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是哭大的

公元187年的一天夜晚,青州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郊外,惨白的月光照耀下,大地上一片狼藉,四处乱七八糟地铺满了残破的军旗、卷刃的刀矛、洞穿的盾牌,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阴风四起,让人不寒而栗心惊肉跳。

原来这是一片战场,白天发生了一场殊死的战斗。张纯、张举叛乱,指使乌桓峭王率兵五万进入青、冀二州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攻打平原县时,青州从事带兵来援,双方在平原县郊外相遇,展开了一场恶斗。最后结果是州兵失败,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突然,从一堆死尸里摇摇晃晃地站起一个人来。月光下看得分明,此人双耳垂肩,垂手过膝,不就是刘备吗?

是的,此人就是刘备。在青州从事领兵到平原时,平原名士刘子平推荐刘备入军,战斗中刘备受伤,立即倒地装死,逃过一劫。(此事记载于《典略》。《典略》是三国时魏国郎中鱼豢所著的一部野史,现已失传。此事存疑)

一千多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也有一个德国士兵这样装死逃生,后来成为德国领袖。这个人就是希特勒。看来要当领袖,先得学会装死才行。

刘备是汉末群雄争霸时期闻名天下的枭雄,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最底层的人——个体工商户,走到最顶层的人——皇帝。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却是个整天哭哭啼啼的人。虽然仁慈宽厚,但却软弱无助,如果不是有诸葛亮帮扶,什么事情也做不来。(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忠实地翻版了原著,刘备几乎是从头哭到尾)

一个老实人靠哭泣哭出一个皇帝来,也太匪夷所思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源于宋元的评书、话本、说唱、杂剧,在勾栏瓦肆讲述、表演给城市市民看的消费性通俗文学。为了吸引观众,故意将刘备描述成一个仁慈宽厚软弱无助的人,以博取受众的同情,多买点门票。

同情弱者,痛恨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心理共性。同样因为这个道理,曹操在《三国演义》里就是个欺凌弱者的人,遭到受众的痛恨。

真实的刘备(和曹操)不是这样的人。

说刘备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几乎可以肯定是瞎编的。要按《三国演义》的排序,刘备不是献帝的叔叔,献帝才是刘备的叔叔。

为什么要说刘备是中山靖王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王之后呢?因为中山靖王的儿子太多,有一百二十几个,连他自己都认不完。后世姓刘的修家谱如果找不到个有名的祖宗就可以找刘胜,他的子孙太多,没人弄得清楚,查不出真假,就像刘备一样。

编这个瞎话的是诸葛亮,在他著名的“隆中对”里首次出现“将军既帝室之胄”的话,在此之前,从来没人这么说过。刘备自己也从来没说过。

这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以此来证明刘备继承汉室的合法性,增强刘备集团的凝聚力。也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蜀)汉立国,刘备称帝,诸葛亮北伐,其前提都基于此。

刘备的祖父刘雄因为被举为孝廉,做过的最大的官是东郡范县(今河南范县)的县令(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以下的县称县长)。父亲刘弘默默无闻,在刘备很小时就去世了。

刘备十五岁前和母亲一起靠编草鞋、草席贩卖为生。古代社会等级是士、农、工、商,刘备连正经商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个体工商户,其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

幸亏刘备有个伟大的母亲,坚持供刘备读书。在古代读书是件高消费的事情,靠做小买卖供养很困难。还幸亏刘备宗族中有个慧眼识人的人,就是刘备的同学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资助刘备,待遇和儿子一样。因此还引来老婆的埋怨。

但刘备却不喜欢读书,喜欢声色犬马,华美服装。这是些让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头痛都头痛的爱好。从后来刘备的表现来看,确实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读书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和同学公孙瓒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因此多了个投靠之处。应了那句“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话。

那时天下已经失序,混乱不堪,刘备不愿意卖草鞋,也不喜欢读书,哪还能干什么呢?做混混。

探究汉末群雄的身世,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这些人少年时期几乎都是混混。不论是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还是出身宦官家世的曹操,还是出身瓜农的孙坚……

许多人传记里都会出现“好轻侠”“好游侠”等类似评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结交侠客可以看作是要做一些胆大包天违法违禁的事情,也可以看作是乱世自保。

刘备有两个性格特点,一是城府深,表现为少言寡语,喜怒不形于色。一个是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喜欢“交结豪侠”。当地的少年子弟都愿意跟从他。这里面就有张飞、简雍,还有因犯案逃亡到此比刘备还年长的关羽。

刘备就是当地的一个混混头子,而他的家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是从北方游牧部落贩卖马匹到中原的必经之路。中原无马,贩马是个暴富的买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的巨商张世平、苏双就做这买卖。

