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系列》武瞾革命十九:一代名臣狄仁杰病逝
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八月十四(庚申),武则天想建造大佛像,但被宰相狄仁杰上疏谏止。武则天非常信任和看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没人能比。她经常称他为国老而不叫名字。狄仁杰喜欢当面在殿廷争辩,武则天总是屈意顺从他。他曾跟从武则天游幸,遇到大风把狄仁杰的头巾吹落,他的马也受惊停不住,武则天居然命令太子追去把头巾捡起来给他系上。狄仁杰屡次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但武则天都没答应。他入宫谒见时,武则天经常不让他下拜,说:“每次见到狄公下拜,朕也要起身,感到腰痛。”她也免了他在宫廷的当值过夜,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除非军国大事,千万不要去麻烦狄公。”
九月十五(辛丑)狄仁杰去世。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他祖父狄孝绪,贞观中年曾任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狄仁杰儿童时,有个门人被害,县吏追问时,大家都尽量回答,只有狄仁杰照样坐着读他的书。县吏责问他,狄仁杰回答说:“黄卷书籍之中,圣贤都在里面,我还应接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应接你们这些俗吏。怎么还反而责问我!”他后来通过明经考试中举,授任汴州判佐。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任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官吏诬告,阎立本见了他后当即致歉说:“孔子说过:'观过知仁矣。’足下可算是海曲的明珠,东南的遗宝。”便推荐他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他的亲人在河阳另有家业,狄仁杰到并州赴任时,登上太行山,往南眺望,看见一朵白云孤飞,便跟身边的人说:“我亲人住的地方,就在这白云底下。”他站立着瞻望了很长时间,直到白云不见了才离开。狄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时,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多病,自己却被派去出使边远绝域。狄仁杰跟他说:“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却出使远门,岂能让母亲有万里之外的忧虑!”因此去谒见长史蔺仁基,请求代郑崇质出行。当时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因而感叹道:“我们难道不惭愧吗?”于是和李孝廉相待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中年(677)出任大理丞,一年里就决断无数滞留的案件,解决了一万七千人的问题,无人诉冤。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柏树,狄仁杰上奏,判他罪当免职。唐高宗却下令立即杀了他,狄仁杰又上奏坚持他罪不当死。唐高宗厉色地说:“权善才乱砍陵上的树,是让我不孝。必须杀了他。”唐高宗身边的侍从目示让狄仁杰出去,狄仁杰说:“臣听说逆龙鳞和忤人主,自古以来都认为很难,但臣的愚见却不这么认为。在夏桀和商纣的时代当然很难,但在唐尧和虞舜的时代则很容易。臣今天幸逢唐尧和虞舜,当然就不怕像比干那样被诛杀。当年汉文帝时有人偷盗高祖太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当廷诤谏,后来只判为弃市。魏文帝想从冀州迁徙十万士族到洛阳,辛毗拉住他的衣角恳切劝谏,也得到采纳。况且明主可以用道理说服,忠臣不能因为害怕威严而闭口。如今陛下不采纳臣的建言,臣身死瞑目之后,羞于在地下见到张释之和辛毗。陛下制定的法律,类似曹魏,有徒刑和流放以及死罪,都有等级差别。哪里有人犯了并非极刑的小罪,就要赐死于人?法律一旦没有准则,那么百姓将手足无措。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律法,那么请从今日开始。古人说:'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张释之说的)’如今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而要杀一名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把陛下当作什么样的君主?这正是臣之所以不敢奉制处死权善才的原因,担心陷陛下于不道。”唐高宗气才消了,权善才因而得免一死。几天后,唐高宗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当时司农卿韦机兼领将作和少府二司,唐高宗因为恭陵的玄宫狭小,不能容纳送终的用具,便派韦机去继续改进工程。韦机在墓道两旁修建了四座便房,又造了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无不壮丽堂皇。狄仁杰上奏指责太过奢侈,韦机最后因此被罢免官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权,朝廷大臣都很怕他。狄仁杰上奏,请求朝廷将他交付法寺,但唐高宗特赦了他。狄仁杰上奏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但并不缺少像王本立之类的人,陛下何必为了怜惜一个罪人而亏欠了王法?陛下如果一定要特赦王本立,那就请陛下将臣丢弃在无人之境,作为忠贞大臣将来的警诫。”王本立因此最后被治罪,于是朝廷风气肃然。
狄仁杰不久加授朝散大夫,经过累迁后任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时,任命狄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御驾要经过妒女祠,而俗话说穿着豪华服装经过那里的人必定会招致风雷灾难,因此征发了几万人,去另开一条御道。狄仁杰说:“天子出行时,总是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怎么会害怕妒女的伤害?”当即命令他取消这一劳役。唐高宗听说后,叹道:“真是个大丈夫!”
