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困境儿童服务的8个原则 |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左桂娟
单位 | 上海金山区乐心公益发展中心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谓的困境到底是什么?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作为一名社工,走进了另外一个群体---困境儿童!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020年5月,上海市金山区民政局通过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委托上海金山区乐心公益发展中心开展“爱相融·心扉扬”关爱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调研建档案、个案伴成长、小组助发展、社区巧增能、研究显成效等几项活动内容,为50位困境儿童量身定做“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在困境儿童家访、调研的过程中,笔者梳理了为困境儿童服务的“八大锦囊”,与工作在一线的儿童社工、儿童督导员、村居社救干部等进行分享,共同探讨在困境儿童服务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为营造儿童友好社区,开展心理助困,实现精准扶贫,贡献作为一名社工的智慧和力量。
独特个体
晨和璐是一对双胞胎姐妹,未出生时,父亲便入狱服刑,母亲生下姐妹后不久便离家出走,至今不知去向,现在由爷爷奶奶抚养,使这个家庭陷入了“经济拮据、隔代抚养”的境遇之下。
在初次的家访中,社工会分不清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渐渐的姐妹两个的特点越来越鲜明,性格开朗滔滔不绝的是“姐姐”;内向腼腆不问不答的是“妹妹”。同样一个问题,一定是姐姐先回答,然后还会替妹妹回答。
直到社工问:“妹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而她的回答也仅限于一两个字。当问到兴趣爱好、优缺点时,姐姐的一句话:“我喜欢绘画、跳操,她没有什么特长,学习也不如我”,彻底激怒了妹妹,她哭着跑回了房间……
所以,当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时,人与人的独特性、个别化,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个原则要求社工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人,重视服务对象对待困难和问题的感受与看法。要求社工认同和了解每位服务对象的独特性,运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来帮助他们达成较好的适应。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个性、特点也如此泾渭分明。
尊重自决
陈阿姨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原来,我和老伴在市区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女儿因赌博欠下巨额高利贷而坐牢,由她和老伴抚养外孙,因项目关系,需要对其家庭访,遭到了陈阿姨的拒绝,后来社工通过居委会了解情况得知:陈阿姨对女儿入狱的事情,一直瞒着外孙。
最终,经过多次联系和协调,陈阿姨同意和社工见面,但不能带外孙,并将见面的地点约到了居委会会议室,陈阿姨介绍:“女儿还有一个月就出狱了,外孙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很懂事,去年有一个志愿者义务给外孙补课,我担心外人知道家里情况,也拒绝了志愿者的上门补课”。
总之,陈阿姨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将家庭变故对外孙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拒绝任何外界人与外孙见面,直到他的母亲出狱为止。案主自决是社工基本的原则,社会工作认为人有权利、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事情。社工的责任,是协助服务对象为自己的事做出选择和决定,而不是替服务对象选择和决定。
在社工结束访谈时,跟陈阿姨表明,如果家中有什么事情,需要协调和协助,尤其是女儿出狱后,如何缓解外孙和女儿的关系,可随时联系我们或是居委会!
非批判性
李晓冉是一个16岁的大男孩,爸爸精神残疾、妈妈离家出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确实比较艰苦!在家访过程中,爷爷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友好,认为自身家庭条件不好,所有人都应该帮他,爷爷对老师说:“李晓冉学习成绩不好,你们也有责任,别人家孩子都补课,我们没钱,补不了课”。
同时也会因为自家养的牲畜过多,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拿不到补贴,爷爷就到区里闹事,后来得到了一笔钱。爷爷的这种行为和教育方式深深的影响到了里晓冉,在访谈时,李晓冉说了一句这样话:“我一般5点30分放学,待在学校里饭又不给的,待学校里干嘛?”
