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武氏祠》
今年准备出行资料时,查阅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武氏祠”居然和与故宫、三孔、敦煌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查阅资料,更让我惊呆了,这有一对保存完整的汉阙被称为“天下第一阙”,一对石狮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石狮,号称“天下第一石狮”,另外还存有大量的汉画石像,这让我按捺不住冲动,即刻驱车前往。
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氏祠,武梁祠,位于嘉祥县城南15公里纸坊镇武翟山村。原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一处祠堂和墓地,始建于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画像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它是中国汉代祠堂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浮雕、古希腊瓶画,并称“世界三绝”
关于武氏祠最早的记录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此后宋代金石大家赵明诚的《金石录》记录了武氏祠的武斑碑、武开明碑、武良碑、武氏祠石阙、武氏祠画像石、武荣碑,并做了评语;洪适在《隶释》中记录了上六项铭文;南宋金石名家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
后来,因水患淤漫,武氏祠掩埋于地下几百年。直到清乾隆年间,黄易等人对武氏祠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让中外名家学者争相前来拓墨,中外书刊也广为著录。
武氏祠现在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有三个展厅。
正对大门的第一展厅是一对汉阙,一对石狮和一对石碑,这些原来是在武氏祠墓道上的设施,一对汉阙因长期埋于地下故保存完整,石阙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由于以前太多人拓墨,阙身通体显得很黑。那一对石狮稍有残缺,对立于阙前两侧,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
汉阙
汉阙
汉阙
天下第一石狮
天下第一石狮
石碑
第二展厅全部是汉画像石,这些汉画像石主要出自几座石祠(武梁祠、前石室、后石室和左、右石室)的构件,石室室用来祭祀的地方。
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六石,即“武梁祠画像”三石,“祥瑞图”二石,“武家林”断石柱一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四十余则历史故事,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
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 十六石,即原“前石室画像”十二石,“后石室画像”5二石,“孔子见老子”一石,供案一石。
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
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
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十七石,即原“左石室画像”八石,后石室画像七石,残脊一石,花纹条一石,内容布局亦类前室。
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
因汉画像石都被多次拓墨,通体墨黑,原件很难辨识,最重要的“荆轲刺秦王”,“女娲补天”和“古代帝王图”都有配有清晰清晰的拓片供观赏参考。
代帝王图
代帝王图
代帝王图
代帝王图说明
水陆站图-原件
水陆战图-拓片
荆轲刺秦王和女娲补天--原件
第三展厅最小,展出的全部是拓片,因外保护的玻璃反光,无法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