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心理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提纲:
一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方式
(一)直接描写:内心独白 心理分析 心理对白
(二)间接描写:
1 通过神态、言行描写展现人物心理
2 通过诗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3 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
4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
二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作用
(一)心理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二)心理描写有助于情节的安排: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前后照应等
(三)心理描写有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心理描写可反映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
(五)心理描写能增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9265字,赏析角度,借鉴语文高考考点)
宝玉 黛玉剧照
高尔基曾说:“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并不经常表现在他的言语里,而是表现在他隐秘的内心活动中。”
由此可见心理描写在作品塑造人物中的重要性。生动的心理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思想性格、塑造人物生动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中国优秀的戏剧家和小说家,无不善于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探幽发微,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发人深省的主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继承和发展了心理描写这一重要艺术手段,通过自身才华、情感、思想的渗透使心理描写达到传神的境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下面将分别谈谈《红楼梦》心理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一、《红楼梦》心理描写的方式
《红楼梦》心理描写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心理描写,即通过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和心理对白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另一种是间接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诗词、梦境、环境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据统计,《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近200处,且相当一部分篇幅较长,多者有数百字,成为《红楼梦》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一)直接描写
《红楼梦》继承了古典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即作者以旁观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透视人物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述,将人物心理活动尽情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其所思所想一览无余。
- 这种直接叙述心理的方法首先表现为内心独白,多用第一人称。
如第32回,不想(黛玉)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和宝玉说“仕途经济”的话——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从“喜”到“惊”,由“叹”至“悲”,作者的笔触好似探照灯一般洞悉黛玉灵魂深处,如此细腻、如此周全地描写了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在人前称扬自己时的心底波澜,这惊喜、欣慰、慨叹、悲伤,既展现宝黛二人在心灵上的高度契合、互为知音,又隐约透出前路未卜的哀愁忧悒。
宝玉 黛玉剧照
如第20回写贾环到宝钗家里玩掷骰子,因为赖莺儿的钱受了抢白哭起来,这时正值宝玉走来。宝钗以为贾环怕宝玉,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作者接下来就用很多文字说明宝玉为什么不让作弟弟的怕他,一段内心独白后,就是这种补充分析式的心理描写——
(宝玉)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你道是何呆意?因他自幼姐妹丛中长大……他便料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所以兄弟间亦不过尽其大概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以贾环等都不怕他。
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出人物内心活动融和在作者的叙述之中,还可以看到这并非完全是此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内容是对宝玉平时想法的一种补充介绍和分析。这种心理描写使宝玉平易近人、宽容待人,打破等级观念的思想性格得到突显,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宝玉的喜爱赞美之情。
宝玉 贾环剧照
如第29回中,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心中大不受用”,又被黛玉故意奚落,很动肝火,这里有两段较长的心理描写,对二人的细腻心思进行仔细描摹。
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需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
这两段心理描写极为精彩:一是采用内心独白加补充分析的方式,表现处于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特有的纯真、羞涩、猜疑和不安;二是宝黛的所思所想居然能衔接起来,造成无声对白,表现宝黛二人真心相爱,心灵相通,但又自设内障、互相挑刺、互闹别扭的复杂心理。
这种复杂心理,正是现实礼教、现实制度、家庭因素、人事障碍在二人心中的投影。贾宝玉的内心独白,总是他爱恋黛玉、厌恶功名利禄或女清男浊说等思想心声;林黛玉的内心独白,正是她对身世的慨叹,反压抑的孤傲和对爱情既坚贞又悲观的种种思考。
