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外婆家~~~檀树头村
读者来稿选登
“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请我吃块大年糕,夸我好宝宝,请我吃块大年糕。”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而我慈祥的外婆的家就是在县城西隅的山谷之间。名曰:檀树头。
檀树头旧称谈瑞楼,据说是在村中有一地主在古代花巨资建的豪华楼阁,自然村随楼名,美曰:谈瑞楼。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不知咋的成了檀树头。
据说本村周杨两大姓祖先互为兄弟,当时居住在县城西门,来此看见两山之间夹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檀树,于是迁居于此,遂成村落。
檀树头是个美丽的地方,早些年时家家户户门口路旁都有特意打造的小溪小渠,供村民洗衣洗裤,减轻了村民奔波之苦。村中有一小溪名为马紫溪,不知道从哪儿流下来,有的人说是峪家岭,有的人说是卢西岭,还有甚至说是潘天寿的雷婆头峰。哈哈~冠庄到这里那也是够远的!不过当地村民知道这条溪的名字甚少,统称为小溪。笔者也是翻阅了《宁海县志》才知道有这么个名字。这条小溪往下流经过上下桥流入颜公河。
传说上下桥的原名柴棚桥的村名也是因为在这条马紫溪上建了一个桥而得来的,不过桥已没,村还在。
马紫溪上的善举
檀树头村景色不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八九十年代曾是宁海人的水果后花园,几乎90%宁海县城人吃的水果都来自檀树头。因此檀树头人也靠卖水果奔上了小康,摆脱了贫穷成为了当时的回浦乡数一数二的大村,至今还保留了相当的果树。
檀树头村的两侧被总站后的乌石山与檀树头人自己的毛竹山相杂间着。以前站在檀树头的山上登高望远,附近的大村如白鲤塘、大桥李、上下桥、山河乃至整个宁海县城也是一览无余清晰可见,仿佛世界尽收眼底。
在檀树头村拆建以前村中央有一个大花坛,坛中有一棵大樟树,大花坛边上有一条沿大花坛而铺的水泥马路,边上环绕着一排排沿花坛而建的商铺店面,是村民休闲、娱乐、购物的妙地。
连宁海唯一的正牌大学也看中了檀树头村这块灵山福地,在檀树头的后山修建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而宁海的支柱性产业模具更是征用了檀树头最好的良田,从檀树路口到现今村口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宁海模具产学研基地——中国(宁海)模具城。让檀树头人多了几分文气,多了几分霸气。檀树头人开始了由农耕采集的经营模式向家庭小作坊的转变,村中许多村民靠做模具成了一个个小老板,村中妇孺老人则去大学不断地陶冶情操,丰富了村民的文化需求。
村中还有不少明清时候的老建筑老古董老文化,村中休闲的老人坐在太师椅上还可以详细描述当年抗战的恩恩怨怨,仿佛当年的烽火硝烟就在眼前。这些老人还健在,但是村里的老建筑没有被抗战的烽火毁了,没有被文革的运动毁了,却倒塌在声势浩大的集体经济拆迁下!不由得惋惜。如果保护得好,我相信文明历史古村龙宫、力洋、许家山、清潭能上,檀树头村也不会差。
檀树头村
我的外婆家也是檀树头村的一个小缩影。在我老小老小的时候,在大花坛边上的小巷子里,有一座据说是我外公的爷爷建的四合院,有天井,有东西厢房,朝南还有个正房。童年的我时常去那儿看太公,踩着百年历史的楼梯,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四合院里有着那个时候的雕廊画柱。那些雕绘栩栩如生,十分神奇。拆了老房子后,太公还是舍不得这些,藏着这些雕绘常常凝视叹息。
后来,我的外公外婆凭着勤劳的双手在溪后盖了3层3间的楼房,在那个普遍都是平房、2层楼房的年代,也算是村中大户了,少年的我在那儿留下汗水与笑容。现在,拆迁以后,檀树头村民户户搬入了村里统一规划的小洋房,虽然少了百花齐放,但却是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檀树头村展现出更有魅力的一面。
不过除了这些,最让我忘不了的还是村里的传统美味,特别是我外婆做的。你们只知道岔路麦饼、前童麦饼、桑州麦饼,可你们不知道檀树头人做的麦饼吧,它有个朴素的名字淡麦饼。它跟岔路麦饼一点儿都不一样,就是把面粉揉成团,然后用擀面杖杆成一个大大的面饼放在锅里面摊,摊熟了以后,加上一些海苔,喜欢的人还可以放土豆丝或鸡蛋等。把麦饼卷起来,像一个圆柱形的一样,一闻一咬,又香又好吃。那种味道至今让我流连忘返,每次去外婆家总巴望着外婆摊上几个吃吃~
还有一个是我小时候常吃的早餐,名字叫麦姑,我只知道宁海话怎么说,但是普通话真说不来,这个就音译吧。小时候每天睡醒就盼望外婆能烧这个,恨不得一个人吃了全家的份。经过不断地耳濡目染,我也偷师成功了。它就是把面粉鸡蛋还有虾皮,如果你想吃的还可以放一些其他的东西。把它们一起不断搅拌不断搅拌,不过还是要不断放水,保持它们液体的状态,搅拌完成后把他们倒入锅中直接摊成一个饼。黄澄澄,香喷喷,软乎乎的,这样子做起来的麦姑和虾皮麦饼有着不同的味道,你们也可以去吃吃看哦。
不过这些都是从前,从前的檀树头村。在2008年村中集体经济改造以后,村子的样貌日新月异,西环线工程及其连接线打通了檀树头里面的道路,让檀树头村不再偏安一隅,不再是个角落头。外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生活开始有了新气象。不过不管怎么样,希望我的外婆家越来越好!让每个檀树头人都越来越幸福!
来稿作者 | 缑城三笑
编辑 | 葱丛
审核 |叶贤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