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学笔记(五):如是我闻——读《金刚经》
释学笔记(五):如是我闻
——读《金刚经》
佛家的著作大体上可以分成经、律、论三类。经是指释迦牟尼本人讲的,律是指戒律,论是指历代高僧对经的解读。因为经是释迦牟尼讲过的话,所以经的开头都会先说一句:“如是我闻”,意思是我当初听来的是这样的。不过作为“经”来看,《金刚经》是否是释迦牟尼传教时说话的记录,是存在争论的。一派人认为《金刚经》是后人所做,理由是释迦牟尼涅槃几百年之后,《金刚经》才行于世间,且在早期的佛家著作中并没有哪部文献曾提到过《金刚经》。相反的,另一派认为《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传教时的记录,认为这部经书是释迦牟尼给几位弟子私下讲授佛法时的记录。
《金刚经》在佛家地位很高,它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金刚经》在《大般若经》中有着类似于总纲和思想核心的地位,般若是佛家讲智慧解脱的核心,般若的意思大概就是有别于俗世智慧的另外一种解脱烦恼的智慧。
《金刚经》最早的汉文本是鸠摩罗什译的,这个版本也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经典的译本。后来出了很多译本,但都不大理想。据说有的译本达到八千多字(鸠摩罗什本是五千一百八十字)。我最早接触的是鸠摩罗什本,或许是第一感觉,我个人觉得鸠摩罗什本更适合普通人阅读。
《金刚经》在汉传佛教中盛行与禅宗地位的不断上升有关,禅宗到了六祖惠能时期开始,禅宗从早期的以《楞伽经》为主旁及其他经论的讲授方式,变为以《金刚经》为唯一讲学经典时期。另外,唐玄宗时期曾经将《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作为钦定经典刊印。再就是历代的书法家都曾经抄写过《金刚经》,比如“颜筋柳骨”里的“柳”(柳公权),比如“四大才子”里的文征明。
好像如今市面上有讲《金刚经》的人在解金刚经名字的时候,强调的是佛家的哲理像金刚一样坚硬。玄奘版本的翻译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概意思是“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而且无论从唯识的视角还是从中观的视角看,“能断金刚的”都要比“金刚的”来的更贴切,超越于表象之上的智慧。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金刚经》的思想核心是篇尾的那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法”在佛家有规律的意思,也有统称外部世界的意思。无论是哪层意思,这句话的核心意思都在“空”上,只有将外界的种种视为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才能解脱烦恼,所谓的万法唯识,论到根本,说的就是外在世界说到底不过是内心之识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能看破相的虚妄,也就能了断相给你烦恼。但这也只是“空”的开始,执着于“空”同样是不对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但相是虚妄,执着于那个去把相当做虚妄的状态仍然是虚妄。“空”,然后“空”“空”,用“空”的方法去“空”那个“空”。
这种“空”不光是“空”相,连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都要“空”,都要视之为梦幻泡影。“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去以六度的方式所做的修行并不是要度众生,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你度的过程,仍然是唯识,仍然是在修自己的心。“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