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江西下辖的地市,都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哪个最好听?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华东地区,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地处江南,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江西常住人口约4600万,总面积166900平方千米。
江西辖11个地级市,分别是南昌、九江、赣州、上饶、抚州、吉安、景德镇、鹰潭、宜春、萍乡、新余。江西下辖的这些地市,都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城地市的在古代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南昌,江西省省会,南昌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南昌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秦属九江郡,汉为豫章郡治所所在地。西晋元康初年,置江州,南昌属江州,东晋及南朝时为豫章郡、豫章国。隋开皇九年罢郡置洪州, 大业三年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复为洪州,设总管府,天宝元年改洪州为豫章郡。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建隆二年将都城从江宁迁往南昌,号“南都”。宋开宝八年复名洪州,元代称隆兴路,后又改为龙兴路。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直到清末。从以上可以看出,豫章是南昌在古代比较有名的名字。
九江, 江西省地级市,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号称 “天下眉目之地”。九江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庐山市、共青城市。秦汉时期,九江分别属于九江郡与豫章郡,西晋元康元年置江州,九江属江州。东晋咸康六年,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九江,江州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九江。隋大业二年,废江州,改置江州郡。
唐天宝元年,改江州为浔阳郡,乾元元年,改浔阳郡为江州。南宋绍兴二年,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部分属江州,部分属南康军部,部分属洪州。元至元二十二年,九江属江西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南康路为南康府,明洪武初三年,改江西行省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九江大部分属于九江府,部分属于南康府和南昌府,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基本承明制。回到古代,九江改为江州比较合适。
赣州,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建安五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三国吴嘉禾五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雩都、赣县、平阳、阳都、南安置阳都。晋太康元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
上饶, 江西省下辖市(地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秦汉属九江郡和豫章郡,三国吴至隋属鄱阳郡,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大业三年复饶州为鄱阳郡,唐乾元元年始设信州,其时市境主属饶、信二州,其次分属歙、抚二州,均属江南西道。元贞元年后,区境分属信州路、饶州路、徽州路和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初区境分属广信、饶州、徽州3府。太祖丁酉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庚子年,改信州路为广信府,仍隶江浙行省;辛丑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洪武二年,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清代与明同。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陈婴奉命来此筑城立治,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
宜春秦汉时分属九江郡和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置安成郡,宜春分属豫章、安成两郡。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唐代市域基本上分属洪、袁、吉3州。唐武德五年曾设靖州(治所在高安)。辖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及樟树一部分。五代南唐升元二年,析高安、新淦县地置清江县,以萧滩(今临江镇)为县治。后周显德元年洪州改为南昌府,宜春分属袁州、筠州、吉州及南昌府。宋淳化三年,增设临江军,是时,宜春分属袁州、洪州、筠州和临江军。明代,江西分设13府,宜春、万载属袁州府,清江属临江府,高安、上高、宜丰属瑞州府,丰城、奉新、靖安、铜鼓属南昌府。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地貌较为复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
汉时属豫章郡。三国吴 宝鼎二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唐武德二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唐代属江南西道袁州,元元贞元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明清均属江西省袁州府,可以看出,历史上萍乡长期属宜春管辖。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属于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
新余,秦汉分别属于九江郡和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置新渝县。隋朝开皇九年,撤县,并入吴平县。唐朝武德五年,撤县,分新渝东北部置始平县,县西南地域为西吴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唐朝天宝元年,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元朝元贞元年,因有人口5万余户,升为州。明朝洪武二年改州复县,隶属临江府。清朝,沿明制。
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揽罗霄山脉中段,据富饶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赣文化发源地之一。吉安是赣文化三大支柱之一,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素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的美誉。 吉安有革命摇篮井冈山、武功山、羊狮慕、白鹭洲书院、吉州窑、庐陵文化生态园、 文天祥纪念馆、渼陂古村、陂下古村、燕坊古村、快阁、槎滩陂等著名景区景点。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初平二年,析豫章郡地始设庐陵郡。隋开皇十年,庐陵郡改为吉州,唐乾元元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开宝八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至元十四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元贞元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市”之名自此始。明太祖壬寅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清初沿明制,直到清末。
景德镇市,别名 “瓷都”,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市,秦汉时期分别属于九江郡和豫章郡。东晋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新平镇属之,以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唐武德八年,撤县,唐开元四年,复置,治所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鹰潭,“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市名,地处武夷山脉向鄱阳湖平源过渡的交接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温和气候。鹰潭市境内龙虎山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所描绘的古今名山,以丹霞绝美、道宗绝圣、古越绝唱、阴阳绝妙享誉海内外。
鹰潭市,唐永泰元年,划弋阳县西境及余干县东北境设贵溪县,隶属信州,辖鹰潭坊(今月湖区);懿宗咸通年间,余干晋兴乡更名兴安镇。宋开宝八年,兴安镇更名为安仁场。太宗端拱元年,安仁场升置安仁县,隶属江南东路。至元元年,安仁县隶属江浙行省饶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四年改信州为信州路,辖贵溪,隶属江浙行省。明太祖洪武二年,安仁县隶属饶州府。清顺治四年,贵溪县鹰潭坊隶属江西省广信府。同治三年,鹰潭改设镇,为建镇之始,鹰潭得名至今。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是江右古郡,孕育出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名人。 抚州自古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
西汉高祖四年,境区属淮南王领地。西汉高祖五年,分淮南王国部分属地置豫章郡,辖18县,以豫章南境地为第11县,定名南城县,此为抚州市境区建县之始。东汉永元八年,置临汝县。南城、临汝两县均属扬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置临川郡,此为抚州境区建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平陈、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废临川、巴山两郡置抚州,抚州之名始于此。唐武德五年,改临川郡为抚州。北宋初年,抚州为南唐辖地。元朝至元十三年,改抚州军为抚州路,次年又改建昌军为建昌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改抚州路为抚州府,改建昌路为肇昌府。清顺治二年,抚州、建昌两府均属江西省湖东道,后抚州建昌合并为抚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