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热

钱仲阳曰∶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至。有风寒疳积食癖之分,阴阳虚实五脏之异。如汗出身热,呵欠面赤者,风热也。伤寒时疫,阴阳相胜,外感热也。肌瘦口干,骨蒸盗汗,疳热也。大小便秘涩,汗下不解,积热也。腹背先热,夜发旦止,食热也。涎嗽饮水,乳食不消,癖热也。又有烦热者,气粗喘促,心躁不安,颊赤口疮,兼发痫症。疮疹热者耳鼻尖冷。血热者,巳午间发,至夜则凉。虚热者,困倦少力,发于病后。阳邪于心,则来去不定。阴阳相胜,则寒热如疟。前症在小儿。有因乳母或妊娠,七情浓味遗热,或饮食停积,衣衾过暖,及频浴热汤而为患。若寅卯辰时,热而力盛,饮水者,肝经实热也,用柴胡清肝散。热而力怯,饮汤者,肝经虚热也,用六味地黄丸。巳午时热,心经也,实用导赤散;虚用秘旨安神丸。申酉戌时热,肺经也,实用泻白散;虚用秘旨保脾汤。亥子丑时热,肾经也,用地黄丸。大凡壮热饮水,大便秘结,属实热,用二黄犀角散下之。热渴饮汤,大便如常,属血虚,用四物汤补之。若下后,阴虚阳无所附而仍热,用四物、参、 。汗后,阴阳虚无所生而仍热,用四君、芎、归。若汗下后,烦渴面赤,血虚发躁也,用当归补血汤。若见惊搐等症,肝血虚而内生风也,用四物、天麻、钩藤钩。颊赤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表里俱实热也,用清凉饮子。如大便已利,或热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未应,加麻黄微汗之。既汗而仍热,此表里俱虚,气不归源,阳浮于外而虚热也,六神散加粳米。阳气下陷于阴中而发热者,用补中益气汤。若乳下婴儿,当兼治其母。

治验一小儿潮热烦渴,大便干实,气促咳嗽,右腮色赤。此肺与大肠有热,用柴胡饮子,一服顿愈。后因微惊,发搐切牙顿闷,此肝脾气血虚也,用四君、芎、归、钩藤钩而愈。

一小儿潮热发躁,左腮青赤,此心肝血虚,用秘旨安神丸及四物、防风、酸枣仁渐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调补肝肾而痊。

一小儿潮热发搐,痰涎上涌,手足指冷,左腮至申酉时,青中隐白,手足时搐,此肝经虚弱,肺金所胜而潮搐,脾土虚弱,而手足冷也。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肺,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而愈。盖病气有余,当认为元气不足。若用泻金伐肝、清热化痰,则误矣。

一小儿寅卯时发热,或兼搐有痰。服抱龙、泻青二丸而愈。后复患,服前药,兼咳嗽气喘不时发搐,面赤色,或青黄,或浮肿,或流涎。余谓∶咳嗽气喘,脾肺气虚也;不时发搐,肝木乘脾也;面青黄,肝入心脾也;浮肿流涎,脾气虚也。用益智丸,以养心血,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而愈。

一小儿腹满作呕,饮食少思,至暮腹胀发热,此脾虚下陷,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君、柴胡、升麻而愈。后因劳,不时寒热,夜间盗汗,用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小儿夜间发热腹胀。余谓∶脾虚肝盛。朝用五味异功散,夕用四味肥儿丸,热止,乃朝用六味地黄丸,夕用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巳午时发热惊悸,发时形气倦怠,面黄懒食,流涎饮汤。余谓∶心气不足所致。不信,反服凉心之药,更加吐泻,睡而露睛,手足并冷,几至慢脾风。先用六君、姜、桂,佐以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亥子时,患前症,用益黄散而愈。后复发,服前药及清热之剂,病发,不时嗜卧露睛,作渴少食,大便频黄。余谓∶脾虚,而肝木胜之,兼元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佐以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先停食,服克伐之药,致面色痿黄,体倦少食,申酉时潮热,或用清热消导之剂,更加泄泻。余先用六君子汤数剂,后用补中益气汤渐愈。

一小儿申酉时发热面赤,腹中作痛,或用峻利之剂下之,致发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即止,此脾胃伤而变症也。用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顿安。

