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开国少将到福建视察,专程拜访一和尚:老首长,我想你啊
1986年的一天,福建永泰县郊外的暗亭寺一如往日的宁静,由于寺庙地处偏远,前来祭祀的香客并不多。
这时,一辆小汽车疾驰而来,停在了寺庙的门口,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穿着军装的老人,他就是开国少将钟国楚。
一位年长的和尚早已在门口等候,钟国楚见到他以后,神情变得格外激动,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和尚的手,说道:
“老首长,我想你啊!”
老和尚也很高兴,感慨道:
“小钟,我们大概五十多年没见了吧?”
听到两人的这番对话,随行的工作人员感到大为惊讶,他们不明白钟将军为何称呼老和尚为“老首长”,难道这位老和尚另外还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吗?
要想解开这些疑问,一切还得从那个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说起……
少年壮志
这位老和尚名叫杨道明,他于1910年出生于江西兴国的一个贫农家庭。
兴国是有名的将军之乡,在那个星火燎原的革命年代,从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热血男儿,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毅然走上了参军道路。
杨道明一家也不例外,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参加了工农红军。杨道明很早就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因此他心中对革命一直十分向往,梦想有一天也能参加红军。但父母却不希望这样,毕竟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总得为家里留一个男丁。
1930年,红军在兴国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随后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老百姓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但国民党反动派很快纠集重兵,对根据地展开了“围剿”,当地的地主恶霸趁机作乱,对翻身农民施以残酷的报复。
由于两个哥哥是红军,杨道明一家首当其冲,父亲不堪凌辱愤然自杀,母亲被抓后因病去世,两个嫂子被地主卖到外乡。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想过上安定生活的一家人,在乱世中瞬间分崩离析。杨道明在悲痛之余,更加深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已了无牵挂的他,下定决心参加红军,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由于作战勇猛,杨道明参加红军后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还被委派为乡财政委员。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他负责地方军粮运输及群众转移工作,为最后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又卷土重来,对我根据地再次发动了“围剿”。杨道明继续担当着物资运输及伤员转移工作,他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和后方来回穿梭,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重任。
后来,他还在兴国遇到了毛主席,主席对他家庭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他说:
“干革命就免不了要牺牲,你很坚强,是好样的!”
这次经历令杨道明终生难忘,主席的勉励更让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决心奋勇向前,为革命事业再立新功。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杨道明于1932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按照中央指示,在兴国当地开展群众工作,成功动员了6千余名青年参加红军,他的组织才能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毛主席曾亲笔题词“模范兴国”的牌匾。
随后,杨道明出任兴国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后又上调中央政府,担任内务部副部长,当时他只有24岁,是中央机关里最年轻的部长,前途不可限量。
但革命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真正的生死考验还在后面……
悲壮征途
1934年,由于王明、博古等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中央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
与此同时,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坚持军事斗争,中央决定留下部分精干的武装力量,继续在南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领导江西、福建两省游击战的军政机关——闽赣省随之成立。地方工作经验丰富的杨道明,被委派为闽赣省政府主席。
接到任命后,杨道明深感责任重大,他很清楚留守红军的艰险境地,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领导岗位。
得知这一情况后,毛主席亲自找他谈话,鼓励他大胆地干,在实践中成长。
杨道明感觉有了一些信心,便恳求主席对他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指示。
主席吸了一口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以后你们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斗争。闽赣一带多山,我们在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记得不要脱离群众,珍惜现在的武装力量,不要死守地盘,有危险就带队伍上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正式开始长征,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行了大肆扫荡,地主反动武装也死灰复燃,正如杨道明预料的那样,留守红军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局面。
当时,闽赣省委的驻地在宁化县城,总共只有几百人的武装力量,面对来势汹汹的地方军阀及反动民团的上万人进攻,处境十分危急,一股悲观主义情绪在队伍中蔓延,有一些意志薄弱者干脆当了逃兵。
