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拜年磕个头,感恩长辈情深深,销解恩怨和亲邻
【家教智慧 第726期】
正月初一大拜年,见了长辈要磕头,是一种礼数。这种风俗,在不少地方至今仍还保留着。
磕头,是口头语言,古文言称为“叩首”,现代白话文称为“叩头”,是指人面向尊者,双膝着地,两手扶地,以额头挨地的一种礼节。
天为上,地为下;人头向天,双膝居中,双脚立地,是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头为人体之首,首向天,代表着人的尊严、人格和气节,“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男儿膝下有黄金”,平日里,人是不能轻易向人低头、下跪、扣头的。
磕头时,不仅人底盘的双脚要着地,居中的双膝也要着地,平时高昂的头颅也着了地,因此,这是国人所有礼仪中最高的礼数,表示着对尊者的尊重;对对手的屈服。
人们之所以把磕头列入封建糟粕行列,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以已为上,强迫被统治者给自己磕头,以示权威,是对被统治者人格的不尊重甚至侮辱。辛亥革命后,为保障民权,对旧俗进行了改革,“废止跪拜”。
但是,从前面叙述我们不难看出,磕头本义是一种礼节,一种尊重,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磕头是表示对人尊重的最高方式,只是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标榜权势的工具,从而使磕头的本义被扭曲。有鉴于此,当年民国对“跪拜”的“废止”并非是“一刀切”,是只废止的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的跪拜,而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也是跪拜和磕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小时候,初一拜年磕头,是大人让磕就磕,而且,给长辈磕头之后,往往还能得到红包。这个时候磕头,只是一种形式,一觉得好玩,二还“有利可图”;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给长辈磕头是一种礼节,是一个人懂礼貌的表现;走上社会后,知道了人生的不易,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在社会混,要“成事”,是需要亲朋好友鼎力相助的,而他人之所以相助,就是因为你曾经给人家的长辈磕过头,头不轻易磕,因此,磕下去的“头”里面潜含着几世几代割不断的深情,这个时候,初一拜年再给长辈磕头,那是发自内心的俯首贴地,虔诚相拜。
在我们这里,还有“渡尽劫波情谊在,拜年磕头泯恩仇”之说。
俗话说,自己的舌头和牙虽近,但有时还不免牙咬了舌头。街坊邻居,乡里乡亲,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中难免会有鸡毛蒜皮、磕磕绊绊,发生些不愉快的事。
平日里,人都好面子,特别是年轻人,谁也不愿低头,伤了的和气难以再“热起来”。
过年了,大年初一,本就是个磕头的日子,有错的一方借这个大家都磕头的日子,“盖盖脸”,遮遮羞,堂而皇之地给对方长辈磕个头,宽容大度的长辈会支使家人——自己曾经的“冤家对头”热情招待自己。于是,一切的恩恩怨怨,便在初一拜年的这磕头之中烟消云散,和好如初!
“初一拜年磕个头,恩怨消散人和睦。”磕头的这个妙处,人在五十以后才会明白!
我这样说,并非是想倡导人们复古,只是想说,初一大拜年,是亲情加深的需要,是晚辈感恩长辈的一种礼节,也是人们相互谅解的一种方式。至于说初一拜年是磕头、是鞠躬、还是抱拳供手,都不过是一种外在形式,只要人心诚,什么样的式都会“灵”。
初一大拜年,真好!中华民族的这个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