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矿料与窑温初考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
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对于众多玩家而言,象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而大多数品种的配置,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掺入一些磨得很细的金属氧化物,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对制坯不利的游离硫酸盐。只有那些用同一种矿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按理说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纯矿泥料,直接做壶岂不更好?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行家才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所以,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实在卖概念,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的议论焦点之一。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
1) 有史可查 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 工色料。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而民国以来,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可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予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过农药化肥的才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2) 有据可查
在紫砂陶土中确有一些化学性质活泼的无机色素不能使用,如氧化铜、氧化铅等。原因是这些金属氧化物性质“软”,在水中很容易析出游离离子,何况茶水中有许多酸性物质呢?事实是市场上可能会有添加了那些活泼氧化物的泥料所制作的茶壶,但毕竟还是少数。当然,这个也不是外行能看得出的,因此,不懂就不要装懂!以免添乱。而那些为“好看”而制作的壶,为了某种色调效果,虽然添加了一些不能使用的东西,但基本上这些壶没有人用来泡茶,也就大可不必太计较了。至于有人传谣在紫砂陶土中添加玻璃水的说法,那是他们不太懂得陶瓷生产了。玻璃水又称水玻璃,化学名称叫做硅酸钠,是增加泥浆流动性的一种介质,只有注浆成型的泥浆里和外表喷浆时才用得到。如果加入紫砂土,能增加其粘性和游走性,而且会使表面起“面头”而无法修光,根本不能用正常的制作工艺来做成茶壶了。因此,加水玻璃来增亮茶壶的说法,纯熟无稽之谈!
3)有法可循 为了追求色泽效果,在泥料里添加一些必要的、性质稳定的氧化色素后,一定要将所制茶壶的结晶度烧足、烧透,否则,制备色素过程中所残留的一些没有完全反应的金属离子,还是有可能在沸水泡茶的那些含有鞣酸和某些生物碱的茶水结合而被喝进人体,这无疑是对人体有害的。(问题是,某些需要色彩表现的茶壶,往往是不允许烧足温度,否则就颜色达不到艳丽的要求。因此,只要不去挑选花花绿绿或者半生不熟的茶壶使用,也就不需要去考虑和担心紫砂茶壶有没有毒害这样的问题。)。另外,在配制泥料时所加入的碳酸钡(除霉剂),虽然是微量,要是没有经过足够的温度烧结,万一在茶水作用下产生游离钡,所导致的结果倒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壶体的烧结程度最最关键。而事实上,吃足窑火的紫砂茶壶才能算是好壶,(紫砂陶的常规烧成是氧化或者中性),尽管烧透后会出现一些铁质疵点,这确实天然好矿源所难免的,而烧足的壶使用后产生的效果也会显得特别美好。清代的大亨壶真正是好!他的壶方方面面都十分讲究,火候也烧得很透,且大部分都有点“过火”,而这又偏偏是大亨壶的一大特点!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到目前为止,我只碰到一位壶商,在与我还不太熟的情况下,
直接告诉我,他店里几大橱窗的壶,都是加化料的,
不加化料不行,做出来的壶没有“水色”,没人喜欢。
他很坦率,也讲出了一个实话。
凡事有个度,在一定的成熟的配方下,加入微量的金属氧化物,
改善色泽及泥料的表现力,完全可以做到无毒、美观。
这个又不是空虚来风,也已经经过大量长期的使用,包括某些监测,
被证实没有发现我们目前科学手段能够观察得到的害处。
当然,我是清水泥的坚定拥护者。
我喜欢不加任何金属氧化剂,以单一矿料直接粉碎炼制的泥做成的壶。
但是谁能保证?这样的东西毕竟很少。
也只有相信来原渠道和作者人品了。
但是我不排斥加化料,有多少好壶是加了就、化料的。
以讹传讹的例子太多,
比如氧化钴,说有放射性,那依据呢?
只有钴-60同位素才是放射源。
等等等等。全凭想象。
如果按照前文那样严格的清水泥的定义的话,有几个人是用真正的“清水泥”在做壶?
