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架美机疯狂绞杀,志愿军如何应敌?洪学智:杀一儆百

  1951年6月10日,轰轰烈烈的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在这次惨烈的战斗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尽管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但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美军发现自己缺乏严重的兵力储备和后备力量,而面对兵员占据巨大优势的中朝联军,美军前方的地面部队已经难以对志愿军的防线进行大规模突破,即使能够突破志愿军某一军的防线,也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想出一计绝招,想要利用美国强大的“海空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进行猛烈轰炸,对此李奇微十分形象地将对志愿军后期部队的攻击战略称之为“绞杀战”。为了打破“联合国军”的这一计划,志愿军后勤部队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保障了志愿军前线的后勤物资,在“三八”线以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章。

一、彭老总的决心与洪学智的重担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时,美军为了尽快击败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独裁政府,在1944年3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北部使用空军巨大优势对亚平宁半岛曾经实施过猛烈轰炸,而当时美英盟军所轰炸的主要目标便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铁路运输线,以摧毁意大利半岛和欧洲大陆的后勤运输联系,而那次进攻亚平宁半岛的战役就被称之为“绞杀战”。

  毫无疑问,朝鲜半岛无论是在地形上还是交通运输线的构成上都很像是二战时期的亚平宁半岛,因此“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想要将二战的胜利经验照搬到朝鲜半岛,将志愿军的后勤运输系统悉数摧毁。对此,李奇微打算在朝鲜半岛的腰部设置一个庞大的阻击区域,利用美国海军航空兵和陆基航空兵的优势彻底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从而消灭志愿军作战的有生力量,因此志愿军又将该计划称之为“窒息战”。

美军轰炸机

  为了能够成功实施这一计划,美国远东空军司令投入了19个空军联队的1680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因此当初美军空军第5航空司令部司令埃佛勒斯特中将在开始作战的时候就信心满满地说道:“只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轰炸,就能够让美国第8集团军长驱直入突破敌军,将他们全部撵回东北境内。”

  而雪上加霜的是,在1951年7月,朝鲜北部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志愿军驻军的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了抗洪救灾以及保护朝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方面上。在第一时间得知美军要发动“绞杀战”的相关情报信息之后,彭老总立刻让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连夜前往桧仓进行商议。

后勤司令员洪学智

  在洪学智上气不接下气的刚刚赶到时,彭老总就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说:“洪大个子,现在敌人要把战争转移到我们的后方了,这是一场绞杀和反绞杀之间的战斗,现在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你一定要想方设法赢得这场战役,有什么困难和难处及时向我汇报。”

  接到彭老总的命令之后,洪学智意识到,这场战争要想获得胜利,就需要志愿军后方的高射炮兵、陆基航空兵与后方基建部队、工程部队、运输部门以及兵站仓库联合起来,发挥各自长处,才能够在装备技术严重落后美军的情况下赢得胜利。回到成川香枫山之后,洪学智感受到了志愿军后勤部队的重任在肩,这一战关乎前线志愿军的生死存亡。

  二、粉碎“全面绞杀”

  1951年7月,正值朝鲜北部的洪水达到高峰时期,美军趁志愿军前线部队后勤补给十分困难之际,以每天32至64架轰炸机的大编队进行出动,不分白天黑夜向志愿军后方的铁路、公路运输线以及桥梁、汽车、人员、物资、仓库等目标发动猛烈轰炸。先开始,美国轰炸机反复轰炸志愿军位于清川江、肃川江等地区正在被志愿军所抢修的桥梁和铁路,随后又开始轰炸志愿军重要的交通运输“三角区域”(新安州、西浦、价川)。

  在美军轰炸机部队的狂轰乱炸之下,8月底志愿军后方交通运输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志愿军在朝鲜北部能够通车的铁路里程已经不超过150公里,而由于大同江和沸流之间的桥梁也被美军破坏,导致志愿军整个后方铁路运输处于“首尾断裂”的危险状态。

美军轰炸机正在摧毁志愿军后方铁路

  除了对于铁路运输进行严重破坏之外,美军还对志愿军的公路进行了更大程度的破坏。为了达到让“每条公路都不能通行”以及“每辆卡车都要摧毁”的终极目的,美轰炸机白天向志愿军的公路设施上投掷了大量蝴蝶弹以及重磅定时炸弹,而到了夜间也不停歇,派遣轻型轰炸机空投照明弹,对被发现的目标进行跟踪打击,这就是李奇微所宣扬的“全面绞杀”轰炸战略。

  面对美军轰炸机嚣张的轰炸行为,以洪学智为代表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严厉要求志愿军各后勤部队:“对于所要运输的后勤物资,务必要进行分散隐蔽和伪装保护,尤其是应该设置各种虚假目标,浪费敌机弹药,从而成功掩护物资进行转移。”