宝黛钗剧照
可以说,对这种直接的心理描写,作者达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地步。如31回,写了端阳节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过节的一个场面。宝玉因头晚误踢袭人致其吐血而心情不好——
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昨日金钏儿之事,也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受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上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儿的事,知道王夫人不喜欢,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迎春姐妹见众人没意思,也都没意思了。
这段文字的妙处在于一百多字作了五六个人物的心理描述,并配以情态点缀。更妙的是多人的心事都被人误读了去:王夫人和黛玉误读了宝玉的心思,王熙凤又误读了王夫人的心思。这一系列误读或延伸或交叉,让人读来饶有兴趣,深思不已:人生在世,真正懂你内心的人又有几何?大家庭表面一团祥和,内里却充斥着焦虑、纠结与寥落。这里,作者用摇镜头手法,将众人内心照彻周遍,集中展示了各人的性格特点。
王夫人剧照
(二)间接描写
《红楼梦》运用直接的心理描写烛照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还运用大量的间接心理描写来开掘人物复杂隐秘的深层意识,即借助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诗词、梦境和环境描写等方式来体现人物形象的多个侧面,使形象更生动立体。
1、通过神态、言行描写展现人物心理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神态言行,就会有相应的心理状态,看外在表现,推知内心,是一般识人之法。《红楼梦》经常采用以外在展示内在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第6回有一段“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精彩描写——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
刘姥姥,一个70多岁的年迈村妇,家贫无以为计,便携了小外孙,“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走出,来在贾府大门,准备舍着“老脸”“打秋风”求施舍。贾府是什么地方?连贾母的亲外孙女贵族小姐林黛玉到此都“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可以想见,处于社会底层连身喝茶衣裳都没有的刘姥姥心里,该是揣着多么大的威压和惶恐。但为了家人的吃食存活,她硬是忍着羞耻,壮着胆子,牵着外孙,一路徒步而来。眼看到贾府门前,她“掸了掸衣服”,保持着内心自尊;“蹭到角门前”“只得蹭上来”“陪笑道”,两个“蹭”字,一个“陪笑”,写尽她作为一名穷苦百姓的窘状:一点一点往前挪,不想过去但又不得不去;一边走一边给自己打气,别老不中用的啊,大老远为啥来了?到了门口不敢进,就这点子出息?当她看到门口坐着“挺胸叠肚指手画脚”“说东谈西”的贾府三等豪奴时,便低到尘埃里去,陪上笑脸,谦卑至极地“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掸了掸衣服”、 “只得蹭上来”“陪笑道”等一系列言行神态的细腻描写,把刘姥姥这位朴实的庄户老妇人,为生计无着上门打秋风的羞涩辛酸、卑微无助仍心藏自尊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悲切动人。
刘姥姥剧照
人物特殊的外在活动,必定是强烈内心活动的外现。如上述刘姥姥不同于日常在家时的扭捏表现,是她自尊被触动、怕人笑话而又羞又惧的内心反映。同理,第30回龄官在地上边哭边画“蔷”字的举动,透露出因恋着贾蔷承受相思煎熬的表现。这些特色细节,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通过诗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中国文学向来有“诗言志”“词言情”之说。自古以来,人们往往通过写诗作词来寄托心声和情愫,表现深蕴的内心世界。古典文学中这种用法最为常见。如《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达君子对淑女的思恋悲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不畏谗言积极报国的心理写照;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满满、豪放千古;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胸怀天下、乐观担当精神的闪耀。
《红楼梦》也是如此。大观园中海棠诗社、菊花诗社中各位美眉写的诗以及黛玉、香菱等人写的大量诗词,几乎都是她们特定心理、个人命运的暗示与写照。
尤其是林黛玉,可以说是大观园中最富有才华的女子,身世悲苦,多愁多病,心思细腻,敏感多情,由于个性原因及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约束和影响,她无处诉说不好诉说自己内心的隐曲,只有将满腹心事付诗词,聊寄怀抱。诗词既是林黛玉的精神家园,也是曹雪芹描写黛玉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哭花阴诗》、《题帕三绝》、《菊花诗》、《五美吟》、《唐多令》,特别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无不是她的所泣所诉、所怨所慕。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身世之悲,“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的内心孤傲,“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血泪控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的凄凉叹息,更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倔强自尊!可见,黛玉惟有在诗词中才可以痛快地倾诉内心深处潜藏的命运之悲、人生之慨。
黛玉葬花剧照
3、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幻化和延伸,通过对人物梦的解读,可使我们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82回中,黛玉做了一个长梦。梦见贡雨村接自己回去成亲,自己不信认为是凤姐混闹。又见邢、王二夫人神色诡秘,她便去求贾母留下自己,而贾母却置之不理。她又去找宝玉理论,而宝玉又是向她贺喜,又是剜心让她看……由此梦可以看出黛玉对自己的婚姻前途十分悲观的心理。黛玉自小寄人篱下,一直由外祖母呵护长大,深爱着宝玉,并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宝玉身上。她知道贾母疼她爱她,但在真为自己的孙子择偶时不一定选她,因为贾母最先考虑的是贾家的家族兴旺和子孙绵延,外孙女倒是远了一层。如此思虑久了,便以噩梦的形式呈现出来。从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黛玉的忧虑、惊恐、失望、悲伤的心理状态。
