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中医根本不可能治疗疑难杂症?
这个问题我是自问自答,跟大家伙说说为什么从逻辑上而言,老中医能治疗疑难杂症的可能性很低。
所谓疑难杂症,咱们就姑且认为是现在的罕见病吧,咱们大陆倒是没有比较确切的罕见病的定义,中国台湾的定义是万分之一的发病率为罕见病,我们姑且用这个标准吧。
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每个人的活动半径都是有限的,不像现在,飞机高铁这么方便,所以古人基本上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点啥大病都喜欢往北京上海三甲医院跑,连省级三甲医院都不愿意去。
古人如果有点啥大病都到京城找太医院的大夫来治的话,恐怕人还没到京城就先挂了,因此古代的这个交通的特点,就决定了这个医疗行为只能限定在一个有效的半径里。
此外,古代人口数量也比较少,更重要的是,因为是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为主,这就注定了居住比较分散,古代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也就那么几个,现在一些大一点的县级市都有这么多的人口规模。
按照这样的规模,就算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罕见病有多少呢?万分之一的比例,也就100个而已,而医生呢?一千个人里总有一个吧,就算这个城市只有1000名医生,那这个罕见病的病人比这个城市里大夫数量少太多了吧。
那么古代有机会去治疗罕见病的大夫能有几个人呢?平均下来,10个大夫一年才能接诊一例疑难杂症,因此,即便对于同一种罕见病而言,一个大夫终其一生,能见过几个这样疑难杂症的病例呢?恐怕几年才有机会见一个吧,就从这么几年才能遇到一个的病例情况下,老中医凭什么就能找到靠谱的治疗方法呢?就算老中医都是精明能干的神医,一个随处可以的庸医都没有,也不可能就通过几个病例就能摸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吧。医学,尤其是传统医学,本身就是经验医学,这经验是那里来的?
现代医学,一个化学药的开发成功,需要上百个来自几十个不同专业的博士学历的人努力5-10年的时间,而且开发的成功率只有8%,也就是说试了100个药,只能有8个能成功。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有医书的记载,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就姑且算有位老祖宗偶然确实找到了某个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并且写在医书上了,但是这个诊断方法是怎么传承的?
我曾经见过很多没有师承的老中医吹牛逼说自己是自学成才的,但是还是有不少脑残会相信这样的屁话。
中医的诊断是望闻问切,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来诊断的,首选是这种感觉如何能够诉诸于文字,并且能够让没经历过的人从文字中能体会到这种感觉的?更何况我们的文言文本身就言短意骇呢?
举个例子吧,哪位大神能把啪啪啪的那种感觉用文字描写出来,并且能让处男处女们能理解这种感觉呢?
那位仁兄仁姐可以尝试一下,有经验的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记录下来,没经验的可以去看看小黄文,看看能不能体会那个“爽”到底是啥感觉。
说中医不靠师承,能够自学成才的,就像说我们光看电脑教材,不上机训练,就能熟练操作电脑一样的荒谬。
我们常见的中医传承都是这样的,病人来了之后,老中医先把脉,然后徒弟把脉,再看舌苔,然后老中医报药方,徒弟负责记录。是不是在中医院经常见到这个场面?这就对了,中医只能用这种方式传承下去,靠自学,咋学?甭说把脉了(事实上我根本不相信中医能摸出正常人和病人有啥区别),就是一个舌苔颜色你都无法通过简单的描述就能明白其中的区别,以后再遇到那些声称靠自学成才的老中医,建议直接拨打110。
那么这些疑难杂症的诊断是咋传承下来的?没有病人作为中介,这个以感觉为主的诊断方式怎么传承?电视剧里还有所谓的悬丝诊脉,有点物理学常识的都知道振动的衰减原理,那么微弱的诊断通过丝线这种载体,振动能传多远?
进一步而言,由于古代人的医疗体系有限,人的寿命都比较短,所以很多现代的疑难杂症的在古代的发病率实际上比我们现在要低很多,比如说吧,很多古代的疑难杂症到了今天已经不是罕见病了,因为寿命增加了,比如说肿瘤吧,古人寿命短,基本上没机会得这些病就挂了,现在寿命长了,肿瘤发病率就增加了,你说老中医能治疗肿瘤可能靠谱吗?你见过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谁是死在肿瘤这个疾病上的?
所以说所谓的老中医能治疗疑难杂症根本就不可能,一是没有足够的样本去研究治疗方案,另一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样本来把这种诊断方式传承下去,所以,不能去交智商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