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雷达》读后感
《写作雷达》是一本由[美]杰克·甘托斯(Jack Gantos)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雷达》读后感(一):国外作者的写作秘诀
读完了,不是每页都读的,因为这本书看起来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作者比较牛,很有心,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看到任何有故事的新奇的事都要求自己立马记下来,以便以后写作的时候用到。前50来页写的比较有趣,故事也很流畅,后面不是特别想看,其实后面就是作者边叙说自己的写作原则,边用自己写过的文章当范文,这些范文也许英文原版读起来会很有意思,但换成中文似乎缺少了些趣味,整体的故事讲的还是比较好的,作者有许多写作技巧,而在他给出的范文中都有所涉及,还略带分析。整体来说,这本书没什么可读性,如果要练习写作,何必看别人的范文,何必学习这么多技巧,写就完了。也许里面的所谓技巧能够对某些人有些启发吧。书里有一光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写的还算不错,抄录如下。 妈妈闻了闻我的腋下,像狗一样狂吠起来。狗闻了闻我的腋下,奇迹发生了,它像妈妈一样开口说话了,“去洗个澡”,它说。
《写作雷达》读后感(二):一本分分钟可以学到写作技法的书
前几天读一年级侄子的一句话日记,突然想到了我的一年级。那时候也流行写一句话日记,我每天都左不过写“今天阳光明媚,我很开心”这样大同小异的话。直到有一天,老师的批语说:不一定只关注天气,生活中有好多有趣的事情。我才发现,原来每天都有好多事情可以记录。
所以当侄子发愁日记该怎么写时,我把老师给我的批语告诉了他,结果第二天,我就读到了侄子不一样的日记,他记了和弟弟一起吃饭的囧事,虽说好多字是拼音,但我也读到了他的改变。
《写作雷达》就是这样一本,可以让你分分钟学到写作的技法。作者杰克·甘托斯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作家长成之路,循规蹈矩,用一个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循序渐进的引出一个个犀利的观点,帮助提笔却不知如何下手的你,怎样记日记、记有趣的事,然后一步步教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虽说是一本写给小朋友的书,作为成人的我,也在里面读到了好多方法与技巧。
《写作雷达》全书内容紧凑,环环相扣,像是在盖一座城堡,从想法开始,怎样盖一座城堡?如何写出一篇有意思的日记?作者杰克·甘托斯从家里出发,寻找素材,就好比是寻找城堡的砖瓦;然后画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就如同画出城堡的设计图纸;积累素材后,开始自己的写作雷达,一字一句的将自己的城堡垒砌起来。
城堡模型初见成果,接下来是鉴赏时刻。他寻求读者的帮助,将自己写出来的书给陌生人读,得到的意见最中肯了。在收到读者的留言说他是疯子后,他明白自己写的内容一团糟。他又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了专业的修改意见。他的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只需再修改润色,将多余的衔接词删掉、将语句简化、把文章层次再分明等等。后来他将修改后的书拿给读者读的时候,他得到了认可。城堡也就装修完成,可以供人观赏和居住了。
《写作雷达》作者杰克·甘托斯,将写作的几大要素罗列了出来,帮助读者更好的开启自己的写作之路。从构建结构(开始、发展、结尾),再加入要素(人物、背景、问题、情节、危机、问题的解决、双重结尾),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就写好了,然后再反复阅读、反复打磨,直到把它变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开启你的写作雷达吧,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文章,每天经历的无论是趣事还是囧事,都是你的写作素材。你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生动有趣的呈现出来。在《写作雷达》全书的最后,作者杰克·甘托斯用自己的一篇文章《表》作为结尾,向读者展示了,自己一步一步的论述加以运用的结果,一篇有画面、有味道,情节跌宕起伏、紧张紧凑的文章跃然纸上,读完让人意犹未尽,好多认为是纸上谈兵的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极致的运用,顿时觉得任何人,只要是按图索骥,并多加练习,定会成为一个正真的写作者。
让纽伯瑞大奖作家杰克·甘托斯传授你实用有效的写作技法,把无聊的生活变成有趣的故事!灵感雷达启动,开始你的写作之旅吧!
《写作雷达》读后感(三):我所理解的好故事
要写作前,需要干什么?
打开网页,搜几篇文章,罗列精彩的地方,抄,然后改,完成。
网络一发达,孩子写作文也庸成人的诀窍。
哪有什么真实和感受可言,背范文就好了:
今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xx地,清澈流水,俊秀山峰,真是太美了!……我们愉快回家了,期待下一次出游。
一个班级,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上述开头。
当你看到孩子写了一篇辞藻异常华丽的文章,别怀疑,抄的。
这样下去,有什么结果呢?