柴苓散 治壮热来去。

柴胡 麦门冬(去心焙) 人参 赤茯苓 甘草(各半两) 黄芩(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小麦二十粒,青竹叶二片,水煎服。

二黄犀角散 治温壮热,心神不安,大腑秘结。

犀角屑 大黄(酒浸蒸) 钩藤钩 栀子仁 甘草 黄芩(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热汤调下,量儿加减。

牛黄散 治温壮常热,或寒热往来。

牛黄(研) 甘草(各半两) 柴胡 栀子(酒炒)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以金银薄荷汤调下。

黄龙汤 治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柴胡(五钱) 黄芩(炒) 甘草(炙。各二钱) 赤芍药(三钱)

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牛黄膏 治壮热,咽喉涎响,或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颤动。此涎热内蓄,风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蝎尾(四十九枚) 巴豆肉(去油膜,一钱半) 梅花脑(半匙) 辰砂(研,二钱) 郁金(一钱,皂角水煮上为末,每服一匙,蜜水调下,量儿虚实用之。

栀子仁汤 治阳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酒炒)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两) 升麻 黄芩(酒炒) 石膏(各二两) 柴胡(一两半) 甘草(五钱) 杏仁(二两,浸去皮,面炒微黄)

上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六物黄芩汤 治壮热,腹大短气,往来寒热,饮食不化。

黄芩(酒炒) 大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石膏(各半两) 桂(二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五物人参饮 治壮热咳嗽,心腹胀满人参 甘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一两半) 茅根(半握)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服。

益智丸 治脾肾虚热,心气不足。

益智仁 茯苓 茯神(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滚汤下。(亦治白浊)

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劳,五心烦热,昼则明了,夜则发热,胁肋并一身尽热,日晡肌热。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川芎 黄连 胡黄连(各等分)

上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虚热壮热。

知母 柴胡 甘草 人参 地骨皮 茯苓 半夏(各等分)

上姜水煎,有惊热加蝉退、天麻、黄芩。

抱龙丸(方见伤寒)

六味丸(方见肾脏)

七味白术散(方见积痛)

导赤散

秘旨安神丸(二方见心脏)

泻白散(方见肺脏)

惺惺散

保肺汤(二方见咳嗽)

四物汤(方见急惊)

当归补血汤

柴胡清肝饮

清凉饮子(三方见发热)

六神散(方见夜啼)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二方见内钓)

益黄散(方见脾脏)

泻青丸(方见肝脏)

(0)

相关推荐

  • 银柴胡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银胡.山菜根.牛肚根.白根子.土参. [来 源]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Stallria gypsophilodes Fenzl.的根.其他如丝石竹.锥花丝石竹.灯心草蚤缀.旱麦瓶草.蝇子草 ...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张氏医通》潮热

    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 ...

  • 《张氏医通》诸经发热潮热

    小儿之热.有五脏之不同.虚实之各异.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汗下.虚则面色青白.恍惚神缓.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泻 ...

  • 《张氏医通》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 ...

  • 眩晕汇解:《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论曰: 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内经论眩,皆属于木,属上虚: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虚治痰降火: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 ...

  • 张氏医通。麻木。两脚麻木。十指麻木。痹(附麻木、痒、鹤膝风)

    麻木 麻木 证名.肌肤感觉障碍.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q ...

  • 张氏医通益仁堂第六届冬病夏治文化节

    张氏医通简介 张氏医通益仁堂三百多年来的祖训:"行大医者,行天下" 张氏医通益仁堂始于1715年,是清代大医学家张璐第三子张以柔创办的 文革时期遭到迫害 2016年张氏医通的第十六 ...

  •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张氏医通 卷六 痿痹门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 ...

  • 张氏医通益仁堂中医馆发展史

    <张氏医通>清·张璐,刊于1695年 简介 <张氏医通>十六卷,内容包括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此书所引的医学文献,上自<灵><素>下迄清初,达一百三 ...

  •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

    三伏贴起源于325年前,由清代医家张璐创制,记载于《张氏医通》

  • 书名:张氏医通,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作者:张璐

    ​<张氏医通> 书名:张氏医通 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 作者:张璐 时间:公元1695年 [卷二 诸伤门] 湿(湿热)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阳受风气.阴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