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抚青原山
◇聂学锋
青原山,如古筝,一弦一音,一番勾、托、摇、颤,弹尽动人心弦的意境;如淅沥雨下,悄然去又骤然来,带去的是青原山的爱,留下的是青原山的情。
很细,很绵的细丝,给青原山披上了美丽的珠帘。急急的我掀开珠帘,打开了第一道山门。一座石桥“万善桥”首入眼帘,据说人们只要过了此桥就与佛有缘,万事大吉,百业昌盛。这里有三道山门,过600多米,便是第二道山门,上面刻有施闰章题写的“圣域”二字,可惜此门在“文革”中被毁。前行约500米,就到了第三道山门,上面有颜真卿题写的“祖关”两个大字。它的左边是待月桥,右边是迎风桥。万善桥、待月桥、迎风桥是横跨在青原溪上的三座石桥,如三架小轿,把人们迎进了青原山。
一阵钟声随雨拂来,郎朗的诵经声吸引了我,过迎风桥,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净居寺。高大雄伟的净居寺,是唐神龙元年(七零五年)时,庐陵人禅宗七祖行思,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惠能真传,到青原山创建的寺院。从此时起,这里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佛教圣地。据介绍,青原法系乃南宋两大法系之一,后又发展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领悟”法门之后,从净居寺顺青原溪而上,钓鱼台水库绿水微澜,游船如织。木鱼堆、仙人写字、猴子望月、观音坐莲、油箩坪水库等景点,形态逼真,寓意深渊。它们的美丽传说,衬托着四周的青山绿水、亭台楼阁,真可谓醉入人间仙境。
站在寺院后的小山上眺望四周,青原山自嵩华山、天玉山转黄原岭而来。鸡江峰,鹧鸪岭邀梅林为青原山麓。周围的虎形岭、象鼻山更是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难怪北宋诗人杨万里赞叹道:“山川江西第一景,千寻青壁是青原”。这大概是青原山古筝按颤推揉自悠然的妙处,凝聚了自然界纯洁的心血和闪光的灵感。
阳明书院大院前,一块黑色的花岗岩上“阳明书院”四个行书大字苍劲有力。古树绿荫下王阳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五位先贤坐立有姿,栩栩如生。
书院门斗正面有大小三个门,两个小门上横批各书“东南邹鲁”、“西江杏坛”。细细琢磨才知,邹、鲁是孔子、孟子家乡的雅称,泛指有文化的地方。东南是指阳明书院所在地。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是指教书育人的地方。西江,指江西。进了这个门也就进入了神圣的讲学、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
据热心人介绍,方知现在的阳明书院是按照原址原貌在2013年重建的。阳明书院亦称青原书院、九邑会馆、青原会馆,座东北朝西南,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书院饱经沧桑,塌而复修,从而有了在待月桥旁,翠屏山之南,与著名净居寺隔溪相望的佳景。“儒佛辐辏,荆杏交参”,庐陵的两颗明珠,共同辉耀着庐陵文化。
阳明书院分南北两院,中轴线上为门斗、传心堂、五贤祠、魁星阁,前后三进;南院为教工楼、号房、庖湢;北院为核室。号房是指考棚,考试的地方。庖湢是厨房和卫生间。核室,一楼为教室、二楼为藏书的地方。整个书院错落有致,规模宏大,是讲学、教书育人的圣地。进了传心堂,便来到了修心养性,先贤讲学的地方。堂内设“志道”、“据经”、“依仁”、“游艺”四处学舍。这里寂静安然。中堂画联高挂,左联“良知二字传心远”,右联“圣域千秋遗爱深”。每个柱子都书有楹联,幅幅寓意深刻,入神入骨,高度概括了王阳明的心学倡导。
书院的第三进为“五贤祠”,祠上方是“魁星阁”。阳明书院的“五贤祠”,是生徒后人举办祭吊五贤的重要祭祀之地。中堂上,王守仁手拿书籍,满腹经纶;四位弟子按其在王学的影响力依序分列两旁。右则,邹守益、聂豹在沉思;左则,罗洪先、欧阳德在认真听讲。师徒五贤同尊和谐相处,情谊相融。
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主要依靠他的弟子们,特别是将王学推至鼎盛的四大名徒———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他们言传身教德化乡里,使吉安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之邦,使庐陵成为全国推广王守仁思想的中心,这也就是庐陵文化底蕴的厚重所在。
此时此刻,默默抚揉着书院,抚揉着青原山,古筝声声,让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丽风景于一身的青原,畅快地呼吸,惬意的心情和真切的感受,悠闲飘逸的情怀,扑向我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