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斌:和谷先生印象
黄堡文化研究402期
和谷先生印象
张爱斌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是非常惶恐的,不知自己拙笨的笔能否写出先生内在的底蕴与淡泊儒雅的气质。可心中一有此想法,便像草一样蔓延,连续几天在脑海里停留,有点不吐不快。 和谷是国家一级作家,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均取得不俗成就。近两年又创作大型舞剧《长恨歌》《白鹿原》《孟姜女》,为陕西的文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作品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的文学大奖,尤其在散文方面成绩卓著。他在文学创作上涉猎之丰富,是让人为之感叹的。但我又不想给和谷冠以什么著名作家、著名散文家这些名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他又不缺这些名讳。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在我心里,我更愿称他为先生,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
初见和谷先生是在2016年王益作协的年会上,会上除了文联领导讲话和作协主席总结上年工作和表彰外,印象最深的是和谷先生给王益作协会员做的一次精彩的文学讲座。这个讲座的主题是“文学与故乡”。
抬眼看先生,只见先生脸色白皙,头戴一顶米黄色渔夫帽,身穿一件黑色的皮夹克,脖颈上围了一条毛呢格子围巾,看似不经意的简单,却透出文雅与时尚、随意和休闲。丝毫不像一个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身上所带些许的暮气。他语气温和,说话不紧不慢,给我们讲述“文学与故乡的”的关系。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我们城市人的祖父、曾祖父,超不过三五代人,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故乡,这个故乡就在种庄稼的乡村。”先生从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说起,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城市化。从自己的祖先忽必烈说起,讲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感慨铜川的历史变迁,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告诉会员们,故乡是永恒的题材,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要从故乡出发 ,因为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你要写出好的作品,不能只考虑个人小情感,要渗透一些中国文化的根脉,应该有一些大意识。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说皇帝死了以后,他有帝陵。像周王陵、秦王陵、汉王陵。汉陵就在泾渭三角州一带,唐凌在整个靠北边的山脉一字排开,从礼泉到蒲城的高处依山建陵。皇帝死了会被埋到帝陵,像贺知章这样有名的诗人,他死了如果尸骨回不到老家,叶落不能归根。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孤魂野鬼,四处飘荡。就是说你的作品要写出民族归属感和故乡归属感。他也很认同俄国作家普宁和法国的米兰.昆德拉的人生哲学。说明无论哪的人,都是有故乡情节的。和谷先生感叹:人的生命非常短暂,白驹过隙。与故乡的这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递进的。升华的。他说,二十多岁时写故乡是一种情感方式,四十多岁的时候又是一种情感状态,我在海南远离故乡的时候又是一种感情色调,到了六十岁回归故里,写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精神处境。同样的题材,同样面对的是一个破窑洞、一棵老槐树。但随着人生的阅历丰富,随着知识的积累,对故乡的认知是不同的。开始的时候是水,慢慢的酿造成酒,甚至后来就成了酒精,对故乡的情节会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划根火材,一点就着。他对会员们说:我们为什么要从事文学?也许是一种遗传,可能更源于自己最早的喜爱。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物质匮乏,生活艰苦,都想逃离故乡,向往远方。但到最后,不管是人还是意识都慢慢地往回看,开始怀旧,这就说明你老了。老是一种生理现象,说明你青春不再了,但也说明是一种成熟。毕竟,城市是文明的产物,而乡愁,总是永恒的。文学,是可以安慰自己灵魂的东西,读书的时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这时,你和作者能够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光,你不用为生活中的烦恼所累。人为什么要读书?通过读书丰富你的知识,知道你的存在,能写就写一写,首先安慰自己,然后是教益于世人。 我们整天提倡作家要深入生活,这不是一般的深入和采风,你到乡下见到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棵草每一朵花,见到的每一个人,然后了解民情,把它记入文学,让情感渗透你的灵魂,那是一个全方位的融入生活,这样,你写的东西肯定不错。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文学写作者。这次讲座,我受益最大的有两点:一是先生给我们写作上的指导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二是先生对故乡的这种浓浓的感情,很令人动容。
再见先生还是王益作协的2017年会,这次没有讲座,而是非常接地气的针对作协会员在写作上遇到实际问题和困惑提出来,然后给予解答。但由于时间关系,有针对性的回答了几个会员的问题。
首先是会员付增战就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荒堡》谈到自己的困惑:他说由于在黄堡的生活时间短,经历少。对黄堡的文化底蕴了解和涉猎太少,在写小说的时候,不知怎样在虚实之间转换,怎样处理人物的详略和这种城乡之间的转换?先生分别列举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高兴》、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做了讲解,说这些作家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在下面做了辛苦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且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以及阅读很多的经典名著,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扑下身子认真投入的去做这件事,才会写出经典的作品。乡土文学你就表现乡土,尽量少写或不写城市性的东西,这种转换本身也是比较难的,然后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做了分析。接下来,陈广建也针对《黄堡》中的主要人物郭喜龙和《白鹿原》中的白嘉轩、鹿子林进行比较,看怎样把人物形象写的更加到位?高转屏主席也说自己的一个困惑:我的小说都以校园生活、都市言情为题材,也很想尝试一下写乡土文学,但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把握?还有刘辉秘书长也向和谷先生提出了问题:“和老师是散文大家,希望给我们谈谈您在散文方面的创作经验。”会员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都想在这难得的机会里把自己问题提出来,然而时间有限。虽然如此,和谷先生没有一点不快或急躁的情绪,依然微笑耐心的为会员们一一解答。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两个小时,大家像海绵一样吸取着文学知识,没有尽兴。有的会员不顾路途遥远,从西安赶来参加这个年会。座谈结束后,大家纷纷想和先生合影留念,先生也都满足了每个会员的要求,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三见和谷先生是2018年元旦过后,先生在家乡创办的黄堡书院“和谷文学馆”开馆仪式,我作为幸运读者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也有幸见到了陕西文学界的一些大家。有贾平凹、范超、刘平安、邢小俊、商子雍、商子秦、商子周文坛三兄弟等作家,市文广局党工委书记梁秀侠到场并祝了贺词,还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也来到了现场,参加这次难得的盛宴。在来人不多时,我浏览起文学馆来。整个馆体设计呈黑色系,简单,厚重,大气。先生把他的人生经历分了十一个板块,分别是:童年古槐、黄堡求学、回乡知青、采石场上、大学时代、青年记者、《长安》主编、海南岛客、巴黎望乡、重返故城、回归田园。这些板块形成一条人生轨迹,把每个阶段先生所从事的职业和经历,明了的呈现出来,有图有文,让人一看一目了然。通过参观这个展馆,对和谷先生的人生经历有的了解,从心里对先生有了一种佩服,一种敬意。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那该是看尽了多少人世繁华、经历了多少人间冷暖而炼就一颗豁达淡泊的心。在退休之后心系家乡,关注家乡的文化发展。关注家乡的文学新人,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不遗余力。希望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家乡的发展。就像先生所说,故乡是永恒的,不管你身在何处,有了故乡,你即使漂泊在外,但只要想到家乡,就有了根,就有了魂。
虽说见过几面先生,但从未有一语交流,仅就是远远地观望,静静的聆听,已使我获益匪浅。
作者近照
张爱斌,铜川王益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教师报、铜川日报、王益文苑、铜川文化交流及一些网络平台。喜欢徜徉于文字间品味生活,于读书中领悟人生真谛。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