杨道明和省委其他领导商议后决定,立即率军撤离宁化,脱离敌人的包围圈。
但是,在突围的过程中,他们又遭遇了地主武装的不断侵扰和袭击,原本就只有几百人的队伍越打越少,枪支弹药也所剩无几。最糟糕的是,他们已经离开了群众基础雄厚的中央苏区,被迫转移到了闽赣边境的山区,连补给都很困难,附近几个县的保安团又将他们团团围住。
在这种绝境下,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宋清泉准备叛变革命,杨道明敏锐地觉察到了他的阴谋,和省委书记钟循仁秘密商量后,决定立即率部转移。
但是,宋清泉却快了一步,抢在部队转移前,带着亲信下山投靠了敌人。凭着宋清泉提供的情报,敌人确定了杨道明所部的具体位置,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
一场惨烈的战斗就此展开,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战士们依然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决战的勇气,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甚至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最终,闽赣省委工作团的同志大部分壮烈牺牲,其余一部分被捕,只有杨道明、钟循仁等少数几个人突围成功。
遁入空门
留在闽赣省委陷入绝境的同时,留守苏区的中央领导同志陈毅和项英,也正在焦急地打探着他们的消息,但由于战乱中通讯电台被毁,双方彼此失去了联系,闽赣省委突围后的行踪无人可知。
后来,陈毅从截获的一份国民党文件中得知:闽赣省委机关和省军区在突围作战中全军覆没,杨道明、钟循仁等领导人也都壮烈牺牲。
这份所谓的“捷报”,正如国民党的一贯作风:故意夸大战果,歪曲客观事实。但杨道明等人牺牲的消息还是流传了开来,他们都被作为革命烈士记录在册。
杨道明并没有牺牲,冒死突围成功后,部队被彻底冲散了,他和钟循仁两人各自取了化名,秘密转移到了福建永泰境内。
途中,又饥又渴的他们路过一座寺庙,也就是暗亭寺,找到住持希望能借宿一晚。虽然他们都已乔装打扮,但住持品香法师仍看出他们的身份不一般,处在那个乱世之下,谁也不想自找麻烦。
于是,品香法师一开始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但杨道明再三地恳求,品香法师毕竟是出家之人,心肠还是比较软的,最后还是同意收留了他们。
就这样,在外有敌人追捕的情况下,寺庙成了杨道明暂时的栖身之所,这让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人生从此将与佛经为伴。
两个月后,杨道明正式剃度出家,当时他只有25岁。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心境,只能感叹人生的无常,一个年轻有为的红军高级干部,最终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被迫皈依佛门,这是多么地无奈!
但在那个黑暗纷乱的世道,连佛门都无法再成为清净之地。本想隐姓埋名在寺庙中了此一生的杨道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被土匪绑架过、被反动当局抓捕过,但都被爱国人士营救了出来。
从那以后,杨道明彻底断绝了尘念,专心于求佛问道,把过往那些壮怀激烈的革命岁月深藏在了心底。
英雄再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道明心中欣喜万分,因为他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终于得以实现,烈士们的鲜血也没有白流。
他很想告诉组织,当年那个闽赣省政府主席现在还活着。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毛主席的任务,没能带领闽赣省委发展壮大,反而出家当了和尚。如今革命胜利了,才和党组织联系,肯定会引来别人的议论。
因此,杨道明安心地待在了寺庙里,后来还当上了住持。虽然身处佛门,但他并没有不问世事,当年的革命誓言时常在心头涌动,促使他下决心以另外一种方式,为国家和人民继续作贡献。
土改开始后,他主动帮助工作队抄写土地记录册,还在寺庙周围开垦荒地,每年都向国家缴纳粮食。
就在杨道明打算一辈子当和尚的时候,一场令人猝不及防的动乱,打破了他平静淡泊的佛门生活……
在那个特殊年代,杨道明被人举报来历不明,随后一伙人冲进寺庙,要他交待历史问题。无奈之下,他只好写信给组织,如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革命经历。
杨道明的真实身份很快被证实,烈士还活着的消息传开后,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江西和福建两地都希望他能出来任职。但杨道明不愿还俗,因为他一直怀有愧疚,自己没有坚持革命到底,而是中途掉队了,虽然不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不过,尽管没有还俗,杨道明仍然以另外一种方式为党和人民服务,他协助落实宗教政策,带领寺庙开展劳动生产,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用寺庙省下来的钱修了几条路,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出行。还当地小学和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1986年,钟国楚少将接受邀请,来到福建为史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审核校正,途中得知了杨道明的事迹,当即表示要去看一看这位“老首长”。
钟国楚是怎么和杨道明产生交集的呢?原来,当年钟国楚也留在了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他所在的十八团正属于闽赣省领导,杨道明自然也就是他的老首长了。
于是,便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阔别五十多年后的再次相见,令他们分外激动,忆及往昔的峥嵘岁月,缅怀那些牺牲的战友时,杨道明更是几次动情落泪。
分别之时,杨道明向钟国楚双手合十,他在以自己的现实身份与将军告别。但那一刻,内心的复杂情感已然波涛汹涌。
1999年5月,杨道明在寺庙中安详离世,享年89岁。
回顾杨道明老人的一生,他少年投身革命,在生死考验中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但又在阴差阳错之下皈依佛门,让他的人生在跌宕起伏中发生了巨大转变。
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初心,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虽然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本色不改。即使身在佛门,他也始终没有消极避世,而是默默地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因此,杨道明同样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