狄仁杰不久转为宁州刺史。他安抚汉人和戎狄,使他们和睦相处,人们皆大欢喜,郡人还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御史郭翰巡察陇西时,所到之处审查和弹劾了不少人。当进入宁州境内时,前来歌颂刺史美德的地方父老一路都是。郭翰在客馆住下后,召来州吏跟他们说:“我进入州境,就知道州政如何。希望成就使君的美名,没打算久留。”州人这才散去。郭翰于是将狄仁杰推荐给朝廷,朝廷便内征他为冬官侍郎,并担任江南巡抚使。吴、楚一带的风俗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淫祠,狄仁杰上奏摧毁了其中的一千七百所,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种祠堂。
狄仁杰后来转为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在汝南事败,受株连的人多达六七百人,被籍没家室的有五千人,司刑使逼着催促行刑。狄仁杰哀怜其中很多冤屈,想减缓执行,便秘密上表奏道:“臣本想公开上奏,但怕被人当作替叛逆之人申理。然而知而不言,又怕辜负了陛下存亡抚恤的宗旨。表疏写成了又毁掉,一直无法决定。这些人只是胁从,反叛并非本心。还希望陛下哀怜他们的失误。”武则天因此下特敕原宥了他们,赦免了很多死刑,将他们流放丰州。被流放的豫州囚犯经过宁州时,当地父老在路上迎接慰问他们道:“你们都是我的狄使君救下来的吧!”相携着在颂扬他的石碑下哭泣,进斋三天后才继续上路。豫州囚犯到了流放地后,又共同立碑颂扬狄君的仁德。
当初,越王李贞叛乱时,宰相张光辅率军讨伐平定了他。将士仗恃功劳,提出很多要求,但狄仁杰不理他们。张光辅怒道:“州府打算轻视元帅吗?”狄仁杰说:“乱了河南的,只是越王李贞一人而已。如今一个李贞死了,而一万个李贞又生了。”张光辅问他到底什么意思,狄仁杰答道:“明公统领戎卒三十万,平定了一个乱臣,却不停息兵锋,反而纵容他们残暴横行。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这难道不是一万个李贞又是什么?而且民众都是迫于李贞的威严不得不协从,势必难以保存自己。当官兵来临时,翻墙归顺的人数以万计,垂绳下来的人到处都是。明公怎能纵容邀功取宠的人,而去杀害归降的民众?只怕这样做会导致冤声沸腾,响彻云霄。我如果得到一柄尚方斩马剑,将要加在明公的项颈,即使因此获罪,也将视死如归。”张光辅无法反驳,因此怀恨在心。回神都后,他上奏指责狄仁杰出言不逊,朝廷因此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刺史。他不久就回洛阳担任洛州司马。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九月初五(丁酉),他转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跟他说:“爱卿在汝南时,很有政绩。但你想知道都有谁在朕面前讲爱卿的坏话吗?”狄仁杰谢辞道:“陛下觉得臣有过错,臣将会改正;陛下如果明白臣没有过错,那是臣的幸运。臣不知道讲坏话的人是谁,也许是好朋友,臣还是不知道的好。”武则天深为感叹和惊异。
没多久,狄仁杰遭到来俊臣的诬陷而下狱。当时一审即认罪的可以减免死刑,来俊臣以此逼迫威胁狄仁杰,让他一审就认罪。狄仁杰叹道:“大周革命(改朝换代),万物唯新。唐朝的旧臣,都甘愿被杀。所以造反是事实!”来俊臣因此对他的看管松了些。判官王德寿跟狄仁杰说:“尚书一定会减免死罪。我想得到点升迁,尚书能够为我将杨执柔牵连进来吗?”狄仁杰问道:“怎么牵连?”王德寿说:“尚书任春官时,杨执柔任尚书部下的司员外。可以因此牵连他。”狄仁杰说:“皇天后土,怎能让我狄仁杰做这么卑鄙的事!”接着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王德寿怕了,只好向他谢罪。狄仁杰既然承认反叛,有司部门就等待对他行刑,所以没有严加防备。狄仁杰从狱卒那里得到笔砚,拆了被头布书写自己的冤屈,然后放在棉衣里,跟王德寿说:“现在天热,请把这棉衣交给家人,让他们去掉里面的棉花。”