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斑竹村 | 金坤发
戴上耳机听更嗨!
在我的印象中,奉化的斑竹村,素有名气,只可惜一直没机会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年元旦,总算得一机缘,随好友俞强、永敢先生去了斑竹村。慈溪到斑竹,驱车才六十多公里的路程。
斑竹村是俞强的祖籍地,这次他又为俞氏修谱而去。俞氏家谱已有百来年没修了,他是修谱的顾问之一,可见他的热情与责任。
这是一个隐藏在四明山区的世外桃源,村落被群山翠岭环抱,两条溪流——西晦溪和茶坑溪交汇于此,山水美景与村间的古道、古桥、水塘、大树、石砌的老街与老房,交相辉映。俞氏祖先京宾公早在北宋年间,“爱斯地而寓斯境,钓于水而樵于山,遁迹躬耕,不求闻达,随时取乐,宠辱不惊,何必居城市州闾之廊也。”近千年前,俞氏故人尚能如此超脱,作为出生在近代且久居闹市的我辈,只能感叹连连,叹与故人的时代如此遥远,叹与那时的环境天壤之别,叹像他们那样的机遇不会再有。对故人如此明智的选择与追求,只有心存敬仰。
斑竹村是溪口与葛竹村的必经之地。葛竹村是蒋介石的外婆家。1949年2月,蒋介石在大陆最后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家人,满怀着复杂的乡愁情愫,不停地穿梭在亲戚族邻之间。那天从葛竹村返回溪口时,曾在斑竹村逗留,在村口金井桥上小憩,随行的蒋经国在日记里这样记述:“晨起(1949年2月23日),阴霾四布,早餐后,即携儿女随父展谒外太祖母及贤甲舅公墓……途径斑竹园……乡人以烤番薯、煨芋艿设席,真“菜根香”也……”。这样的故地重游,尽管带着显赫的身份与地位,一大家子行走在乡野虽也其乐融融,但在大人们心中,难免悲戚万分。
葛竹村由于与斑竹村很近,我们几个还是不由自主地赶去看了眼。蒋母王采玉的娘家在村里当属殷实的大户人家,住所是典型的三合院,天井用鹅卵石铺就,五马头的山墙,清中叶建筑。王采玉清同治三年(1864年)出生于此,初嫁跸驻曹家地的俞某为妻,不久夫染时疫而亡,遂回娘家,在村附近的金竹庵带发修行。后经堂兄王贤东(溪口玉泰盐铺帐房)说合,于1886年再嫁到溪口,生有二子二女。
金井桥,据俞氏老谱记载,此桥乃清乾隆年间由乡人集资建成(《溪口镇志》记载的建成时间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蒋介石去葛竹外婆家,常在桥头驻足歇息)。之前的竹木桥,至今在溪石上还能清晰地见到桥桩的两只孔眼。竹木桥建于何时、毁于哪年,已无从考证。
今年的元旦,格外寒冷,我在几棵有着几百年以上树龄掩映下的金井桥上,不停地徘徊、端详、思索与拍照。民国时代的蒋家王朝虽说早已逝去,民国领袖曾经走过、小坐的石桥,却依然默默地横卧在茶坑溪之上。看上去,它已是那样的斑驳与苍老,在它身上,再也无法承受现代车辆的碾压与载荷。多少张曾在桥上过往的面孔,尽管都早已不在人世,但桥还是这座桥,树还是这几棵树,溪还是这条溪,谁也无法更改它们对过往行人的恩施和对历史的见证。
金井桥两侧早先都是良田,如今都已变成了现代建筑。斑竹村在二十年前还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乡卫生院、中小学校、邮电所、信用社和供销合作社等机构与设施,一应俱全。金井桥往西不远,才是斑竹村的本真。新的建筑,占用的全都是斑竹村世代传承下来的良田。想当年,为本村成为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俞姓前辈们在巨大利益的割舍中,不知承受了多少煎熬与隐忍。旧村落里,新房挨着旧房,家家户户逼仄而拥挤,几百年的历史光线不时穿越在窄小和曲折迂回的巷陌之中。在山区,除了山林,最稀缺的无疑是土地,俞氏族人为了仅有的耕地少被蚕食,连唯一的祠堂也没有根据条件的改善去择地新建。他们明白,离开了土地和山林,这里的人们也就成了无本之木。靠外出闯荡讨生活,能有多少胜算?能有几个成功?因此这里的村民与全国所有的农民一样,把世世代代的居所选择在山坡、山脚和一些不毛之地,留出尽可能多的肥沃之地去耕种,去播洒生的希望。不像现在,粮食安全的观念已越来越淡漠,人们的居住,居然毫无顾忌地向着大片良田进发。
俞氏族人也与许多家族一样,随着岁月在不断地繁衍与扩展,有限的山林和耕地资源,迫使着各家各户去思考明天和未来,去改变现状与困厄。几百年间,这里的子孙比他们的祖先似乎更有想法,更有大胆的行动。好多人怀着对家乡无比的眷恋而背井离乡,去求学,去求财,去求优渥,去求发展,去出人头地。好多子孙在外地打拼成功,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留在了他乡,远的甚至留在了异国,一个个顶天立顶,成家立业,在异地为俞氏开枝散叶,以辉煌的成就和业绩,光宗耀祖,为俞姓赢得一个又一个的骄傲和荣誉。
斑竹村尤其在这几十年里,人口像是在空气中蒸发了一样。尤其是在乡政府撤并以后,除了尚存着的一大片楼房和长满杂草的操场,昔日的繁荣早已烟消云散,人口数量为此直线下降,挡都挡不住。如今常住在斑竹自然村的俞姓人口,已不到五十人,这些人的年龄几乎都在五十岁以上。可想而知,村里的好多房子已空置,留守着的村人,要走上一大圈,才看得到他们三五一群,捧着暖炉,拨着炭火,围坐在墙根,晒着冬日里难得露脸的太阳,有一句没一句地闲磕着各家的悲喜人生与无尽过往。
在次日返程的车上,我和永敢先生撺掇俞强,这么好的祖籍地,应该购置几间房子,有空来小住,毕竟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清新的空气和纯朴厚道的宗亲,实在太难得了。他没有展开,只回答说:出去了,还要回来吗?
金坤发,59岁,浙江慈溪浒山人,当过潜水兵,上过军校,当过连长和参谋。转业地方后,先后供职于人事、民政部门与乡镇街道,现为四级调研员。慈溪市作协会员。出版过散文集《虎屿听雪》,有文章获得过全国、省、市征文比赛奖项。
那人入景更入情——在傅守乾先生<那人那景那情>悦读分享会上发言 | 贡发芹迎接2021 | 王春水三进山城 | 张奕元港珠澳大桥抒思 | 陈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