再如第56回贾宝玉在梦中遇见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而且也梦见过自己的“宝玉”,当那个“宝玉”被他家老爷叫走时,贾宝玉忍不住叫道:“宝玉快回来,快回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梦,表现了宝玉在读书科举、家族希望的重压下难以保持自我而又希望找回完整自我的渴望。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笔下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潜意识的丰富性的深入挖掘。
宝、黛
4、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眼中风景皆著我色彩,打上我烙印,故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的方法常为文学作品所采用。此法早在《诗经》时就出现了,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二句以春天杨柳青青牵人衣的美景反衬征人离家时的依依不舍,后二句以北风嘶吼雪花飘飞的严冬景象烘托壮士归家途中“载渴载饥。我心伤悲”的心情。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表达人才欲择明主的迫切心情。
《红楼梦》更是成功运用了这种手法刻画人物心理。如第23回,用“落红成阵”的景物烘托出宝玉伤春的怅惘;第45回,用淅沥秋雨烘托黛玉写《秋窗风雨夕》时的凄凉心情。最成功的还要算26回那段描写:
(黛玉)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本来更深人静,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就已烘托出黛玉心中的冷落凄凉,再加上作者浪漫拟人的笔法,说宿鸟都不忍听美黛玉的哭声而飞走远避,使气氛变得更加寂寞悲凉,黛玉内心的悲切孤独简直达到摧脏糜肝的程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脂砚斋在此批注:“可怜杀!可疼杀!余亦泪下。”
黛玉剧照
注意一点,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不是单打独斗、脱离整体的,它往往和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及细节描写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任务,只是我们论述它的形式和作用时将它抽离出来单独分析罢了。
二《红楼梦》心理描写的作用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手法,可谓“红梅白兰,摇曳多姿;工笔写意,皆能生花”。那它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作用,往全了说,表现在五方面:人物、情节、主题、作者和读者。
(一)心理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有:有助于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塑造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
一部红楼,宝、黛、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占了大部分,作者通过心理描写与多种表现手段相结合,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探春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画廊。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高度“保真”的贵族公子。他追求自由,平等待人,真情真性,没有男尊女卑、高高在上的等级观念,喜欢美好事物,厌恶世俗人事,尤厌为科举而读书以及为仕途经济、立身扬名而接交官场中人。正是由于他的离经叛道、与众不同,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进而为家人世人所不理解,甚至遭打骂嘲笑,可他坚持做自己,“那管世人诽谤”,表现得傲岸倔强。上面间接心理描写3“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这一节中,写到贾宝玉在梦中见到也叫“宝玉”的男孩,并大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就表现出贾宝玉心中有一种难于坚持自我但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挣扎心理,加上很多人事消磨尤其是和黛玉的感情之路频遇波折,这种种苦楚痛楚只有他一人体会,难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写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
宝玉剧照
林黛玉,自幼失去双亲,体弱多病,寄人篱下,家世凄凉,孤独无依,而又冰雪聪明,多智多才,故而多愁善感,敏感多思。小说中对她的心理描写可谓最多——因宝玉的一句话而生几天闷气,因晴雯没给她开门而哭泣肠断牵怒于宝玉,因史湘云说一个戏子像她宝玉使眼色制止而生宝玉的气,因不经意听到宝玉称扬自己而喜、惊、悲、叹,因薛家抛出“金玉姻缘”之说而整日与宝玉闹别扭,因史湘云手里也有金麒麟而放心不下,当心里有排解不了的愁绪时就写诗抒发……黛玉的爱情之路,撒满了“身世之悲”、“人生之叹”之泪水,笼罩了旧时代礼教制度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风雨,注定走不顺畅。
薛宝钗,是一个现代男人们喜爱而又备受红迷争议的人物。她妩媚端庄、贤淑智慧,又世故老到、工于心计,行为举止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处事体谅下情,擅长笼络人心、赢得好名,在治家理财方面不输入王熙凤。因“金玉姻缘”说晚于“木石前盟”说,且小说中有两处文字有出入(宝钗听她母亲说她项上戴的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而宝钗的丫鬟莺儿说金锁上的8个字是和尚送给的),有人说宝钗参与了联姻“阴谋”,这样就让人觉得宝钗对黛玉总是心存预谋和歹意。那么宝钗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作者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有一大段宝钗的心理描写,她无意中偷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的私人谈话,一怕小红日后生事报复她,二怕当时被她发现显得尴尬,她就急中生智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把祸水泼到黛玉头上,拉黛玉替她垫背。这段心理描写至少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她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很强,表现出灵活机智,稳准狠的特点,这是男人们最欣赏佩服的一点。二是作为好姐妹宝钗这样做很对不住黛玉,她平时的和气懂事、忍让大度是有限度的,关键时刻她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别人来保全自己,这就暴露了她自私虚伪的深层意识;二是尽管宝钗内心深处隐藏着自私虚伪,但她这次做的不利于黛玉的事确实不属于阴谋,不是事先想好了要害黛玉的。如果要害黛玉,她不至于采用这类借助丫鬟来发力的方法,太绕弯儿了吧,而过后这件事情宝钗也确实没有张扬出去。