为确保买卖顺利,二人付给刘备大额保护费,刘备就是靠收保护费(应该还有其他的保护费来源,只是这二人给得最多而已)来维持混混队伍的开销,并不断壮大。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刘备与在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做混混头的牵招结为了刎颈之交。武邑,也是张世平、苏双贩马到中原的必经之路。只有这件事才能把两人联系到一起。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编出来的故事,刘备与牵招结为刎颈之交才是真实的结拜。可惜二人的这种关系没能善终,反而成为敌对双方。(参见本公众号《刘备真正的刎颈之交:牵招 ——三国系列之一》)

(刘备一生得到许多优秀人才的帮助,但也失去了一些有机会有条件挽留却没能留下的优秀人才,比如牵招、太史慈、田豫、陈群、陈登、徐庶等)

刘备就是带着这一帮兄弟加入政府军,追讨黄巾军,由此开始打拼。

汉末最为彪悍的武人是“人中吕布”,因其先后跟随丁原、董卓,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贴上“三姓家奴”的标签,受到鄙视。其实改换门庭最多的恰好是刘备。吕布与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刘备出山时跟随的第一个人是破虏校尉邹靖。时间不长,因军功出任安喜县尉(今河北定州市东),成为政府低级官员。

在平定二次黄巾民变、西北边乱、张纯、张举之乱中,有许多人因军功升迁为各地军政官员,造成官员队伍过于庞大的现象,其中不乏假冒军功滥竽充数者。朝廷为此开始对各地此类官员进行甄别,准备淘汰掉其中的不合格者。这其中当然会有猫腻,朝中无人者、无钱贿赂者,大多属于淘汰之列。

刘备也在淘汰者之列,郡督邮(官名)到安喜县来解除刘备的职务。刘备前往求见,督邮借口有病不见。刘备一怒之下带着手下破门而入,将督邮捆绑到系马桩上痛打了一顿。然后将县尉印绶挂在督邮身上,弃官不做,扬长而去。

《三国演义》把这笔账记在了张飞名下,既突出了张飞性格的莽撞,又回避了刘备殴打朝廷命官的恶劣形象。

然后开始“洛漂”,到京城寻找机会。不知道怎么旁上了大将军何进的关系,跟着何进的都尉毋丘毅(曹魏名将毋丘俭的祖父)到丹阳征兵。又因在途中力战遭遇到的黄巾军有功,出任下密县丞(今山东昌邑市)。

没多久,不知道为什么刘备又弃官不做了。青州黄巾军最为猖獗,在张饶的率领下四处攻城略地,下密县所在的北海郡是重灾区,估计刘备是被黄巾军赶跑的。

后来不知怎么又到高唐县任县尉,(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并升迁为县令。但还是没有逃过黄巾军的魔爪,被黄巾军赶跑。刘备无路可走,只好去投奔老同学公孙瓒。

像刘备这种草根出身,没什么家世、政治背景的人,大多只能在县级官员的层次上来回调整,想再往上走很难(现在仍然如此)。汉末另外一个比刘备还有名还能打的人——孙坚,其轨迹也如此。

这是刘备投奔的第二个人。在老同学的照顾下,刘备这次很快就做到了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在这期间,赢得了宽容仁慈的美名,开始在“江湖”扬名立万了。

其中最广为传扬的是仗义援救被管亥率领的黄巾军围困在都昌(今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道)的北海国相,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前去求援的人就是为报答孔融照顾母亲之恩的太史慈,可惜刘备没能借这个机会将他收为己用。

刘备听说孔融向他求援,大为兴奋,激动,想不到“孔融还知道世间有刘备这样一个人啊!”是啊,一个卖草鞋席子的人能够得到孔子二十世孙,天下名士的赞赏和恳求,实在是天大的荣耀啊。

在公孙瓒这里还有个收获,就是结识了赵云。

这期间,曹操的势力也开始壮大,以报父仇为名扩张地盘,攻打徐州的陶谦。公孙瓒是陶谦的盟友,自然要支援。刘备就在支援队伍之中。

经常说历史是由许多偶然性组合在一起的,刘备此时就被这种偶然性砸中了。

刘备只是支援陶谦部队的头领田楷手下的将领之一,以桀骜不驯著名的陶谦偏偏看中了宽容忠厚的刘备,以给四千天下闻名的丹阳兵,并表为豫州牧为条件,诱惑刘备留在了徐州。

刘备因此离开公孙瓒,改投陶谦。这是刘备投奔的第三个人。

刘备还有投奔几个人,都是谁,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