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㈩|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 . . .
—— 杜甫《登高》
名流仙宗㈩
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文/皇甫容
编辑&推荐/散人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约大唐“诗圣”杜甫。说起杜甫,人们会想起很多的经典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依然响彻古今。
世人尊称杜甫为“诗圣”,这一名号还有一段特别的来历。传说中,杜甫是上天陈芳国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为“诗圣”。天使派他下凡人间,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诗文声振中土,完成使命后,还要返回天国。当时,他将九天颁下的金字诏书佩戴在身上。一次无意中路过葱市,青葱的浑浊气味污染了诏书的圣洁。杜甫回到家后,看到一团飞火充满屋室,天使告诉他:“因邂逅污浊的气味,你的名望不会显贵。”
由他写就的诗文,只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由于当时杜甫的名望低落,很多诗作遗失未能传世,成为一大憾事。野史的传说,为后人探知前朝过往,提供了一扇窗口。
古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杜甫也将仁者的胸怀赋予山水之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登临泰山,吟颂出豪雄的气概。那是以天下为己任,即使遇到挫折都不会动摇的慷慨气度。
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很多艰难困苦,甚至暴力威胁,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因为绝粮,孔子和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依然抚琴而歌。他被匡人围困时,对弟子说:“周文王去世后,难道文德就不在我的身上了吗?如果上天要消除这些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如果上天无意消除它,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杜甫也曾面临类似的境况。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经历了十年的困苦生活。十年艰辛,并没有磨损他的信念,反而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追求。
李白以大鹏鸟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杜甫则以凤凰自喻,“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后世有人说,凤凰的仁爱善予,正是诗人的自身写照。
世人评价杜甫,常常说到一个词“民胞物与”。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都是上天所赐。由此延伸出广泛的仁爱,既爱人,也爱一切物类,以示对上天恩典的珍视。“民胞物与”也泛指仁者的恻隐之心。
通过很多诗文,可以看到杜甫的仁爱。杜甫爱妻子儿女,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与妻子杨氏相濡以沫,伉俪情笃。当他身陷长安时,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作诗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他带着家人避难四川,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稍稍安定后,他作诗道:“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峡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固然一时生计艰辛,他也常常作诗,温馨地抚慰家人。
杜甫将这份真挚的心推广到天下,形成广博、深沉的仁爱。安史之乱,杜甫困居长安,每逢秋雨连绵,生计窘迫时,他想到的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当他得知很多人被饿死时,他默念的是“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在他的笔下,他将松树比作邻居,可怜它被蔓草纠缠,以致生长缓慢。杜甫细腻的笔触道出:“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
诗人的仁心甚至会泽及蝼蚁和小鱼,“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杜甫柔软的仁心使笔下的诗句格外温和,充满怜悯。
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再次回到成都草堂时,作诗《题桃树》。“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一棵桃树都会结出果实馈赠给贫苦的世人,来年还会继续开花结果,不断馈赠于人。他通过描写草堂景物慨叹世事,由此引伸出人要和燕子、慈鸦共生共荣,要和大地的一切共生。
诗人通过写桃树,表达出社稷正在走出兵乱,走向一统的美好结局。他在吟花看鸟之际,寄托美好的希翼。后人评价说,杜甫一生的心事都融在了这首诗中。他在草堂观览天下;而天下民风也都浓缩在草堂中。杜甫写出仁民爱物之意,因此诗意深远。
昔日,孟子说,大禹想到天下还有被水淹溺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被水淹着一样;稷想到天下还有饥饿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挨饿一样。仁慈的先人对他人的痛苦常常感同身受。
杜甫能将胸怀放宽于天下,以稷契自喻,也正是因为他有一颗广博的仁心。这颗广博的仁心,使他看待天地的视觉非常宽阔。在他的心中,世间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都沐浴在无限的仁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