高考800字作文都得数着标点凑字数,写作,对他们来讲,就是背诵,一旦题目太新颖,完了,背的都派不上用场。
当我读《写作雷达》的时候,抱有一种极大的好奇心,国外作家也需要背范文和例句吗?结果,全文没有出现任何背诵建议,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如何写好身边的每一天。
这本一口气读完的书,对于不爱阅读的孩子来讲,可能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没有配图。但成人读完,再总结下来,传授给尚小的孩子,效果应该很棒。
在这本书里,他首先讲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上哪里找那么多素材?
是的,对于一个能写20多本书的作者,我们自然望而生畏,到他却肯定地说,只要你感兴趣,你也可以和他一样。
他没什么诀窍,就是记日记。
日记的记录,也不是流水账般,今天买了几块糖,吃了几块饼干,而是,寻找吸引你的故事。为了这个目的,那么你就要:偶尔偷听别人讲话,关注别人一举一动,假想他们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
也就是说,首先,你得成为一个不那么礼貌,八卦的人。
有了素材后,才意味着开始,如何把素材组合起来,让人看完意犹未尽,这才是下一步做的事。
当然,本书作者不仅人小胆大,而且还有非常大的抱负。
他把自己日记放在图书馆,让人借阅,希望读者提出好的建议。
自然,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接着,他遇到了一位相当棒的老师,教会了他如何系统写作。
老师告诉他,写作应该包含三部分,开端,高潮,结局。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
但这三部分里,其中开端就要包含:视角、背景、问题。
什么意思呢?
你首先要想到这个故事以谁的角度来说,接着也要设置发生的背景,然后,提出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一篇写过的文章《表》,他的视角,就是第一人称,所以直截了当用“我”叙述了整个故事,接着描写了背景,从家到公交车,再到学校,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提出的问题是,我需要一块手表,以免上学迟到。
开端讲完了,马上开始正文,正文包含两个,一个是起始行动,一个是危机,也就是冲突的意思。
围绕想要一块表的问题,接下来会出现哪些行动?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都将在这一部分讲述完毕。
最后,来到了结尾。
结尾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解决型结尾,一种是情感结尾。当然,带有情感的结尾,肯定比解决问题和你能发人深省。
你以为全书只讲了这些套路吗?当然不是,里面还讲了,速写故事的技巧,用词语记录,同时记录下行为和情感,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它们串起来。
同时他也提到了,学校组织的写作队对他的帮助,因为有了写作队,大家互相交流故事和素材,然后,才能继续往前走。
比起很多通篇都是举例别人的故事,然后概括技巧来讲,这本书显得更加动人,因为他每写一个方法,马上就写出了自己的故事。
虽然他的故事和我生活经历毫无相关,但依然让人那么神往,这就是真实动人故事的力量。
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想继续从事写作这一行,都建议买一本来读一读,基本上一下午就能读完。
写作也不是为了完成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慢慢就理解了自己,理解了别人,然后,与世界和解了。
《写作雷达》读后感(四):写作雷达,助你开启作家生涯
印象中的写作指导书,一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每页纸上写满了理论知道,让人还没有开始看,就已然望而生畏。然而,这本《写作雷达》真的很不一样!
根据书的封底上的上架建议,我们知道本书是写给儿童的,是一本教小读者写作的书。这种类型的书,只有引起了小读者的兴趣,才能把它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毋庸置疑,《写作雷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封面上的骷髅头
其实,我们在选择买一本书的时候,当时很难对书有个深刻的理解,只能通过一些显而易见的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封面封底、作者简介、目录序言等信息,来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可读性。
基于这个基本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写作雷达》。
首先,封面上不止有一根笔,还有个骷髅头,这瞬间就让书活泼了不少;封底上包括了本书职能和他人的推荐语,大大提好了小读者对本书的兴趣。
其次,本书的作者杰克·甘托斯,多次获奖而且非常高产,创作领域也很广泛,很容易激发起孩子对他的好奇心。
再次,书的目录的章节名都很有趣,压根就没出现说明文、议论文、写作指导等字样。
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本书大量地插入图片,而且这些图片不拘一格、活泼生动,对孩子而言也充满了趣味性。
写作雷达
当然上面提到的几点,只能算是书的软实力,而一本书真正的硬实力,还是其核心内容。《写作雷达》的行文,虽然独具一格,但写作会涉及的东西,还算是比较面面俱到。
首先,关于如何积累素材。作者认为积累素材的最重要工具,莫过于作家的日记,因为它能激发写作雷达,帮助孩子发现要讲的故事。
其次,关于故事结构和故事要素。故事的结构就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尾,故事的要素则包括,在开头的人物、背景和主题,发展过程中的行动和情感,以及故事的结尾 来完成整个故事,故事要素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故事。
再次,关于如何对待草稿。在写完初稿后,不断地对稿子进行修改和打磨,直到写成稿子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也是作者对待稿子的态度。
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写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极具可操作性,值得细细研究和揣摩。无论是让孩子们自学,还是家长从旁指导,本书都是挺不错的一个选择。
《写作雷达》,或许不是最强大的写作指导书,但它是绝对是你开始写作的首选图书,而且能助你开启作家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