王德寿也没检查就照办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看到了信,带着它向朝廷告变。武则天召见他,看了狄仁杰的鸣冤后询问来俊臣。来俊臣说:“狱里待他很好,甚至没有取走他的冠带。睡的地方也很安静。要不是有罪他为何承认?”武则天派人去探视。来俊臣立即命令狄仁杰戴上头巾,系上腰带去见使者;还让王德寿代狄仁杰写了谢死表,附使者呈给武则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他道:“为什么承认造反?”狄仁杰答道:“前些时候如不承认造反,早已死在鞭笞之下了。”武则天又问:“为何写那个谢死表?”狄仁杰答道:“臣没写过这表。”武则天把表疏给他看,才发现是别人代他署名的。狄仁杰因此得免死罪,被贬为彭泽令。武承嗣屡次上奏请求杀了他,武则天说:“朕喜欢救人,讨厌杀戮,一心都在如何慎用刑法上。涣汗(帝王的圣旨)已经执行,不能再更改了。”
万岁通天那年(696),契丹入寇并攻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征召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贼兵将至,把乡间百姓都驱赶入城,修缮城墙和其他守城器械。狄仁杰赴任后,将他们都放归农田,说:“贼兵离这里还很远,何必这样。万一贼兵过来,我自有办法对付,不关百姓的事。”贼兵听说后自己退走,百姓都颂扬他的英明,一道立碑记录他的恩惠。不久他转任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697),狄仁杰入朝任鸾台侍郎兼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兼任纳言。狄仁杰觉得到西部去卫戍疏勒等四镇的民众,极为凋弊,因此上疏说:
“臣听说上天生下四夷,都在先王的封疆之外。所以东拒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这正是上天用来限制夷狄而隔绝中外的天然屏障。自从有典籍记载以来,王化和声教无法普及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不能到达的区域,朝廷已经全都兼有。所以今日的四境,已超越夏、殷两朝。古代诗人曾自夸到太原以北的征伐,和对江汉一带的教化,这说明那些地方在古代都算是边鄙地区,而现在却是国家的内陆。到前汉时,匈奴无年不攻陷边塞,杀害和劫掠官吏平民。后汉则有西羌入侵汉中,往东进寇三辅,进入河东和上党,几乎都到了洛阳。由此看来,陛下今日的疆土,远比汉朝时大得多。如果陛下再对荒外夷狄用武,到边塞绝域邀功,耗竭府库的储藏,去争夺那些荒芜的不毛之地,那时即使获得他们的民众也不足以增加税赋,占领他们的领土也无法从事耕织。假使只追求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远夷的好名称,而不务巩固根本和安定百姓的正业,那只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行为,而不是三皇五帝的事业。如果只想跨越荒外以拓广疆界,耗竭财力以尽情驰骋,那就不但是不爱惜人力,也会因此失去天下人心。从前秦始皇穷兵黩武,追求拓广地盘,结果导致男子无法在田野耕种,女子不能在家里养蚕;长城之下,累死的民工如同乱麻,于是天下崩溃,民众反叛。汉武帝追寻汉高祖和汉文帝的宿怨,依靠他先前四帝的积储,于是东定朝鲜,西讨西域,南平南越,北击匈奴;结果导致府库空虚,盗贼各地蜂起;百姓嫁妻卖子,流离失所的数以万计。幸好他晚年觉悟,决定停止兵戈,取消徭役,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所以汉朝还能被上天保祐。古人曾说:“追循颠覆车辆轨道的人很不安全。”这话虽然简单,但可以隐喻大事。
