虽然伴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会有所变化,但是孔府一品锅可是一道菜就用到了两份清代的八珍,可见这道菜在当时的昂贵程度,不过发展到了现在孔府一品锅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也得到了改变。
比如珍贵的海珍和鱼肚虽然也有使用,但是更多出现的却还是两者的替代品,相较于以前专供皇室的美味佳肴,孔府菜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也顺应时势的发起了改变,于是孔府菜就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专供宴会的官府菜系,另外一种实则迎合大众的日常家菜。
虽然分为了两类,但是重要的菜品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采用的食材更加的偏向大众,而且受到了近代文化的冲击,孔府一品锅也放弃了原本繁琐复杂的制作过程,逐渐的演变成为了现在耳熟能详的菜系。
而更加贴近了大众生活的孔府一品锅也作为了传统与现在的碰撞中的经典代表,更是在成为了能够代表山东特色的十大菜品之后,变成了前往山东后不能错过的一道经典的美味佳肴,更有天上珍馐,地下孔府的说法,可见孔府菜即使在脱离了曾经的定义后,也得到了不错甚至是进步式的发展。
孔府一品锅的意义与价值
现在比较常见的孔府一品锅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海产,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鱼翅,而鱼翅胶质十分的丰富,是一种拥有着高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的高级食品,虽然拥有着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但因为鱼翅的获取会残害海洋生物的性命而在近些年而被国家禁止,所以孔府一品锅便在缺失了主要制作材料后,才是寻找能够替代的材料,后来因为为了制作的美味与对于传统的保护,干脆去了鱼翅的选项,选择了鲍鱼。
鲍鱼拥有着人间珍宝的美称,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是美容养颜的圣品,因此也被广大女性所喜爱,无论是烹饪还是洒上柠檬汁水生食都别有一份独特的美味。
孔府一品锅是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道传统菜品,它代表着的是过去的传统与现代新文化的创新与结合,寓意着中国正式的步入了一种新的阶段。孔府菜发展到现在已经算是一种比较高规则的大众美食了,作为曾经的官府菜,孔府菜也保留了当时的菜系名单,所以在重大场合以及节日聚会中也有人会选择用孔府菜来招待客人,味道绝美而且意义特殊。
孔府一品锅到现在算是和满汉全席一样的传统与传说型菜肴了,毕竟昂贵的制作用料放到近现代来说还是有一些昂贵和繁琐的,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维护,可能孔府一品锅的盛景传说只可能过去的记录之中了。
参考文献:
陆文夫《美食家》
唐鲁孙《中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