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苹果”背后的秘密
【第237期】教孩子学会学习(138)
“大小苹果”背后的秘密
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更是小孩子爱吃的东西。苹果,作为水果中的代表,是家家必备的最普通、最寻常水果,于是也经常成为人们测试孩子品德的道具。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苹果之问”案例:现在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分别问三个孩子:“哪一个给妈妈吃?”
第一个孩子在两个苹果上各咬一口,说,“这个小的给妈妈吃!”
第二孩子说:“大的给妈妈吃!”
第三个孩子大苹果上抠下一点,然后说:“这个坏了,把这个大的给妈妈吃吧!”
人们对给这三个孩子的回答进行判:多数人认为:
第二个孩子是满分,第三个次之,第一个自当不及格!
理由显而易见:第一个孩子太自私,自已吃大的不说,还要把小的再咬上一口才给妈妈,这样的孩子太自私;
第三个孩子,虽然把大苹果给妈妈,但却在给之前把抠坏,其行为太任性所为;
第二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把大苹果给了妈妈,自然是我们想象中的孝顺、大方的孩子。
正常情况下,人们便会对第二个孩子大加赞赏,对第三个特别是第一个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且慢,请等一下我对孩子后续提问:“请说一下你,为什要那么做呢?”
第二个孩子说:“我吃不了那么多,妈妈说浪费东西不是好孩子。”
第三个说:“好苹果妈妈总是舍不得吃,她总是捡有疤的苹果吃。我把苹果抠一下,妈妈以为是坏的,她就吃了。”
第一个说:妈妈很疼我,我要给她挑个最甜的苹果,两个苹果我都尝尝,这个小的比较甜,把它给妈妈吃。”
欧耶!三个孩子都应是100分!
可是,我们不少人却被“孔融让梨”迷住了眼睛,总是凭着千古传诵的“标准答案”,枉下断论,简单地认定把“大的”给别人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可是却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人小“鬼”大,们们知道很多很多的道理,他们非常非常地妈妈,他们懂得感恩回报,因此,他们要把“最甜的”给妈妈;变着法子让妈妈把“大苹果吃下!”要珍惜劳动成果“不能浪费”……
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高尚的孩子,多么不简单的孩子!可是我们大人却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只看表面现象就轻易地下结论,不给孩子分辨的机会,就忙着开始了教育,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违背个人意愿,按照大人或世俗的通用“标准”假惺惺地去做态;第二种就是,好心被拂不说,还要被教育,大人真是太难“伺候”了,从此,孩子心恢意冷,不愿再做这样的事,苹果你爱吃不吃,你吃大的小的自己拿与我无关,这样,一个不热情、不知关心别人、不知感恩的孩子就炼成了……
实际上,像“苹果之问”这样的品德事例,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发生,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是阻止就是训斥,总觉得孩子不会做事,不会说话,然后“教给”甚至“命令”“强迫”孩子需如此、如此,总想让孩子沿着自己的轨道跑,这样的教育,毁掉的不仅是孩子的品质,更是毁掉了孩子求异思维、创新意识,让孩子只会按照大人的意愿办事,上学后只知道按书本上办事,走上社会后,只会“一服从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的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与机器人无异了。这样的孩子,做不了大事,成不了人才,若论赚钱,也就是个依附于他人,靠别人给发工资的工薪一族,永远成不了大器!
小孩子思想最活跃,小孩子想法最稀奇,他们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作为家长,不要凭自己的经验相当然地轻易地否认孩子,更不能动辄对他们大加训斥,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解的时候,一定先要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思考一下孩子“大小苹果”行为背后的深意,如果实在想不通,那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身子,向孩子请教他们如此行为背后的道理!这不仅仅涉及到孩子品行的高低,也涉及到孩子未来的创新、创造能力!
相关链接:不要用眼睛评价孩子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