黛玉 宝钗剧照
(二)心理描写有助于情节的安排: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前后照应等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红楼梦》历来备受赞赏的写法之一,心理描写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上文分析到的第32回,宝玉在人前称扬黛玉从不说什么仕途经济,黛玉听到后心有所动,惊喜悲叹,认定宝玉是知己,这就为下文二人“诉肺腑”的情节作好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诉肺腑”那段,宝玉要拉住黛玉再说一句话,黛玉说:“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这里运用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心理的方法,呼应了前面的情节。
(三)心理描写有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贾府大门口对着贾家三等奴仆“掸了掸衣服”“蹭”“陪笑”等一系列动作,揭示了她卑微无助又极力保持自尊的心理,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悬殊,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黛玉经宝玉的诉肺腑坚信了宝玉对她的感情,但她仍然感到婚姻之路前途未卜因而忧愁叹息、身体渐毁,这深深揭示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大家族中择偶不以情感为标准,敌对势力相对强大等现实具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深化了封建礼教、封建宗法思想压制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叛逆青年的主题。
宝玉 黛玉等
(四)心理描写可反映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
通过描写宝玉的心理,说明贾环不怕他的原因,表现他平等待人、宽和仁厚、善良率真的性格特点,寄寓着作者对他的喜爱和赞美。写黛玉的心理多为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执著及由此生出的不放心的苦恼、身世之悲、人生不顺等情绪,表现作者对黛玉的深深同情与怜惜。
第46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邢夫人找王熙凤帮着出主意替贾赦将鸳鸯娶来作妾,有几处王熙凤的心理描写,明显表现出作才对王熙凤深有预见、机智灵活、虑事周全、全身而退的能力极为赞赏。
(五)心理描写能增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我认为,宝黛爱情章节中,最具感人魅力的是“诉肺腑”,使用的描写方法是通过神态言行描写来展示人物特定的心理。
宝黛二人自幼相伴,情投意合,思想灵魂高度契合,之间的爱情渐渐由朦胧到明晰,但就是羞于倾吐心声,每每欲言又止,憋得心焦撞头,读者也跟着心急火燎,跺脚拊掌,现在终于到了宝玉向黛玉“诉肺腑”这一程了。
宝黛剧照
一开始宝玉说出“你放心”三字就说不下去了,黛玉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却故意说不明白,让他说清楚,宝玉仍是那种欲吐又吞、半流半塞、闪闪烁烁的风格,黛玉紧紧揪住“放心”二字不放,宝玉被逼得没法,半天才说出半直白半朦胧的话来: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
此时二人都有万句言语,却吐不出半字,互相怔怔地对望,呆了傻了一般。就这样怔了半天,最后是林黛玉咳了一声,两眼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等了那么长时间,都等好几年了,为的就是要听这句话,现在宝玉真要说时,黛玉却羞于听不忍听了,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宝黛剧照
黛玉一走不要紧,不但把宝玉晾在那里,也把读者晾在那里,情何以堪哪!其实感情这事吧,有时不仅在于互相明了对方的心,更为关键是要对方把那句最要紧的话说出来,像2020年春晚上就有一个小品,郭涛梅婷等表演的《父母爱情》,老头张罗着给老婆过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日,老婆什么也不要,就要老头子说“我爱你”。这下可把老头难为坏了,最后在老战友的启发下终于说出来了,老婆感到自己多年的付出总算得到认可而备感欣慰。当然,这是现代,观念开放,表达流畅,在300年前极其封建的清朝时代,要说爱你的确不容易。
但既然作者吊起读者的胃口了,都等着听那句要紧的话哩,作者却将书中的唯一听众放虎归山了,这总让读者觉得作者不厚道,把人吊到半空不管了。曹雪芹毕竟是曹雪芹,他清楚读者的感受,他知道读者要的是什么,于是既照顾情节又照顾读者地给“诉肺腑”续了个不同凡俗的尾巴,就是让呆宝玉拉住袭人误当黛玉,说出了“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句清楚明白很接“地气”的情话,收到“一箭四雕”之功效:首先照顾了时代背景和读者余兴,其次让宝玉的诉衷情“发乎情”“止乎礼”,情感贲张又不失含蓄蕴藉;第三让黛玉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纤尘不染、高洁独立的形象;第四为下文袭人向王夫人告密进而撵走晴雯、抄检大观园等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回头看看这一段内容,无非是两个人在心里较劲:“我说啥你知道还用我说?”,“不行,你就得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宝黛剧照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彻底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愿意也无法将整个内在活动翻出来给别人看,所以他希望小说让读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还能为“真实生活中的缺憾”“找到补偿。”《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著作,以高超的心理描写洞穿各类人物内心世界,活画出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出色地达到了佛氏所期望的“将整个内在活动翻出来给别人看”的目的。
参考资料:
李之路:《试论<红楼梦>的心理描写艺术》
费秉勋:《谈<红楼梦>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