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2000多年前的“电影”,才知道中国的古人有多浪漫
“一张牛皮演绎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电影”仅凭一张皮、半边脸、一双手、一张嘴,伴着阵阵紧凑的锣鼓声响,演出人物接连登场,生、旦、净、末、丑……在方寸舞台,演绎出百般变化。
皮影戏,中国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民间艺术不断迸发的时代,戏剧冲突与皮影纹样之间的契合,焕发着原始而又浪漫的生命力。
皮影或起源于《海阳竹枝词》中“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或起源于张良设下重重幻影击退敌人之说;或起源于观音亲临人间宣讲教义,以佛光为幕,以竹叶为影演绎人间故事……尽管种种起源众说纷纭,但阻挡不了它一出场似乎就自带风采。
皮影戏不只是一场表演艺术,还将绘画、镂空、戏曲脸谱艺术融为一体。其实在这些容纳着众多元素的庞大载体中,纹样才是那个“幕后推动者”,将无形置于有形,用色彩和样式层层包裹滋味与情怀。
皮影戏在大宋年间十分受欢迎,宋代张耒所著的《明道杂志》中这样描述:“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神话世界中翱翔于九天的飞龙,驰骋沙场的千军万马,凶神恶煞的妖精登场……这些纹样源源不断地落入那“三尺生绢”背后,伴着时而高昂,时而低婉的唱腔将场子气氛挑起、缠绕、又忽而松开,观者沉浸其间,情绪也如浪潮涌动。
战争不断的金、元之际,皮影戏的发展基本上是承袭宋代,时见遗迹。一直到明成祖在北京定都,曾多次迁移江南有家养皮影戏班的富庶之户到滦州,而后在京城也兴盛起来。到了清朝更是“上至宫廷王府,下到乡野农村,皆演影戏。”当时的皮影戏已经在各自区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流派,且剧目、各类纹样繁多,数不胜数。
而每当我们越近距离观察皮影的纹理,又会被它的各处细节所震撼。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分别在皮影雕刻和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来。
不知道如今的我们再次对屏幕上的皮影纹样惊鸿一瞥时,是否还会因为拥有同样的文化血统而发出由衷的自豪与赞叹。但我们依旧愿意相信,当中国皮影再次舞动时,中国人的心情也是随之颤动的。
部分图片来自西安明清皮影戏博物馆
中国民艺馆等。
营造法式纹样库(免费)
中国画像石全库(免费、分上中下篇)
纹藏中国利是封(5封)
纹藏中国苗族纹样文件夹