志愿军的运输汽车

  通过实践经验,洪学智找到了很多隐蔽后勤部队的好方法:由于美军的喷气式飞机在复杂地形下难以机动,因此志愿军的医疗所、仓库等后勤建筑都被巧妙的隐蔽在了狭窄的山沟和山崖之下,敌机很难发现和袭击;而为了保障汽车在公路上的顺畅通行,志愿军后勤部在道路两侧修建了很多汽车隐蔽洞,一旦听到美军飞机的动静,汽车便迅速进入隐蔽洞进行隐蔽,这让美军飞行员着实无可奈何。

负责制造汽车掩蔽洞的志愿军士兵

  除此之外,志愿军后勤部队还在一些比较显眼的库区上使用草袋子、苇席等物品设置虚假的伪装目标,美军轰炸机来了之后认定这些地方就是物资存放地,通常会采用超低空飞行吹飞志愿军在上面覆盖的绿叶,随后这些美军就傻乎乎地对着这些苇席使用汽油弹和机枪一顿狂轰滥炸,但最后他们却什么都没有炸弹,平白无故增加了美军轰炸机的弹药消耗,洪学智将其概括为“实则虚之”

  不过,“反绞杀战”最重要的还是预警敌机的来袭。为了对志愿军运输部队提前发出预警信号,洪学智加强了对志愿军后方防空哨所部队的建立。先前在入朝作战时,担任志愿军防空警戒任务的是公安18师,面对严峻的敌情,彭老总又将50军149师调拨给洪学智作为防空警戒部队,由此,志愿军担任防空哨的部队人数超过了7个团,8200人在志愿军长达2100公里的运输线上日夜监视着美军轰炸机的动向。

负责防空的志愿军高射机枪手

  为了达到“杀一儆百”、威慑美军轰炸机的效果,志愿军还秘密抽调了3个高炮团重点保护大宁江、清川江、沸流江的桥梁抢修工作,并且还另外派遣4个高炮营进行机动防御。物开里,是当时志愿军后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在充分摸透了美军轰炸机的袭击规律之后,志愿军一个高炮营的12门高射炮和4挺高射机枪就在物开里守株待兔。

  8月下旬的一天,美军4架轰炸机果然又来物开里进行俯冲轰炸,在他们刚刚俯冲下去的时候,志愿军高射炮忽然开火,4架美军战机无一幸免,全部被志愿军猛烈的高射炮火击落。美军空军指挥部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果不久之后第二波4架轰炸机又徐徐俯冲而来。首当其冲的美机挨了几片“黑云”之后摇晃着从天空坠落,剩下3架美军眼看情况不明,急忙拉升高度逃窜而去,志愿军高炮部队旗开得胜,彻底粉碎了美军“全面绞杀”的战略企图。

  三、粉碎“重点绞杀”

  在持续2个月的“全面绞杀”没能奏效的情况下,1951年9月份,李奇微又改变了轰炸策略,将美国远东空军70的%轰炸机全部集中在朝鲜北部的新安州、西浦、价川三地所形成的“三角地带”期间,对这一地区展开了“重点绞杀”。

美军轰炸机2

  “三角地带”,是志愿军整个北方朝鲜铁路的枢纽要地,从这里延伸,南北走向的满浦线以及东西走向的平元线等铁路都在这里交叉连接,一旦这里遭到破坏的话,那么南北东西走向的铁路和公路后勤运输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这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平原农田,因此在被轰炸破坏之后,志愿军后勤部队进行抢修时也会遇到严重的土地困难。

  为了达到彻底摧毁志愿军“三角地带”的目的,美军每日出动103架次的轰炸机,对这一地区进行地毯式密集轰炸,并且逐步压缩轰炸区域,加大轰炸密度。面对美军轰炸机的全新攻击方式,洪学智决心坚决保卫“三角地区”的空中安全,为了加强防空力量,洪学智调集志愿军第62、63、64三个高炮师以及4个高炮团,重点防卫该地区,与敌机展开了惨烈的搏杀。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12月一天的战斗之中,志愿军高炮师就击落了敌机5架、击伤8架,美军轰炸机的嚣张气焰终于被压制了下去。

志愿军铁道兵

  而在防空保卫力量加强之后,志愿军后勤工程部队便开始日夜加紧施工,洪学智调来铁道第1师、援朝铁道第一大队以及铁道第3师,以每公里244名志愿军战士的密度彻夜抢修被毁铁路,至12月9日,“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区域都完成了通车工作。战后,美军无奈的承认:“对这一地区的‘绞杀作战’所呈现的实际效果是十分令人失望的,凡是被炸断的铁路,志愿军都能在24小时之内重新修通,我们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