因此,不必拘泥于某一点太多,
壶的欣赏有很多方面,在不违背卫生和毒理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大而化之。
正常的、被广泛应用的加入合理用量的化料,在紫砂泥中,可以增色、使壶更可爱。
好比:食物中加入味精,味精是谷氨酸钠,本身没有营养,但是可以使菜或汤更加鲜美——为什么不可以加?
食物中加入糖,糖除了改善口感——比如红烧肉少不了加糖,其本身也是营养元素,加了不会有争议。其实在紫砂原料中,加入其它富含有某种稳定的金属元素的矿物,可能就会少了很多争议。以前没有纯的氧化钴,就用含有氧化钴的矿物粉碎后加入紫砂料,比如早期的绿泥,民国绿。现在加入纯的氧化钴,发色就没有民国绿漂亮和丰富。
食物中加入糖精,这样的做法在七十年代前很普遍,物质匮乏,糖也是紧缺。加入甜味剂,欺骗一下味蕾。但是糖精被证实,不但没有任何营养,而且会致癌。所以,现在没有人再放糖精。
我们要坚决反对的是:用劣质陶土,或者外来陶土,加入超大剂量的金属氧化物,用以蒙蔽壶友的做法。
化料,不想要你也难;清水原矿,想爱你也也不容易。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
如果将富含氧化铁的铁矿石,粉碎后加入紫砂红泥中使其发色更好,
那又会怎样?
那肯定不是化料,但添加了天然的改色剂。
其实所谓红泥和朱泥,其铁的含量极高。
所以,这个真说不清。
对泥料,你越想了解,你越变得不懂。
壶艺是多方面的。
要随缘,太执著会变得很累。
那么,有很多大侠,都说,不要去看泥,要看壶、看壶形和做工。
这个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名家壶一定不用劣质泥,多种因素构成一把好壶——泥只是一方面。
有兴趣和机会,就学习一下泥的知识;
但是,这个的确很难,很深奥——这种深奥也参与形成紫砂的丰富内涵。
要是一样东西你一眼就能够看穿,一点想象和说道的余地都没有的话,
你还会玩这种东西吗?
刚出窑的原矿料无任何添加的壶,
是灰头土脸的,形容枯槁。
真的不可爱。
要几泡茶过后,才有一点生机。
一般两三周的频繁使用,就有水色,
而且色泽还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经过一两年的使用,就宝光出现。
但是,并不是原矿料的表现就一定好。
泥料的炼制方法,颗粒级比、配方;制作的手法,比如明针的多少;窑烧温度和气氛;等等,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泥料的质感和表现力。
原矿的东西,普遍显得“粗”,——精选是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而且现在泥料都不舍得浪费。
原矿的也不一定全都是比加料的好,有些泥是养不出来的,
用了很久也没有好的变化,好比青海的白玉或者俄罗斯的白玉,是养不出来的。
因此要辨证地看,不要谈化色变。
其实,所谓加料,加化料,金属氧化物添加,等等,说法太多。
因为每个人的容忍度,以及对化料的认识,都不尽相同。
其实,这位壶商的说法也是有其原因的,
比如大家对一厂的老拼紫,几乎没有人会有微词,都认为是好泥,
广义的,的确他的那些壶,就是加了化料的——不过是合理的、有章法的。这个恐怕很难否认。
拼紫犹如普洱的大益,其拼配用不同年份和产地的茶菁,有极好的技术,那么,
大益的茶,批次之间比较稳定,茶的味道有其固有的特点,茶的韵味和层次感更加丰富。
紫砂用不同的原矿料加以合理的配比,也有这样的效果。
再加入适量的氧化锰,氧化钴,或者氧化铁,等等,
还有碳酸钡,这些,少量的加入,能极大改善成品的表现力,那么,这个加还是不加?
看个人喜欢了。
但是,其中谁能说没有添加过一点点的氧化锰或者其它什么?
那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工原料。
只是现在谈化色变,大家看到有太多的劣质紫砂、加了太多的东西。
这两者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紫砂壶的吐黑与回窑
如何判断一件紫砂器的窑烧温度够不够?