“近来国家频繁用兵,耗费巨大。往西派兵卫戍四镇,往东派兵卫戍安东,调发和征兵日益增加,造成百姓虚弱凋弊。开发和守卫西域,等于在石头上屯田;不但费用无法维持,而且也只有害处而毫无利益可图。转运粮食将极端困难,将士的衣着也几乎无法供应。越过沙漠,跨逾大海,分兵防守,将造成士兵长久服役,直接导致众多怨言和逃旷。古代诗人说:“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出自《诗经-唐风-鸨羽》,意思是官府的徭役不断,百姓将无法耕种粮食)。”;还说“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出自《诗经-小明》:'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意思是:心里忧伤,极为痛苦。思念亲人,泪下如雨。岂不想归,只怕法网)。”这就是古人幽怨的言辞。帝王如果不能体恤,那么政策就无法推行,邪气也会因此兴起。邪气一旦兴起,那么庄稼就会生长螟虫,水旱灾害也会因此而起。如此一来,即使祷祀百神,也不能调正天地间的阴阳。如今关东地区正闹饥馑,蜀汉一带逃亡严重,江淮以南,又不断征兵征役。人们不再安居乐业,就会相聚为盗。根基一旦动摇,忧患必将不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朝廷要派兵远戍荒外,耗竭了中国的精力财力,为了争夺蛮夷的不毛之地,却违背了养育苍生的正道。
“从前汉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谋略,取消了珠崖郡。汉宣帝也采用了魏相的计策,放弃了车师的屯田。难道他们就不仰慕和崇尚名声吗?只是因为担心过度耗费劳力罢了。近代的贞观年间,太宗平定九姓部落后,册封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领各部的原因,正是因为他采取夷狄反叛则讨伐,归降则安抚的国策,不但得到了推倒败亡和巩固尚存的大义,也免去了派兵远戍,劳民伤财的兵役。这就是近代的政策和经营边塞的往事。臣私下见到阿史那斛瑟罗;他是阴山的贵族,世代在沙漠地带称雄。陛下如果将四镇委托给他,使他统治诸蕃,封他为可汗,派他抵御寇患,那么朝廷既有救人免于绝种的美名,荒外也不再需要运送粮食的艰辛。根据臣的看法,希望陛下捐出四镇,使中国更加富裕;取消安东,让辽西更加充实。这样既节省了花销在远方的军费,又可以在塞上集中甲兵。恒、代两镇非常重要,边州的防备因此可以得到充实。况且绥靖安抚夷狄,是为了防止他们越逸,不再有侵侮边塞的祸患就行了。何必一定要穷捣他们的窟穴,与这些蝼蚁计较长短!而且帝王外宁必有内忧,都是因为不勤修朝政的原故。还希望陛下将荒外的事情置之度外,不要为远方绝域尚未平定而操心。只要敕令边境士兵谨慎守备,积蓄精锐严阵待敌,等到他们来犯时,迎头痛击。这就是李牧当年制服匈奴的办法。当今关键的莫过于让边城的卫戍严加守备,到远处侦察斥候,储聚军资,积蓄武力。以逸待劳,则战士的兵力倍增;以主御客,则我军的形势优胜。同时坚壁清野,敌寇野外将一无所得。这样一来,贼兵深入必有覆灭的顾虑,浅入则毫无虏获的收益。数年下来,我们可以不战就征服突厥和契丹二虏。”
狄仁杰又请求撤掉安东,恢复高氏为那一带的君长,并停止江南的粮食转运,减轻河北民众的负担。狄仁杰认为,如果这么做了,数年之后,就可以安定百姓,富强国家。朝廷虽没实行他的建议,但有见识的大臣都认同他的看法。他不久又检校(代理)纳言,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初年(698),突厥侵掠赵、定等州,朝廷命令狄仁杰为河北道元帅,全权便宜从事。突厥把他们掠走的一万多男女都杀了,然后从五回道撤回去。狄仁杰率领十万大军追击,但没来得及。武则天接着下制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黄河朔方一带的民众,大多被突厥威逼胁迫,突厥人退走后又害怕被朝廷处死,所以纷纷逃亡藏匿。狄仁杰上疏,请求朝廷特赦河北各州,对百姓协从契丹的事一律不予追究(表疏前面已经细说,就不赘述了)。武则天下制准奏。狄仁杰率军回来后,被正式授为内史。
