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奔袭乃兵家大忌,为何蒙古大军却能成功击败大理?

NO.1453 - 长途奔袭大理

作者:疯子李 / 编辑:冷小军

1234年,在宋蒙联军的打击下,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即位仅仅一天的完颜承麟也死于乱军之中,立国一百余年、曾称霸东亚地区的金国至此彻底灭亡。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宋蒙的联盟失去了基础,战争已经难以避免,只缺乏一个时机。

令人意外的是,先动手并不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而是被认为软弱的南宋。

早在金亡之前,南宋的部分有识之士就曾预言「金亡而中国之忧始大」。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南宋有人提出「守拒河关,收复三京(北宋汴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的主张,提出这一战略的是时任淮东制置使赵葵及其兄两淮制置使赵范。时任南宋丞相的郑清之支持了赵氏兄弟的构想,目的在于恢复黄河防线,为接下来的战争争取一个有利态势。

蒙古骑兵

凭心而论,收复三京的构想对于南宋来说,可能是最有利的方案。

蒙古大军的野战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决定金国最后命运的三峰山之战中,蒙古在深入敌境,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也能逆风翻盘,全歼金军十余万。金最后的主力被消灭,完颜彝等名将或被俘或被杀,金国灭亡已成定局。这样恐怖的野战能力,以步卒为主的南宋军队想要抵挡,依靠天险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问题是,当时的三京地区地区早不是北宋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样子了。蒙古人在南下过程中的杀戮与破坏,尤其是引黄河水破汴梁的行为,让当地人口锐减,道路泥泞……宋军的后勤运输难于登天。

结果宋军在收复三京后又不得不放弃,而且损失惨重。更可怕的是这次被后世称之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还给蒙古人提供了开战的借口。宋蒙战争全面打响。

和以往南北对阵的模式一样,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全面伐宋。东线,大将阿术鲁统帅,以张荣为先锋,出河洛,重点进攻徐、邳。中线,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和诸王忽都秃、口温不花及木华黎之孙塔思率领,出唐、邓,重点进攻襄阳、樊城。西线,窝阔台次子阔端率军重点进攻秦巩、巴蜀。

双方战线,东起江淮,西至秦岭、陇西,按照宋朝的行政区划,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东路江淮战场,介于长江、淮河之间;中路荆襄战场,其焦点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大侠郭靖拼死力保的襄阳一线;西线四川战场,又称巴蜀战场。

在之后几年里,蒙古军队优势明显。

西线。1235年,阔端迫降占据巩昌的金国旧将汪世显,增强了实力。次年,蒙古攻破阳平关,打开了进入蜀地的通道。1236年到1240年的几年间,西线蒙军如入无人之地,宋军接连战败。

中线,自岳飞开始,南宋军民历时近百年经营的襄阳一带,一度被蒙军攻陷。

唯有东线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旗鼓相当,互有胜负。

当蒙古人有其自身的严重不足,那就是没有稳定的权力交接体系。从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蒙古最高权力几度变革,甚至一度出现汗位空悬长达三年的尴尬场景。

窝阔台汗

直到1251年,在宗王拔都和大将兀良合台(成吉思汗四勇之一、长子西征蒙古军主帅速不台之子)的支持下,拖雷长子蒙哥被推举为蒙古第四任大汗。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蒙哥继续坚持前几代大汗的意志,继续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步伐。

不过此后,南宋已经利用蒙古的内乱,在各个战场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西线,接替孟珙的名将余玠在调整军队的同时,构建了以钓鱼城为代表的川东山城防御体系,有效遏制了蒙古人的骑兵优势。

中路,孟珙训练新军的行动成效明显。荆襄一带的宋军总兵力接近13万,且战斗力较强。更为关键的是,荆襄战场实现了与巴蜀战场的联防。趁着这一段时间,孟工还发掘与培养了一批军政人才,包括李庭芝、王登等人。长江中游的防御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孟珙画像,他曾独力支持南宋两大战场

东线作为临近南宋京畿的要地,更是集中大量精锐。因此,蒙宋战争一度陷入僵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蒙古人盯上另一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地方政权——大理。

其实早在成吉思汗时代,金国降将郭宝玉就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议:「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在蒙宋战争相持不下的时候,蒙古决策层想起了这个建议。取西南,获得当地少数民族人力物力,同时对南宋形成战略包抄。虽然存在一定风险,却是破局的有效手段。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武侠小说中的天龙寺原型就是崇圣寺

在确定这一战略后,蒙古高层开始行动起来了。1252年,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后来的元世祖)为主帅,大将兀良合台总督军事,开始实施这一战略行动。1253年夏,忽必烈率军驻扎六盘山,积蓄力量,准备远征。这一年八月,忽必烈的蒙古大军从临洮兵分三路,开始南下。蒙古军队一路招降沿途部落,实力不断增加。

蒙古大军的南下,引起大理方面的警觉。掌握实权的大理相国高祥亲自率领大军沿金沙江布防,高氏家族的高通则率军驻扎会川(今四川会理袭)与南下的蒙古东路对峙。对于大理来说,这一布局没有什么大问题,当年南诏国硬抗唐朝大军也用的是相似的模式。

忽必烈

可是,这一布局只能防御四川方向的进攻!很快,兀良合台率领的西路军便绕道到达了今天的丽江一带,并取得了当地部落的支持。大理军队后路被抄,高祥只能率军退回大理城,据城坚守。

十二月,忽必烈的中路军包围大理城,并于西路军、东路军实现会师。在蒙军的强大攻势下,大理城外的要点全部陷落,大理军队的反击也被迅速击溃。十五日,大理城陷落。国主段兴智逃亡善阐(今昆明),相国高祥在逃亡途中被杀,蒙古军队迅速占领大理除善阐之外的领土。

1254年春,忽必烈率军北返。大将兀良合台继续政府大理境内未归顺的部落。同年秋,兀良合台破善阐城,大理国主段兴智被俘,被迫北上朝见蒙哥汗。就在段兴智北上的这段时间,蒙古军在阿术(兀良合台之子)的率领下收服今贵州西部及四川凉山等地。

蒙古远征大理的行动,在传统军事看来,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行为。大军在远离后方,不知路况的情况下远征,一旦无法迅速取胜,就会陷入屯兵坚城、久攻不克的不利局面。这是历代兵家所忌讳的,然而蒙古运气好,取得了胜利。

云南地区自唐玄宗开元年间,强势地方政权割据一方的局面被打破,这为后来元朝设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此后数百年云南的行政区域虽几经变化,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版图。

在当时,远征大理的行动让南宋的处境更加不利。宋军在原有三条战线压力倍增的背景下,不得不面对一条新的战线。幸运的是,数年后蒙哥汗在亲征的路上,死于钓鱼城下,蒙古再度爆发权力之争。南宋获得喘息的机会,重新调整了防御体系,而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