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聆听紫砂壶的音频高低,我们可以用壶盖轻轻敲击壶身(注意,切忌用盖沿、墙去敲,除非您已决定买下它),用耳朵去判断它的窑温是否是足够:如果声音比较低沉、郁闷,代表窑烧不足;如果声音接近金属声,代表温度过高,接近瓷化;如果声音清脆而且带有适度的回音,大致可以判断它的温度是标准的。当然这样的判断是需要经验的累积,但这并不是难事。
值得一提的是,用聆听法来判断窑烧是否足够,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紫砂壶的音频会随着年代与材质而有所差异,例如朱泥壶的音频就较紫砂壶为高;而民初紫砂及上白釉者的音频一般较低。
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般玩壶者特别追求音频好听,所以有些制壶者就会在紫砂土里面添加一些例如玻璃砂或石英,藉以增加气孔密度,进而提高音频。如果就听觉角度来说,这样的确可以让紫砂壶听起来清脆悦耳,可是就紫砂土的纯度来看,或许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如果玻璃砂的比例越高,胎身的气孔就越小、越密,器表呈现玻璃结晶化,虽然未养先亮,却也只能这么亮了,这种古人说的「和尚光」,反而失却了紫砂纯土那种光茫内蕴,蔼蔼动人的养壶之美。
判断窑烧好坏的方法尚有:
一、 察颜法:将器身装水,看是否壶身外表是否会有湿润感,甚至是变色、渗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代表烧成温度严重不足,不过一般的当代紫砂壶是不会如此夸张的。
二、 观色法:有经验的老手可以单从器表呈色即判断出烧成好坏,因为陶器的最佳烧成临界温度很窄,往往差个三五度就呈现出不同的胎色。
三、 实用法:人说:「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没错,买壶不用,就像买衣服不穿,你永远无法确定它是否与你登对、速配。如果壶经久用,开始有黑斑、面疱迸了出来,此即所谓的「吐黑」现象,这就代表此壶的烧结温度不足。
那什么是「吐黑」?就科学角度来解释,便是这壶由于坯体烧结温度不足(欠火),造成壶身气孔密度过松、过大,致使茶汁的叶绿素中的铁离子跑进气孔中,形成与胎身不同的色调。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各色紫砂茶具中,但因段泥、白泥等的色调较浅,所以较为明显,并不是紫砂、绿泥就不会吐黑。
一般说来,当代的紫砂壶由于烧窑设备大幅改善,且较为讲究烧结温度,所以很少需要回窑。紫砂壶的回窑通常只见于古壶和老壶,这是因为当年紫砂壶都采龙窑烧制,每次烧成数量少则数千件,多则万把件,很难去准确控制每一件作品的窑温。
需要回窑的老壶,大致有下列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会吐黑,通常见于段泥或白泥这类浅色的茶壶。第二种则是想要获得比较高的音频、较饱和的坯色,以增加紫砂壶的价值(无论是欣赏价值或商业价值)。第三种则是,不肖商人对于紫砂壶进行窑外刻之后(后刻款、书画),再藉由回窑的作法,在切割面上形成结晶相。但是由于这种工程较大,容易露出马脚,所以并不常见。第四种情况是,当这件紫砂老壶或老罐,附着了不容易清干净的东西或气味,例如猪油、皮鞋油、胶着物或是其它怪东西,用传统的方法不容易清除时,我们可以将其回窑,如此就可以轻易将这些附着物去除。特别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三种状况,通常回窑的温度都要高达一千度以上,而第四种则只要烧个几百度就可以的。
在此有一个观念提供给各位参考:基于对古人、古物的尊重态度,我们并不赞成将古壶回窑复烧,因为这种业界常对窑烧欠火的古壶所作的「弥补」行为,虽然可以解决「吐黑」的问题,并获得较高频的胎质,但反而破坏了古代的土胎结构、呈色以及窑火记录,正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更何况回窑复烧仍有一定的风险,对古壶的保存甚具威胁。事实上,即便你现在是这壶的主人,但只不过是暂持拥有的时代过客,百年之后,你不在了,老壶可也还活得好好的,所以我们是没有权利去擅改历史文物的。因为冻结在历史某一个时空点的「史迹」绝对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