圣历三年,武则天巡幸三阳宫,王公百僚都跟从侍奉,但只有狄仁杰得到特赐的住宅一栋。当时他得到的恩宠无人可比。同年六月,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和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讨伐契丹残余,生擒了他们的首领,并在含枢殿献俘。武则天非常高兴,特地赐李楷固姓武。李楷固和骆务整都是契丹李尽忠的部将,朝廷本要处死他们,而狄仁杰认为他们都是骁将,救了他们,并委派他们出征。武则天又要建造大佛像,也被狄仁杰劝止了。这些前面都已细说。
这年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为他举哀,取消了三日朝会,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狄仁杰曾任魏州刺史,当地军民为他建立生祠。当他离职后,他儿子狄景晖任魏州司功参军,颇为贪婪残暴,被人们嫉恶。民众因此摧毁了狄仁杰的祠堂。当初,后来的唐中宗李显还在房陵时,吉顼和李昭德都曾经向武则天进过恢复他皇位的谠言,但武则天没有这意思。唯有狄仁杰每次私下奏对时,无不以母子恩情为理由加以劝谏,武则天也逐渐醒悟,最终召回了李显,恢复了他储君的位置。当初,庐陵王李显从房陵回宫,武则天把他藏在帐中,然后召狄仁杰进宫,跟他谈论庐陵王的事。狄仁杰慷慨陈词,激动得声泪俱下。武则天马上让李显出来,跟狄仁杰说:“还给爱卿你的储君。”狄仁杰走下台阶哭着向母子道贺,然后上奏说:“太子回宫,人们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舆论对此的是非反应。”武则天觉得有理,便又把李显安排在龙门,然后预备了隆重礼仪迎接他正式归来。官民都非常感动喜悦。狄仁杰前后请求匡复李显的奏对,总共有数万言。开元中年,北海太守李邕撰写了《梁公别传》,详细记录了他这方面的言辞。唐中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司空。唐睿宗追封他为梁国公。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哭着说:“朝堂空了!”从那以后,朝廷每有大事,群臣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要感叹道:“上天为何要这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
狄仁杰很注重举荐贤能。他曾推荐的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唐朝名臣。当初,武则天曾问狄仁杰道:“朕需要能人使用,你能找一位给朕吗?”狄仁杰问:“陛下要派他什么用场?”武则天说:“朕想让他担任将相。”狄仁杰说:“臣料想陛下如果想找一位既能写文章又有资历的人,那么今日的宰臣李峤和苏味道也都胜任。难道是觉得文士龌龊(这里更指的是气量狭小),陛下想得到一位奇才使用,好成就天下的大事?”武则天高兴地说:“这正是朕想要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年龄虽老,但真正是位宰相的人才。况且他长久怀才不遇,如果陛下用他,张柬之必定会为国家尽节尽力。”武则天于是召见并拜张柬之为洛州司马。有一天,武则天再次求贤。狄仁杰说:“臣先前提到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武则天说:“已经提拔了呀。”狄仁杰说:“臣推荐他当宰相,而今天陛下只是任命他为洛州司马,这不算任用。”武则天又提拔他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召他为相。张柬之果然后来能够兴复唐中宗,都是因为狄仁杰的推荐。有人曾跟狄仁杰说:“天下桃李,全出在明公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能是为了国家,并非为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