面对这样的家庭,社工从心理感到愤怒,这个服务对象似乎有一种“我弱我有理”的感觉,真的想对爷爷说:“您的这些认知和想法都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你会影响到李晓冉的价值观”。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助人的工作,我们要有持有“非评判的态度”,就是指社工不会对服务对象的对错及其在自身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等方面作评判。
但社工会对服务对象的行为、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标准等做出分析、评估。所以社工需要做的是,在与之能够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其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并帮助其分析,如何正视自身的言行,并最大程度的降低对李晓冉的影响。
真诚接纳
年仅10岁的晓敏,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当社工走进她的家庭,看到的却是她一个身体严重残住敬老院的爸爸;身体虚弱,需要别人搀扶才能走动的奶奶;还有一个经常家暴的爷爷。访谈中,晓敏很少回应社工、时常表现出不安、且目光呆滞,跟姑姑的交流得知:晓敏就读于辅读学校,是一个智障的孩子。
面对晓敏的处境,社工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为晓敏介绍成长护照,逐字逐句介绍项目,慢慢的看到晓敏脸上有了笑容,眼神中也多了点光芒,晓旻最后细声细语的告诉社工:自己喜欢画画。
在晓敏的案例中,她从开始的不安、较少回应,到后来社工的真诚以待,表明社工需要秉承“真诚接纳”的原则,暨社工应该有接纳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服务对象的能力,接纳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是他/她可以确认,自己可以向另一个人完全呈现自己,而仍然感到被接受。也许服务对象的行为和思想让你很难给予尊重,但是,只有尊重,接纳,才能使其得到帮助和改变。
访谈结束后,晓敏跑来跟社工说:“姐姐你下次来的时候,可不可以给我带一本连环画”。这样我们就埋下了继续与晓敏做跟进服务的种子。
换位思考
明宇的爸爸因信用卡套现,被银行起诉,因无力还债,逃逸到外地,妈妈改嫁,现在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访过程中,发现明宇与奶奶有很大的矛盾,奶奶平时对明宇管的比较多,不让明宇打游戏,担心明宇交到不好的朋友,甚至觉得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
凡是奶奶说的话,明宇很少给予反馈,甚至用无声来反抗,当社工私下与明宇交流时,明宇说:“我知道奶奶抚养我不容易,但她不应该,经常在我面前说爸爸的坏话”。
单独从任何一方来看,奶奶都没有错,她担心孙子学坏,一直苦口婆心,不惜拿儿子做反面教材;孙子也有错,他想挣脱奶奶的束缚,虽然知道奶奶的辛苦,但更想维护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
在人际交往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能—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面对明宇问题,社工工作的突破口在于要让祖孙两个能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意思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做。
理解关怀
蔡阿姨的外孙周浩因为妈妈去世、爸爸再婚无联系,被认定为困境儿童,在社工家访的当天,因为在等外孙放学,社工与蔡阿姨沟通了很久,对其家里情况了解的较多,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个外孙苦命,妈妈白血病走了、爸爸不要他了”,而且这话蔡阿姨跟很多人说过,包括周浩的老师、周浩的同学、买房子的房东、还有去医院路上的出租车司机等。
社工明显感觉到蔡阿姨是一个习惯性示弱的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支持她。但在与周浩沟通中,明显感觉到他不希望外婆逢人便说自己有多惨,反而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此时,社工要学会运用“理解关怀”的原则,暨服务对象常常希望自身所感受到或表达出来的情感,能获得社工的了解、支持与共鸣。
社工真诚的关心与期望能给予服务对象心理上的支持,加强其安全感与信任感,是促使其改变的动力。所以后续社工为周浩提供服务时,要注重家庭关系的改善,多关心蔡阿姨,因为早年的蔡阿姨确实比较艰辛,社工要鼓励周浩经常与外婆沟通,使外婆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也让外婆认识到:如果经常说自己比较弱,比较苦,会极大的挫败周浩的自尊心。
情感投入
81岁的奶奶,带着9岁的春梅独自生活,家里的房子是政府盖的、上网课的手机是区里给的、家里的电视是学校买的、春梅的衣服、书包等学习用品也是其他人捐赠多的……春梅作为社工的潜在服务对象,在家访中,始终不肯露面,当社工走进春梅家的那一刻,春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自己的房间、反锁房门、拉上窗帘。
社工认为她可能怕生,先跟奶奶沟通,但是等了好久,社工试着隔门对话,得不到回应;奶奶强行开门,也无济于事;社工就此结束了当天的家访工作。
此时要“案主自决”吗?春梅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就算了,但是另外一个专有名词“适度的情感投入”占据了我的脑海,社工在开展服务时需要适度的情感介入,如果无感情投入,表现出冷淡、冷漠与例行公事的态度。或者社工始终是冷冰冰的,这是无法达成助人的功效的。
助人工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没有相当的热情与投入是很难产生成效的。所以春梅的家访结束后,社工通过对其学校资源网络的分析,寻找到了一位春梅比较信任的老师,社工下一步的工作,是通过与学校老师的联动,加上适度的情感投入,以此来敲开春梅尘封已久的心扉!
诚实共情
陆阿姨,年龄50岁出头,带着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说实话,很难判定两人的关系、是母女?还是祖孙?带着疑虑,开启了这户困境儿童的家庭访谈,陆阿姨的声音从大到小、从小到带有哭腔、到最后的泣不成声。尤其是说到儿子入狱服刑,陆阿姨语无伦次,伤心的说不出话来,于是社工说:“我能理解,您真不容易,把孙女抚养大”。
陈阿姨说:“妹妹,你们都年轻,怎么能够理解”在这一瞬间,作为社工,我觉得自己被“治愈了”,我当时是想共情、同理陈阿姨,可是没想到被她揭穿了。
共情是建立在社会工作者发自内心地、深刻地理解了案主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作出的一系列言语和行为的同理、同感,实际上,很多时候社工并没有和案主一样的经历,因而不必追求与案主分享“我也有这种经历的”感受,如果无法共情,停留在上一步,再加上真诚的陪伴,也已经足矣!
如果再有一次,或许我会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你的这种痛苦,但我能感觉到时隔15年后,还让您非常难受、痛苦,是吗?”通过试探性的提问,帮助服务对象整理自身的情绪,同时也真诚的展现社工对此事的态度,让她能感受社工的陪伴。
总之,作为一名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的一线人员,我们要做的是:在内心里要深知困境儿童的特殊性;在接触中上要感知困境儿童的敏感性;在服务中要强调工作开展的专业性。
面对困境中的儿童,我们要始终坚信,困境一定是暂时的,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他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支持!随着政府精准扶贫的有序推进,社会各界资源的专业介入,他们定将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如何学好社工实务?
“10分钟社工课”了解一下~
数十位资深社工实务经验倾囊相授,快快收下
每天10分钟,一起来充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