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母钱”的判定标准,只有这三种才是母钱!
如今很多藏友,只要拿一枚稍微大一点的清钱出来,就敢说自己收藏的是母钱,大样钱和母钱都分不清楚,无疑是自己给自己设槛。有些人的确拿的像母钱,但很明显一看上去就是人为加刀,没人敢认,卖不掉也尴尬。所以今天跟大家解释清楚什么是清代“母钱”的判定标准。
补充说明:
1、公认的清代母钱是不修地章的,所有修过的都可以认定为后加刀!
2、公认的清代母钱都是不修文字的,当然同治钱例外,故宫收藏的所有母钱中只有同治钱雕母缺失,唯独只有一些木样。
首先,清代母钱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正规母钱、母钱胚、母钱半成品。
母钱胚:雕母设计出来后,就会开始用雕母翻砂制造常规母钱,但并不是所有的母钱加工出来后就马上制造子钱,有些母钱胚因为某些原因被放弃,就会保持原始状态,边道和穿口没有修出拔模斜面,表面没有经过打磨。
母钱胚的经济价值:原始母钱胚状态,自然品相就不会太好,表面坑坑洼洼的是常态,早些年母钱胚比较受欢迎,因为存量较少被炒得很高。但近年来品相派占据了主流,其价值自然也下跌了不少,和正规母钱已不可同日而语。
下图这枚宣统通宝宝泉小平大样母钱胚,保持原始铸造状态。直径:(25.04~25.07) ,厚:(1.81~1.87)mm 成交价:32940元
穿口保持原始状态
边道只去掉了毛刺,没有修边道
光绪重宝 宝泉局 当拾 母胚·清 成交价:RMB 4800
咸丰重宝 宝源局 当五 母胚·清 成交价:RMB 12500
前面说母钱胚是原始状态,第二种母钱就是半成品状态,也就是说只加工到一半就因某种原因放弃,为什么要放弃至今尚不明确,只有通过研究实物和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对半成品母钱的研究,可以推测出当年的社会经济、制钱成本以及制造工艺等清代铸币问题。
仔细观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半成品母钱都是不修穿口的,所以说清代母钱的制造工序和雕母基本一致,都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修穿,不会在制作完成后再由人工修饰。所以我们自己鉴定时候,可以仔细观察它们的穿口,经修饰过的那么就要小心了。
母钱半成品的经济价值:和母钱胚一样,半成品母钱的存世量也小于正规母钱,早些年它们的价值和正规母钱差不多,现在当然是以品相论价,尤其要注意一点的,就是特大型母钱胚价值要高得多。(原因見下文“原因三”所述)。
咸丰宝泉小平母钱(半成品)直径:(24.91~24.94) 厚:(1.95~2.01)mm 成交价36180元
穿口没有修整
边道已经修好
道光通宝 宝泉局·清 成交价:RMB 7000
用雕母翻砂铸造的钱币,其边道、穿口修有拔模斜面(部分母钱的边道修成圆边或方边),钱币表面经过精细打磨。
咸丰宝泉当十母钱 直径:35.27~35.39 厚:2.74~2.91mm 成交价53000元
精修后的穿口
精修后的边道
极其特殊的母钱——通身精修的母钱
绝大多数母钱的钱肉都保持原始状态,只有极少数母钱的钱肉经过修整。仔细研究这类母钱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母钱的钱肉有流铜(铸造瑕疵),影响母钱翻制钱模;
第二种,制作具有特殊用途的母钱。笔者认为这种用途是铸造质检样钱(头炉样钱)。
这类母钱通身精修,文字细瘦高挺,明显不同于普通母钱,其钱肉为修磨工艺。且极其稀少,大约占母钱总量的5%,价值比普通母钱高2-4倍。
在此之前有许多学者认为这类母钱是用来制作二次母钱的,笔者认为清代母钱没有一次母钱和二次母钱的说法。
道光宫钱母钱(铸造普通制钱的母钱)
道光宫钱母钱(铸造质检样钱的母钱)此品价值7万以上,大型拍卖会应该在8万以上。
母钱胚与母钱半成品产生的原因
原因一:铸造瑕疵比较严重。这个原因比较容易理解,虽然合格母钱允许有较小的铸造瑕疵,但母钱的铸造瑕疵太大会影响模具的质量。当发现这类的母钱胚和母钱半成品时,钱局会将其淘汰。
原因二:从乾隆朝以后,钱局的管理制度越来越松懈,钱局铸钱工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慎将母钱胚和母钱半成品混入普通制钱。
原因三:钱体太厚重,直径过大,铸造出的制钱成本太高,致使钱局成本过大。
例如下图这枚超大嘉庆大样母钱半成品,直径超过31mm,重量超过10g,用此母钱铸造制钱,钱局亏损严重。此类母钱极具研究价值,它的收藏和经济价值高于普通母钱。
超大嘉庆大样母钱半成品 直径:31毫米,重量1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